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建构面临新的场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权力、资源关系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在过程维度呈现出从网络思政1.0到新媒体思政2.0再到数智思政3.0的演进历程;在结构维度表现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内容、场景、形式、载体、保障、评估等结构要素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现代化程度持续优化提升。建构与数字时代相适应、与数字青年相呼应、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在制度、技术和生态维度等方面同步推进,做到完善数智思政制度体系、布局数智思政基础设施、提升数智思政能力本领、坚持数智思政人学逻辑、化解数字结构风险、加强数字伦理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曲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党建引领、思政驱动、融合共进”的思政课建设体系,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与思政驱动,全面推进育人工作发展的创新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这一基本原则。“三全育人”理念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也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追求和目标。在新时期将“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能有效促进高校各项工作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高校中的精英群体—研究生,其思政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整体思政教育水平。研究生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本科生是有差异的,通过SWOT分析法,找出网络环境下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势,从工作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长效机制方面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改革“两课”教学,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努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蕴含抗“疫”精神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中;在理论建构上,形成疫情思政教育的指导性价值体系,引领后疫情时代思政教育的深化;在实践育人中,对后疫情思政育人路径进行设计与探索,形成一套能够推广的疫情思政育人素材;使理论创新凸显法治底色,路径设计彰显政治本色,实践育人呈现时政特色。发挥疫情思政特有的育人功能价值,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本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防御能力,为后疫情时代的思政教育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政课程要携手其他课程共同培根铸魂:一方面要坚守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核心课程地位,守正马克思主义的“形、韵、味、魂”;另一方面,其他课程要坚持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同行,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8.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的政工队伍;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要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运用新的手段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相似文献   

9.
高校要改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状,依托隐性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发展。当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受主体的困境难题、客体的多难困惑和载体的利用欠佳等瓶颈的制约,应基于隐性教育视角发挥榜样力量、立足网络载体和依托实践活动等方面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性,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面对MOOCS(“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拓展新途径的必然要求.本文研究提出了思政基础课探索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探索多元即时互动模式、高校思政教育者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等工作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微信公众号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占领网络话语权高地,树立了信息教育新理念,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多方面工作路径发挥其提高教学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提高教学的引导性和时效性;提高教学的能动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实现其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其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创新直接关系教育的效果。将“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和“技能竞赛”相融合进行青年使命教育既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特点,又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是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推进新时代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育人机制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补齐短板,构建学校党建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各方力量融合育人的新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向师生“双向互动”、学生“深度内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和成果质量实现“双提升”的创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目前思政课内容一体化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我们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新征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朝着“可移动”、“便携化”方向加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广泛,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并有着侵袭大学生课堂的趋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本文在分析这些挑战与机遇的同时借鉴了国外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交融的互联网时代,形塑了多元的社会心态。当代高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厘清影响其价值观和心态的多元文化,和他们一起建构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的生活和价值,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心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肯定引导、去标签化、多主体参与为导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与“00”后大学生实现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7.
“三全育人”体系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据.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新特点,应积极探索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统一,构建“三全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即坚持全员育人,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坚持全过程育人,构建系统实施体系;坚持全方位育人,构建和谐环境体系,从而实现高校育人的工作目标,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关键措施。在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坚持以内容和方法为抓手,深刻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利用网络优势增进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北京几所高校建设思想教育网站的经验材料,分析了网络在辅助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和保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是“微时代”微媒介的践行者,通过微媒介获取、传递信息,面对微信息日益充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把握“微时代”这一重要契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介相结合,并以最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