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应对民族国家构建挑战、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引导民族事务治理发展的价值蕴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创新与政策创新的一个新战略,预示了政策引领、法治保障与制度支撑的实践逻辑。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重视法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依托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有效保障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在新时代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构建与完善。当前,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建构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四个与共”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明了方向。“四个与共”理念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成要素。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保障。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意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机理出发,并基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目标,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民族理论教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此探析新时代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主线的提出具有明晰的历史逻辑,即是由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主体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相对于历史方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环境的极为迫切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7.
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宣示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多年来,青海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的民族事务治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客观来看,不论从治理层级结构和治理效能来看,还是从治理方法路径来看,短板问题还十分突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永恒主题,其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旨在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公共传播具有现代性、公共性、互为主体性和交往理性等特征,它为这一重大课题的公众参与并达成认同、共识和承认提供了有效途径。这种传播面临着自身建设问题、传统传播方式的束缚、网络新媒介场域三个特征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因素的干扰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传播的实践策略则包括传播定位的重构、传播多元主体的融合、传播渠道的优化整合、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传播的技术路径、传播的制度伦理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22,(6):8-8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进一步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券实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思想基础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构建常态化机制。省民族宗教委与省委统战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7部门,共同制定下发3份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通知》,提出了9项具体工作措施,压实各单位责任,发挥各领域优势,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会组织,推动形成宣讲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要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重点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做到辩证统一,还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搬迁后的安置点中有许多民族社区。在这些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可以有效整合社区各族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存在文化冲突、融入困境、治理薄弱、群众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为了更好地推进安置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安置群众的法治素质、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形成多元化的社区纠纷解决机制等法治路径来加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3.
何生海 《前沿》2023,(2):23-3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一个系统性理论,其中隐含着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践行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从人本观上深刻回答了“铸牢”什么、依靠谁来“铸牢”、“铸牢”为了谁、如何“铸牢”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即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也是具体的实践路径。文章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本观的深刻内涵、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潇楠 《人民论坛》2022,(Z1):123-125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体中华儿女确立了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人生事业;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提供了广阔舞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为中华儿女凝聚思想与情感提供了有力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体中华儿女树立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事业、登上共同的舞台、建设共同的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16.
17.
刘绍卫  玉菊浪 《传承》2022,(3):38-45
兴安灵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联接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打破了中原与岭南地域上的天然屏障。灵渠水运的开通,客观上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疆域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商贸往来,拉近了两地空间上的交流距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夯实了经济根基。随着风俗、信仰、语言等的不断融合,岭南文化走向中原、拥抱世界,在并行交错的发展中促使中原与岭南的文化形成你我共融的生动局面。各民族在相互交往的深化中孕育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并在不断扩大的“容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是具有共同体属性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要求我们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纲,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周健  杨芳芳 《传承》2022,(3):33-3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就要不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要求的认识。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广西各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开展土地革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凝聚共同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社会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这些基础为我们实现新时代的新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置条件,对于促进道路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但文化认同并非与生俱来,实践中依然存在文化认同感薄弱现象,理论研究中合作较少视角过多致使深度不足等现象普遍,文化认同任重道远。本文围绕“文化认同”相关的956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 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呈现国内学术界有关文化认同研究基本形态。通过文章作者、研究机构、成果等因素构建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可知,相关研究呈现三阶段特征,1998年至2005年逐步成型,2006年至2014年蓬勃发展,2015年至今成果涌现。未来文化认同研究需加强领域内合作,深化研究,加速成果熟化并转化为新业态,以现实载体促进文化认同,进而推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