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2018,(11)
正父亲中风了。父亲只剩下半个父亲了。现在再看父亲,父亲怎么也不像父亲了。过去父亲像一只豹子,衣服挺括挺括,头发水光油亮——梳的是大背头,向后,把阔大的额头露出来;口袋中还装着小骨梳,时不时就掏出梳子梳一下。小时候的我经常羡慕那把小骨梳。父亲如果能亲亲我、抱抱我或者摸摸我该有多好,可父亲没有。父亲不但没亲过我,也没有亲过、抱过大哥二哥。  相似文献   

2.
高延萍 《侨园》2013,(9):77-77
<正>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忆起我中学时代的同桌崔春花,每当想起她,我的心里就隐隐有些伤痛,我会拿出一支钢笔,摆在她那张唯一的照片前……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70年的春天,学校的篱笆墙边,开满了淡淡的黄花,那是迎春花。那一年,我和春花也像初春的花朵,刚满15岁,正在读初中二年级。有一天去上学时,我的心情像盛开的迎春花般灿烂,我的脚步像蝴蝶般欢快,因为那一天,我有了一支新钢笔,是父亲得的一个什么奖品,他又奖给了我。我拿着那支新钢笔又蹦又跳地到了学校,一进教室,我就看见了我最好的同学崔春花。我来不及坐下,就迫不及待地把那支新钢笔拿出来对崔春花叫道:"春花,你看,我有一支新钢笔了!""真是一支新钢笔,哪来  相似文献   

3.
王宝文 《侨园》2014,(6):39-39
我曾有过抄书的经历,而生涯中的这—幕,却是从父亲为我伏案抄书开女的……那是在"文革"时期,刚转业到地方基层单位工作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靠边站了。由于受父亲的株连,我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遭到人们的欺辱和冷落,同学们不跟我们这类人交往,更为可气的是学校不发给我书本。这使父亲很伤感,只好在他下放的地方,向农家学生借来课本,晚上回到家,不顾蚊蝇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抄写书本,白天还给人家,晚上再借来抄。经过几个晚上的鏖战,我终于有了书本,虽不像同学们的那样规整,但我很喜欢。  相似文献   

4.
刘国林 《慈善》2016,(2):24-26
又到隆冬时节。40多年过去了,塞北普通农家那个叫冬喜儿的17岁男孩和他的一家,仍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低矮破旧的农舍,那朴实善良的齐大爷,与部队告别时冬喜儿眼里那不舍的泪花……像一幅幅画面,长久地留在记忆里。11970年冬季的一场大雪过后,一夜间北方大地已成了银色世界。这是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入伍的第一个冬季,恰好...  相似文献   

5.
宜修 《侨园》2011,(10):26
古今中外,人生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身为远方的游子,期盼之后,最无奈的,便是与父母重聚后的生离死别.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等“逆子”未能恪守这份孝悌,自当珍惜、把握每一次来之不易、又来日无多的天伦亲情.一个月前,与父亲拥别时,父亲喃喃道“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你来的时候我们欢欢喜喜,可走的时候……”听到此,我把脸紧紧地贴在父亲的嘴上,为的是堵住他接下去那让我不忍卒听的后半句……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8,(Z2)
正祖居院子有株挺拔的大槐树,父亲说这树快有一百岁了。树皮上深深的龟裂,像大雨冲刷过后的沟壑,树干上大大的空洞,已经是山上小动物不定时的寓所。虽如此其枝干依旧苍劲,指向天穹,伸向四方。大槐树上有两个喜鹊窝,早早晚晚两个窝里的喜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有点烦人。我不懂规矩,跟父亲说:"把喜鹊撵走吧!"父亲果断地说:"那可不行!喜鹊是吉祥鸟,能在咱家这树上做窝是件好事,而且还是两个窝,成双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2):I0001-I0001
<正>1978年12月,一篇名为《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发表,这是陶斯亮写给已故父亲陶铸的一封公开信。在大西北高原,我有了儿子,您知道后可高兴了。爸爸,见到小亮的人都惊叹地说:简直太像外公了。听到这话,我是多么高兴呵!人们常说,当胎儿的心脏在母亲的身体里和着母亲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赠言     
<正>我的家珍是8个字:“淡泊名利,执著人生。”那还是1968年的2月,已经在部队当上班长的我,因心血来潮而“创作”的人生第一篇稿子——小诗《紧跟领袖毛主席》,见报了。兴高采烈的我,立即给父亲写了一封“报喜信”。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父亲根本就没回这封信。到了年底,休探亲假。从小就受到严格“管教”的我,这一路走心里就一路嘀咕:“是不是我翘尾巴了,犯‘家规’了?  相似文献   

9.
<正>"亲爱的爸爸,十一年了,我不知在默默中给您写了多少封信,我既不能让人知道,又没有可投之处,可我却不停地写,不停地写……写在纸上的我不得不一封封毁掉,可写在心上的却铭刻得越来越深。"1978年12月,《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发表,一位女儿对父亲那刻骨铭心的思念,感动了全中国,也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陶斯亮,她是陶铸和曾志的独女。去年,本刊创刊30周年之际,在采访老同志谈杂志创办经过时,记者得知陶斯亮的母亲曾志,与邓力群、袁宝华等一同担任过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似文献   

10.
脚步声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一步一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微笑     
正听母亲说,我父亲19岁走出河北雄县李庄头村参军,在部队入团学文化。1960年4月,他从"抗美援朝"的汽车兵转业到国营新光机械厂即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进入80车间即火箭装配试验车间所在地的沈阳棋盘山东部山区的中和村。1967年春天,母亲和我被父亲从乡下接到他工作的地方,再次见到父亲我已6岁。那一年他29岁,一双明澈的眼睛,笑着看我,有一种军人的英气和挺拔。7岁半我上小学,穿的是妈妈缝制的露脚面子的布鞋过冬,吃的是玉米面、地瓜、高粱米……那天,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20,(2)
正"就让那淡淡逝去的故事淡淡成回忆/二十年后再相聚将是无悔青春/那时老去的我和你会说着什么/传奇的事一件件无愧的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们……"一位听友听过这首歌,回忆道:"听罢这首歌,像犯了毒瘾一样开始在一方先生的朋友圈中搜寻其他的作品,很快我找到了《电子街》。为了好好享受这首歌曲,我泡上一杯朋友从澳洲带回来的白咖啡,坐在窗前轻轻地呷了  相似文献   

13.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14.
正我前些天当了父亲,全世界的朋友都祝福我和我们一家,我很感动。可是也有很多中国朋友表示怀疑,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我为什么娶了个丑女;第二,我捐了450亿美元,是不是在避税。我决定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顺带再多回答几个问题,比如我为什么不买豪车,为什么总是穿那一件T恤。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7)
正父亲是一介农民,生活在豫东平原,今年已70高龄。我是父亲精心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从乡村到都市,从贫瘠到小康。父亲呕心沥血,壮心不已。18年前,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读大学,期间曾写下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至今未忘一瘸腿的父亲/拉着一车稻草/挪出田地/架子车,在夕阳中/蹒跚/稻草瑟瑟作响/像在倾诉/他最清楚/老人,无声的呻吟在那个时节,我写下不少关于父亲的文章。彼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已渐苍老,他一天到晚,蹒跚在田地间,无  相似文献   

16.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7.
中学时代,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里玩。吃饭时他父亲指着我告诉大家:“他爸爸真行,在胡宗南那里潜伏了那么久。张治中刚听说他爸爸是共产党的时候,可吓了一大跳。”这话我当时听了完全是懵懵懂懂。到 70年代,我才听到父亲亲口述说那一段往事。他说张治中在周总理的酒宴上看见父亲后倒抽了一口冷气,“啊”了一声楞  相似文献   

18.
我在西藏     
西藏是神秘的,又是美丽的;是静谧的,又是生机蓬勃的。笔者在那里虽只生活、工作了7个月,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想起来,那莽莽苍苍的草原,白雪皑皑的山峰和一伸出手仿佛就能触到的瓦蓝瓦蓝的碧空,好像就在眼前……我的许多朋友,对西藏的了解大概都来自电影《农奴》或马健的一部小说。我要说的是: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不是现在的西藏;现在的西藏要比呈现在这两部作品中的西藏,更诡奇也更美丽。漫步拉萨街头,我分明地感觉到,这是个焕发着异彩的历史跨度极大的社会。请看路边一步一磕头的朝圣者,那恭谨的动作,虔诚的神态,足以使你确信,数…  相似文献   

19.
纪坡民 《各界》2008,(8):90-91
李小林约我为纪念她父亲李雪峰写点东西,这使我有点为难.对我父亲纪登奎过去工作上的事,我知道得很少,对李雪峰和我父亲之间曾经有过什么工作关系和交往,也了解不多.我想,我就从李雪峰最初在我心中的印象谈起吧.……  相似文献   

20.
朱海涛 《侨园》2020,(2):56-57
前些日子我帮助父亲整理回忆录,翻出家里一本本老影集。在一张张老照片的斑驳光影里,时光刹那交错,那人那事那景,随着深深浅浅的记忆在心底婆娑,往事忽幽忽亮,渐次浮现出来……家里的老照片最老的已经六七十年,无声诉说着家庭中那些已经老去、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生来没见过祖父,对于他的记忆,都来源于祖母和父辈。影集里珍藏着祖父唯一的老照片——祖父四十岁时的留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