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南门立木”看政府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应当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这不只是对现代政府的要求,而且是一个自古就有的施政理念。战国时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秦孝公继位后,下决心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从改善秦国的诚信状况开始着手变法。为树立秦政府的威信,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发布消息说,谁把这根木头从都城的南门移到北门就奖赏十两黄金。当时的秦国社会,诚信匮乏,老百姓都认为这不过是戏言,没有当真。于是商鞅把奖赏提高到了五十两黄金,这时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根木头移到了北门,此人果然得到了赏金。…  相似文献   

2.
肖铁 《廉政瞭望》2008,(10):55-55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让人在咸阳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该木头扛到北门,就可以拿走50金。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站出来,扛起木头飞也似地跑到北门。结果,商鞅当众把50金赏给了这个人。商鞅导演的这出“木头秀”给自己赢得了口碑,一个说到做到的改革家形象在秦国人心目中树立起来,接下来,他的变法措施在民间就实施得非常顺利。  相似文献   

3.
正商鞅主导的变法运动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变法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所继承,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那么,是什么保证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呢?秦孝公听从商鞅的建议,决定变法改革。如何保证得到贯彻执行,是商鞅首要考虑的问题。一天,他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结果看热闹的多,  相似文献   

4.
<正>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商鞅作为法家之巨子,为了让百姓知法、信法、守法,用赏金移木的方式树立法律权威,推动了秦立法改革的开展。从此,秦国国力显著增强,位列六国之首,最终实现"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本文简单介绍商鞅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徙木立信的过程,以期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秦亡之后,汉承秦制,商鞅变法的政治思想一直沿用,并发展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着手,科学评价并结合当前法治建设的实际进行反思,扬弃并举,传承超越,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仍具有的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改革开放再出发,是积淀深层精神追求、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有着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厚积薄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变革事件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  相似文献   

7.
<正>商鞅怀揣不羁之才,西行相秦变法,以大无畏的勇气树立法律的权威,因太子犯法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黥面。秦国沿用商鞅之法一统天下,商鞅却因得罪储君埋下祸根,最后被新立秦王下令车裂示众。商鞅功勋之大令后人赞佩不已,身死之惨令后人扼腕叹息,探究商鞅谋国不谋身的深层缘由,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其在《商君书》中早有洞见,"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统治者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商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商鞅之法保护不了  相似文献   

8.
区域信誉、严格执法、法制统一和正气昭彰是体现一个地区法治环境如何的重要方面。坚持以这几个方面为重心,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法治氛围,推动依法治区的进程。一、树立区域信誉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立,一个地区无信同样不立。区域信誉是良好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到山西平遥的人多数都参观过日?N昌票号.这家被梁启超誉为"执中国金融界牛耳"的票号,所开的分店在鼎盛时期几乎遍布全国,而且其经营触角已经延伸到俄罗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用"一纸之符信遥传,万两之白银立集"来形容它的业务运营,并赞美它"汇通天下"、"九州利赖".日?N昌票号为什么会如此成功?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日?N昌票号所以成功,主要得益于它的信用好.  相似文献   

10.
王珉 《党史纵横》2013,(11):1-1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诚信。“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古训,昭示了诚信之重要。领导干部有没有诚信、诚信度高不高,不仅关乎自身形象和威信,而且关乎全社会诚信建设。对于领导干部而言,  相似文献   

11.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元年),一个深秋的傍晚,一老一少两个男子来到函关(今河南灵宝县南)前的“悦来客栈”打店住宿。掌柜拔亮油灯,请二人出示“路引”(“路引”就是由秦国政府发给百姓的通行证)。“走得太匆忙,未带路引。我们只住一宿,请通融通融吧!”两人推诿道。掌柜扫了二人一眼,“哼”了一声,绷着脸说:“你们既是秦国人,为何不懂得秦国的规矩?早在18年前‘大良造’商鞅大人下令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户籍法。  相似文献   

12.
仲大军 《奋斗》2006,(8):8-9
诚信是社会上人与人打交道时的一种信任和承诺。如果一个社会、一个群体间没有信用。那这个社会就可能会崩溃。信用分政治信用和经济信用。政治无信不立。政治信用就是政府威信。立了法就要执法。立了法就要守法。法令不行。政治信用便丧失。经济信用是维持一个国家经济秩序的基本纽带。经济信用丧失。经济秩序便要受损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便要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齐虹 《世纪桥》2009,(15):44-45
在战国文化与商鞅变法的深刻影响下,秦国形成了以实用主义为体、以法家理论为用的国家性格。随着君主私欲的不断膨胀及法家思想愈加偏执的应用,这种国家性格的不适用性也逐渐暴露出来。针对于此,《吕氏春秋》一方面引入了“道”的思想来制衡实用主义,一方面引入了以儒家为首的诸子思想来置换法家在治国理论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改变试图使中国社会在天道示范的框架下沿着儒家学说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仅诚信而论,我们的先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谆谆教导。思想家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子曰":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一代圣人孔夫子说":民无信不立。"如此  相似文献   

15.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变法与人才思想紧密相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靠立法解决选拔人才,是他人才思想的独到之处。商鞅提出假贤问题,他认为不少已获得“贤”的名望和地位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才,而是靠花言巧计迎合君主骗取得来的名望。他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臣则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做臣子的是按君主的喜好来为君主服务的。君主重视法治,那些端直的贤才就靠近他,君主…  相似文献   

16.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兴,政府无信不威。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是现代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和社会义务,更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我省而言,诚信建设是创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诚信建设是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培育和  相似文献   

17.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在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基层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力更是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课题.为此,我们组成课题组,充分利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契机,深入到社区农户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8.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出身没落贵族,精通法家学说。先在魏相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公叔识才爱贤,认为公孙鞅“年虽小,有奇才”,死前建议惠王“举国而听之”。但惠王嫌商鞅出身贫寒,官职卑微而没加重用。前361年,23岁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诸侯卑秦,其丑莫大焉”,决心励精图治,并以高官厚禄招贤纳士。于是在魏受到冷落的商鞅就携带着李悝的“法经”离魏入秦,并因其“强国之术”得到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当时秦国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很激烈,商鞅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提出了变  相似文献   

19.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道德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从哲学上看,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原理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道德建设不是抽象的,它要落实到个人、群体的行为中,要内化为每个人、每个企业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20.
李悝变法     
"布新猷、除旧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每到新旧时代交替、国家图强振兴,总是伴随着深刻的变法运动,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这些变法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乃至整个历史进程,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依法治国开局之年,改革攻坚任务更加繁重。鉴古启今,本刊从第5期开始推出系列文章,对中国古代几次著名变法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