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前,有个老员外,一儿一女。女儿年长,善诗文;儿子尚在幼年,请一家庭教师,教以诗文。有一天,老师外出,就出了一上联叫学生对,联曰: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学生想了几天也想不出来,非常着急。姐姐问过情由,代弟作了下联“:无人共枕,枉费一片心机。”老师回来,看到这联对得很好,很像自己的境遇,经问明原是小姐代笔,便有意识地再出一联:纸上画龙龙不动。”学生再求姐姐,姐姐又对出下联:“鬓边插凤凤难飞。”老师一看,心想,小姐可能对他有爱慕之意,于是想出一个试探性的对联。从前,结婚要彩色绫子,三尺系在新娘腰间,三尺拖在地上,老师便借此…  相似文献   

2.
富民·遵宪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挂在成都武侯祠内,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员赵藩撰写的。此联问世以来,既有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含英咀华,又有平民百姓淡然把玩,个中含义见仁见智。那么,这副对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当代学者流沙河认为,这副对联是“代圣贤立言,垂训万世的大事”。他模仿诸葛亮的口气解说这副对联:“七擒孟获,我能打攻心战,所以南方的叛乱终于敉平了。我虽然善用兵,但是并非好战。我只攻心而已。”“本人治蜀,严刑峻法,那是因为蜀地偏僻,各地多有豪强,不从严,搁不平。后世官员…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现辑录几则,以飨读者: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对联产生于五代末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带”一联。由于长期受这种认识的束缚,所以,对联历史特别是对联起源的研究,几乎没有进展。 何绍先在《对联汇海·序》中指出:“考古家谓对联即桃符遗制,始于孟昶而盛于明孝陵(朱元璋),不知此指门联而言”。这个观点是非常之对的。笔者提出对联产生于唐代,正是在与何  相似文献   

5.
声音     
“比如说林黛玉等女子,这些演员必须是没有恋爱经历或正在初恋的女子来演,贾宝玉也是,这些演员最好是处男和处女……”——某网友对重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角色时提出这样的要求。“弟兄们,给大伙儿一句建议:无论娶漂亮的还是难看的,高的还是矮的,白肤金发碧眼的还是皮肤浅黑的,都不要娶职业女性。娶职业女性将给你带来更高的婚姻风险,她们更容易离婚,更容易欺骗,更不可能要孩子,即使要了,她们也不可能感到高兴……”——美国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的一名资深编辑近日撰写并发表了一篇题为“千万别娶职业女性”的文章,引发女性广泛抗议。  相似文献   

6.
云溪子 《小康》2023,(1):76-77
<正>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中国名刹,浙江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多认为佛家是“出世”的,我以为这副对联倒很入世。在我看来,对联讲的是对待人生和世事的应有态度,告诉众生,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遇事有一半称心如意就应该满足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这虽然是佛家的说法,却也是经验之谈。根据自己的类似体会,我曾经写过“知足常乐”之类的小文章。  相似文献   

7.
1996年秋季,作家萧祖石找到吴震启,谈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主编盖晨光正协助台湾金安出版社的蔡金安寻找大陆一位即能创作对联、又有高超书法功底的书法家,为台湾180多家书局作藏头联、嵌名联,这是本世纪末海峡两岸交流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萧老说,这项创作任务的人选在大陆已寻找了大半年,许多书界名家都认为这项艰难而有着深远意义的任务非吴震启莫属。吴震启听到推荐他创作这批作品的先生们如此恳切,并且又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贡献,便欣然应允了。这批作品要作成对联的形式,装裱之后作为礼品分别赠给…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这样问凌峰:“如果有来生的话,你还娶不娶大陆人?” “这个问题我恐怕要好好想一想,两岸婚姻太累了。”凌峰说。“不过”,凌峰口气一转,”如果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要娶顺顺。” “你呢?”我又问贺顺顺。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有志”青年中,流传着这么一句玩笑话:“帮比尔·盖茨管钱,娶巴菲特的孙女”。大多数人都觉得巴菲特的孙女一定是名媛中的名媛。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日从网上偶然见到一篇文章,读后颇有感触。大意是,某县要招考税务干部,消息一出,“后门”挤破。面对这种情况,主办人想出一招。考试那天,考场大门上赫然出现了一副对联:“只招十一名干部,你也找他也找,叫人为难;不徇半点儿私情,你也行他也行,谁好取谁”,横批:“考场见高低”。考后,仍有人活动,可当他们走到“招办”门口时,看到门上又有一副醒目的大红对联“:正党风,秉公办,光明正大;拉关系,托人情,理应知羞”,横批:“敬请止步”。结果再也没有人说情了……看罢文章,在佩服对联作者的睿智之余,更是对“招办”同志敢于向不正之风挑战的…  相似文献   

11.
“你的事迹令我很感动,你是一个好医生”“谢谢总理。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疗工作者的职责,做的还不够。”“如果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他就不配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守住本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挂在成都武侯祠内,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员赵藩撰写的。此联问世以来,既有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含英咀华,又有平民百姓淡然把玩。个中含义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3.
西洋人喜欢在墙上或门上挂上一幅画,而中国人更喜欢挂的却是字:两句对偶,叫做“联”,几行格言,叫做“铭”。你随便到中国的一个什么名胜参观,就会发现凡有古建筑的地方必有联,而且常常是一个亭子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都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各种字体的对联,那简直是有瘾。这种对字幅的爱好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发展到极端:由爱好变成了崇拜,几乎每个办公室、每个家庭都要挂上几条“语录”。过了“文化大革命”,不时兴挂语录了,但偌大的一面墙让它空着总觉得心里不大得劲  相似文献   

14.
电脑红娘     
古戏中有热心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女子“红娘”,这一角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人们把婚姻介绍所、报刊、电视台、电台从事婚姻介绍的工作人员也称为“红娘”。1992年5月20日北京西城区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开办电脑查询婚恋对象的业务“相识服务系统”之后,又有了“电脑红娘”的称谓。  相似文献   

15.
对联种种     
<正>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节日用联,多数是悬挂或粘贴在大门两边。春联,有的地方又叫"春帖子"、"门贴"、"门对"、"对联"、"挥春"等。婚联:即结婚用联,多含有祝福新人幸福、白头偕老等意。寿联:祝寿的对联。多含长命百岁、赞颂德行等。自作寿联的,也有对自己一生作总结或对人寿、康宁等进行描述。贺喜联:因亲朋有喜事而赠送之联,多有恭贺、祝愿之意。  相似文献   

16.
一、怎样防止“骑抢”?“骑抢”就是指犯罪分子驾驶摩托车抢劫、抢夺过路群众背包、挎包或挂在脖子上的手机、项链等行为。防止骑抢的方法有:1.在路上行走时要尽量靠在便道的内侧,将包背在靠里侧的肩上,如背包的背带较长,可以左肩右斜或右肩左斜地背在肩上。2.手机不要挂在脖子上或明显的位置,尽量放在包里、兜里或嫌疑人不容易发现、不容易抢到的位置。3.项链尽量不要露在外边,特别是夏天衣服单薄,女同志外出尽可能不带项链等贵重装饰物。4.在行走时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如发现骑摩托车的可疑人员尾随,特别是两名男青年骑一辆摩托…  相似文献   

17.
成都武侯祠内有幅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晚清四川官员赵藩作的。毛泽东曾要求四川省领导人要认真学习这幅对联。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内邱“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七夕文化”受到空前的重视。内邱“牛郎织女”七夕文化,历史悠久,不仅至今流传着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俗和祭祀活动。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全国流传,内邱尤盛。传说,牛郎从小父母双亡,与兄嫂一起生活。兄嫂嫌弃牛郎,及早与牛郎分家,只分给牛郎一头牛。兄嫂无情,老天有眼,牛郎分的这头牛,是天上黑牛星下界化作的神牛。从此,牛郎与这头牛相依为命,过着艰苦的生活。一天,王母娘娘的七女儿织女爱慕人间,下凡到河池洗浴。牛郎恰在河边放牛,这头…  相似文献   

19.
古代很多文人学士的书斋都有对联,称书斋联。这些书斋联别有心意,又妙趣横生。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唯有读书高”和孤芳自赏的清雅。他们读书究竟为何用?有为求官封爵的,有为救国救民的,有为创业兴家的,或者为消遣隐居的,这都可从他们的书斋联语中大致看出其旨意。  相似文献   

20.
我对美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仰慕和爱慕。说到仰慕,真就像《红楼梦》一样,需要“香茶漱口”方能说出“美女”二字——比如现在,我就是沏好一杯井冈山的酽茶——就是“同志哥,请喝一杯茶”的那种,才敢写下这些文字;说到爱慕,真恨不得“执子之手”,甚至与子同龛。——当然想象终归是想象,特别是作为规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