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周贻海 《福建通讯》2001,(10):47-47
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辛同阳、倪健中主编的国是论衡《南北春秋》一书.书中有段苏联野史情节的插曲,说的是:高尔基的新作《姑娘与死神》一书完稿后送斯大林审阅,斯大林阅后觉得此书很好?即在书的最后一页批示“这本书写得比歌德的《浮士德》还要强有力,爱情战胜死亡。约·斯大林。”但批示“爱情”一词俄文拼写少了末尾一个字母,当时既要将领袖的批示公诸于世,但又没人敢于修正,  相似文献   

2.
1 最早撰写关于斯大林文章的西方作家可能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1年,这位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的美国女性,怀着一颗充满正义感的心来到了饱受战争创伤的苏俄,帮助美国公谊会服务队把救济品送到了伏尔加河灾区.完成这项工作后,她没有回美国,留在苏联从事新闻工作.1924年她为美国《赫斯特国际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大胆地猜测:虽然斯大林不是政府首脑,但是如果要谁来继承列宁的话,这个人准会是斯大林.当时,斯大林所担任的总书记这个职务既不为联共(布)中央领导人所重视,也不被西方新闻媒介放在眼里,因此,这篇第一次在美国发表的关于斯大林的文章,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地放进了图书馆的报刊架.  相似文献   

3.
“政绩成本”一词近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交圾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见5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但这个事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没有政绩创造者不说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子孙万代的;“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如果仅仅是经济意义也就是钱财问题,那还好计量,但“代价”这个事不像有的“环境破坏”那样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4.
沈玉平、胡凯同志:大函拜阅。十分感谢您们对我在《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第六期发表的《反对“西化”、“分化”是新世纪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一文中的一个论点提出意见。写了文章,有读者提出意见,进行交流和探讨,这对我是极其期盼和大有教益的事。但我文中所说:“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政体”,却非笔误或编校错误,而是我的观点。我是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作出这个论断的。的确,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政体,只讲了人民代表大会一项。但是经…  相似文献   

5.
1993年春天,在一次朋友们的聚会上,一位来自西北的作家张锐半开玩笑地问我:“如果你的生命一共还只有三个月,你打算用这三个月的时间干点什么?”我没太认真。我简单地想了想,跟他说:“我想在我酝酿时间比较长的几个剧本中挑两个最重要的,写出来。”他又问:“如果只有一个月了呢?”“那就挑一个。”“如果只有三天呢?”“那,那就对着录音机,把那一个最重要的剧本,叙述出来。”大伙谁也没再说话。  相似文献   

6.
闫红 《小康》2011,(3):109
在那么长的岁月里,我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漠然,与《西游记》擦肩而过,直到看了陈思呈这部《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我生出了一种抱愧的心情:原来,《西游记》是这样的,原来,我几乎都不曾了解过它。陈思呈写唐僧"精明得内伤",写猪八戒"中用不中看的爱情",写沙僧是个混单位的,但我最爱看的,还是她这本书的真正主题:妖怪很痴情,神仙太寂寞。陈思呈也在《西游记》千篇一律的妖怪身上,看出了原本属于人类的贪嗔痴怨。  相似文献   

7.
包拯是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包拯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他因而被称为“包黑子”。但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有人可能反驳,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这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相似文献   

8.
1984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综合与摘报》转发了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持《新技术革命专刊》中写的一篇报告《“资源小国”的压力与活力》,并加上一段按语(胡启立同志的批示):“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昭奎同志写的赴日考察观感,有情况有观点,生动流畅,  相似文献   

9.
案例:材料一:实行村民自治,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但在一些地方也引发了“村支书与村主任谁是一把手、谁说了算”的争论。有的村主任强调,自己是全村选民选举产生的,村里的事应由自己和村委会说了算;而有的村支书则认为,村里的事如果不是支书说了算,党的领导就丧失了。材料二:2002年第5期《半月谈》报道:湖北省某地乡镇干部随便写个便条就迫使该乡镇合法当选的一村委会主任谭某辞职。材料三:秦守华是1999年3月合法当选的村主任,但是2001年9月山东省枣庄市泥沟镇政府非法撤销了他的职务。在同镇领导多次申辩无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东西 《当代广西》2006,(22):60-61
三年一觉后悔梦2001年7月,我开始构思我的第二个长篇小说《后悔录》,这离我发表第一个长篇小说《耳光响亮》的时间差不多四年。按最初的预期,我打算在一年之内把这个小说完成,但由于构思占去了半年时间,再加上不停地自我否定,小说的进展比较缓慢。光开头我就写了六次,最多的一次有两万多字,但是这六次开头我都放弃了,直到第七次,才觉得找对了路子,那就是找到了后悔的关键词——如果,所以小说一开头便是“:如果你没意见,那我就开始讲了。”这个句式到了第七章,被我泛滥地使用,主人公曾广贤不停地“如果”“,如果我不这样,如果我那样,那我就会…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民夏女士反映,近日她在湖景东路停车时,经“停车管理员”引导,把车停在了路边,并交了20块停车费.但等夏女士办完事回来,车被贴了条. 明明有“管理员”收费,到头来却收获“罚单”一张,这事不管发生在谁身上,都难免义愤不平.遇上这等坑人的“山寨”车位,除了认栽也别无他法.  相似文献   

12.
文人的自由     
祝勇 《北京观察》2000,(7):48-51
自由是文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他们才说:“不自由,毋宁死。”这话的意思是说自由很重要,尽管话音落处,谁也没有去死,即使在最不自由的年代,也有办法“苟全性命于乱世”,活得津津有味。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文人真的都死光了,这个世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而本文的主旨,亦非教导文人怎样死(据说这类人在国外已被判刑),而是探讨怎样活。与活比起来,死毕竟是容易的。《北京文学》曾经请我写“世纪留言”,当时我因忙于写一本书,没有给他们写,但我心里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在21世纪,文人都能自由地  相似文献   

13.
“斗酒诗百篇”,打死我也不信,但我相信古今确有许多嗜酒如命的人,比如魏晋时代在竹林里扪虱而谈那帮名士“酷哥”算得上,举怀邀明月的那位李诗仙也算得上。作为“洋酒仙”,萧斯塔科微奇回忆录《见证》里那位苏联作曲大师格拉祖诺夫也货真价实。那年头,斯大林禁酒急急如律令,这老兄总是冒着死刑的风险去工厂“弄”酒精解馋。他的教桌上常年插着一根橡皮管,因为离了酒精支撑就上不动课。酒坛论道,都够“骨灰级”了吧。近些年,人心不古,酒风异化,乐饮者凤毛麟角,烂醉者恒河沙数。酒广告铺天盖地、酒产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是那彻头彻尾的“实用理…  相似文献   

14.
家书抵万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之所以历久而不衰,是因为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2002年10月,笔者从学生记录自我成长的《自我评价报告》中欣慰地发现了一首又一首的现代“游子吟”:“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孩子哪个不想扬眉吐气,哪个不想让劳累一生的父母晚年幸福?”想起父母那日益衰老的脸,心里不觉一酸,两行热泪滚了下来。父母的爱,我暂且不说,就凭他们望子成龙那一腔执著,虚度年华的你,良心何在呀!”我对不起父母日夜为我操劳的那颗心,我对不起…  相似文献   

15.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10期刊载了金重远教授的“评‘斯大林向德乞和说’——兼与郑异凡先生商榷”一文,我读后想说几句。拙文标题写得很清楚,是“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打算对德媾和说辨析”,到金文却成为“向德乞和说”,  相似文献   

17.
她说“写作使我更孤独”,但却从没有因此而停下过手中的笔,没有停止过用小说写真实的爱情,用散文写真实的婚姻。不能说她的东西唯美,但一直觉得对于沉浸在爱情和婚姻梦想中的女人们来说,她们更需要真实。  相似文献   

18.
近来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个"假命题","斯大林模式"这个提法可疑.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苏联是否存在过一种叫作"斯大林模式"的东西?稍微懂得点苏联历史的人,我想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不会否认斯大林模式的存在的,区别也许只在于有人否定、批判,有人肯定、欣赏,这当然是每一个人的自由,难以强求一致.但是,如果独树一帜,断言根本不存在"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个"假命题",那恐怕还需要从学术上提出有根有据的论证,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下乡搞调研 ,听到了这么一件事 ,一位农民受假农药之害 ,庄稼绝收 ,向当地领导反映此事。这位领导当即批示 :“请有关部门解决”。拿着批示连续跑了好几个部门 ,得到的答复几乎相同 :“这个问题不属于我们管 ,你找某某部门吧。”这位农民在城里奔波了一天 ,始终没摸到“有关部门”的门 ,只好满怀希冀而来 ,徒唤奈何而归。笔者听了这个“故事” ,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这位农民要求解决的事情清清楚楚 ,可是那位领导为什么舍不得多写几个字 ,明确指出该由哪个部门处理呢?再说 ,既然A部门认为B部门该管这件事 ,B部门又认为C部门是管这…  相似文献   

20.
闲话朋友     
如果统计一下诗赋词颂中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主题,“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肯定是坐了头把交椅,“谁言寸草心”的亲情排行老二,“海内存知己”的朋友友谊大概可以当个季军。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因为此三者是人类基本社会关系的体现。 无论中外,有关“朋友”的记载几乎是与文明的起源同步的。《论语》劈头第一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希腊神话里也充斥着类似伊阿宋和他的金羊毛远征的朋友们的故事。在中国,朋友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流传下众多佳话,例如“管鲍之交”、“桃园三结义”、“管宁割席”等等。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