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容 《瞭望》1995,(31)
(一)美国军用飞机 每次乘飞机,我常常会想到第一次乘飞机的经历。那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乘过飞机,而确实因为那是一次很特殊的飞行。那是在1946年初,从重庆飞往北平。 我是从当时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外事组调往刚成立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而由重庆飞往北平的。日本投降后,由美国出面调处,进行了国共和谈。我由重庆新华日报调往外事组翻译有马歇尔参与的会谈纪要。会谈的结果是发布了一月十三号的停战令,并在北平成立执行部,负责调处停战事宜。执行部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三方人员组成。我方的  相似文献   

2.
宋哲元守土华北功不可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哲元守土华北的主要功绩有五个方面:牢牢掌握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决策大权,决不让实权落在北洋余孽及汉奸亲日派手里:顶住日本要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冀东伪政权合并的图谋,镇压汉奸武装和取缔各种伪自治组织:坚持“抢口不对内”,拒绝与日方签订中日共同防共协定;服从中央训令,不与日方正式签订华北经济提携协定:在日本军事威胁面前针锋相对,不甘屈服。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日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路扩大对华北的进攻。为了求得“速战速决”,迫使国民党投降,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国民党统治中心京沪地区。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又有孙中山总理的陵墓,南京的得失,事关士气民心,亦为国际所注目,对  相似文献   

4.
王丽 《侨园》2012,(6):64-65
1937年初一天,张学良从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幽禁在雪窦山.不久,其原配夫人于凤至来这里陪伴张学良.当时张并不知道,有一个人早就想杀他,他就是蒋介石的侄媳——蒋孝先的妻子袁静芝. 蒋孝先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组组长、南京政府驻北平宪兵第三团团长.为人极为凶狠,仗着是蒋介石的"家军"而目空一切.蒋孝先是镇压北平一二九学运的刽子手,还曾疯狂镇压北平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及外围组织,残酷捕杀中共党员和进步爱国人士数千人.  相似文献   

5.
赵梅生(1906-1944),原名赵作霖,山西省平顺县人,出生于贫寒的教师家庭,兄弟共四人,他三个弟弟在他影响下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其中两个弟弟是烈士.赵梅生少年好学,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组织部长.以及北京大学中共支部书记,北平苏维埃准备委员会成立后,他又担任主席.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过程中,他先后四次入狱.1944年,在延安"抢救运动"中,赵梅生被冤入狱病逝.  相似文献   

6.
葛美菊 《各界》2011,(12):69-71
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5月,日本政府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无理要求,并从东北调大批日军入关,以武力相要挟。10月,日军在河北香河指使汉奸暴动。11月,日军又策动汉奸进行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活动”。与此同时,平津地区的日军开始加紧演习,进行挑衅。日本特务到处横行,大小汉奸及日本浪人公然游行,叫嚷“...  相似文献   

7.
林雪 《各界》2008,(9):12-16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的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她自己却与当过放牛娃的革命青年廖玉璧自由恋爱结为夫妻.陈联诗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8.
宋哲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爱国将领,他从一教书先生到投笔从戎,以行伍终其一生。他率领的二十九军更是凭着顽强的抗日精神荣获"抗日英雄队"的美誉。从客观上讲这些都与他突出的军事指挥谋略是分不开的。通过宋哲元所参与指挥的多次战役来分析总结他的军事指挥谋略如下:擒贼擒王;养精蓄锐,奋勇出击;甘当萧何,巩固后方;因敌制胜,攻心为上;暗度陈仓,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6)
日本发动侵华掠夺战争,除了赤裸裸的暴力掠夺中国丰富的物质资源外,还通过金融工具这种隐蔽手段,掠夺中国人民。在"以战养战"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沦陷区金融统制和掠夺,这成为日本对沦陷区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日本军政当局采取了"分而治之"的金融政策,形成以北平和上海为中心的金融掠夺网络,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政治战略在金融领域的反映。日本军政当局建立的金融网络,具有组织机构完备、以军队为主导、欺骗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楠 《瞭望》1987,(27)
五十年前的7月7日,北平城外,芦沟桥头,硝烟腾起,日本侵略军突然向中国军队发动袭击。八年抗日战争自此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由兹揭开序幕。 回想五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中国东北的大片土地之后,又侵入华北,横行无忌。飞机在平津上空呼啸,战舰在长江进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和行动此时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1.
于佰春 《侨园》2006,(5):21-23
中俄友好年里,为寻访埋藏在岁月深处的中俄友好故事,作者在牡丹江找到了85岁的关雅文老妈妈。老人的深情回忆,重现了中苏两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斗友谊。辗转落脚铁岭河1937年春天,为躲避日本人的袭扰,惹上反满抗日“嫌疑”的开明绅士关老太爷一家从珲春迁移到了宁安。关大妈的父亲关老太爷在日本留学时是孙中山的崇拜者,回国后在吉林主办讲学堂,宣传孙先生的三民主义。“9·18”事变后,关老太爷的儿子关成秘密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他频繁往返于中苏边境之间,传递抗日情报,被日伪特务列为“危险分子”。为甩掉日伪特务,关老太爷更名改姓,全家迁居到牡丹江,在铁岭河镇落下脚。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86,(34)
战前曾在侵华日军陆军特务机关“晋中公馆”任翻译的佐久间德一郎,保管有一套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日本关东军于沈阳皇姑屯附近的三洞桥炸毁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的现场照片。这组照片共六十一张,完整地纪录了从爆炸前的现场到张作霖的葬礼。佐久间德一郎最近将这组照片公诸于世,本刊现选登四幅。  相似文献   

13.
无畏 《瞭望》1995,(27)
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老北京人总也忘不了当年挥舞大刀奋勇杀敌的中国陆军第29军官兵,尤其是在古都北平浴血奋战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三位抗日名将。 喜峰口战役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强占东北。9月20日和30日,中国共产党为此接连两次发表宣言,号召全国民众自动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回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共的号召和领导下,各地学生、  相似文献   

14.
罗文波  梦柯 《各界》2011,(9):26-28
我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由薛岳任湖南省主席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我们是他所辖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师长容有略。我在师部直属特务排,任排长。  相似文献   

15.
力平 《瞭望》1996,(18)
我读书有一个坏习气,往往不是从头到末看完,而是只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看,因而很难说对一本书全部的观感。但也有少数是全看完的,《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史》就是。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是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的,书中记叙了五十年前北平学运的一段信史。从抗战胜利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大中学生到晋察冀解放区参观,受到聂荣臻和姚依林(晋察冀中央局秘书长)接待,到1949年为和平解放北平,地下党通过各种关系,包括傅作义的女儿共产党员傅冬菊,做傅作义的工作。三年多时间内,北平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一潮接一潮,成为中国第二条战线中的重要部分。为写本书,编写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7,(12)
正站台遭射杀1932年9月3日下午6点22分,济南火车站,人声、车轮声、汽笛声响成一片。从浦口开来的202次快车正点待发,即将开往北平,还有3分钟就要离站了。这时,在208号头等客车里,送行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代表程希贤、张受骞和石友三等人见开车时间将到起身告退,向车下走去。那位被送的客人生得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他送客  相似文献   

17.
在平津战役发动后,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部署,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迅速完成了包围天津和北平的任务。这一战略行动使得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军惊恐万状。 这时,毛泽东收到一份十二月十三日北平战况的电报,上面写道:“北平外围情况急转直下,傅(作义)军主力集结,调集城郊。沙河、清河镇即有激战。  相似文献   

18.
范硕 《瞭望》1993,(29)
五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4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吃过午饭,一挥手笑着说:“走啦,咱们进京赶考! 毛泽东等离开西柏坡,坐着一辆吉普车先到涿县,然后乘火车直达北平清华园。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叶剑英专程来到涿县迎接。他见到毛泽东敬了个军礼,说:“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和破坏。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  相似文献   

19.
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把工作重心放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沦陷区的抗日斗争,特别是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1938年9月,党成立了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点"指的是北平、天津、唐山三个城市工作委员会,"线"指的是北宁等铁路沿线党组织),有力地加强了对天津等沦陷区城市工作的领导,推动了华北敌后抗战的  相似文献   

20.
正颠沛流离的童年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我在北平出生。童年的记忆是片段而模糊的,像老旧的无声影片时常出现在脑海里。1岁时我坐在家中地板上,哭叫着看到父亲被日本宪兵押进囚车;爷爷晨昏的拥抱是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