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炎培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的负责人,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之一。1945年7月,他为了推动国共双方恢复和谈,与褚辅成等6位参政员一起访问延安。他与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内容深刻,意义重大,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史上传为佳话。 心系民主去延安 抗战末期,国共两党围绕胜利后的中国前途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两党关系也极为紧张,谈判完全停止,内战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中后期,蒋介石积极推行反共、内战、独裁政策,造成国共关系异常紧张.抗战胜利后,内战又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提出了“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的诉求.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停止内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就各方面问题展开了谈判。  相似文献   

4.
<正>1.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对"1945年7月初,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员造访延安。虽然只有5天时间,但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让黄炎培不禁感慨:"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  相似文献   

5.
列平 《党史纵览》2004,(9):15-17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经重庆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然而,就在<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之时,蒋介石便密令大举进攻解放区.我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还击,大规模的内战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后,为求得国内和平的巩固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我党向国民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于1937年2月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结束内战和国共关系,这是自国共分裂以来国民党的一个重大转变。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  相似文献   

7.
(一) 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的赫然写有"坚决避免内战"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发出所谓<剿匪手本>和"剿匪"密令,中国上空又密布内战阴云.  相似文献   

8.
匆匆离南京中原救“火”急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大地又笼罩起内战的阴云。这年年初,国民党当局由于全面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大批军队还没有运到内战前线,加之先头部队向解放区的进攻连遭失败,政治上又日趋孤立,于是,不得不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无条件停战的建议,同中共达成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随后,在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参加下,国共双方经过继续谈判,签署了“停止军事冲突”协议,并颁发停战令,组成由国、共、美三方代表参加的“军事三人小组”及“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调处国共双方的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9.
本刊资料  筱蕾 《党史博览》2013,(12):2+57-F0002,F0003
<正>在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夜,民主人士在国共两党之间积极斡旋调停,防止内战发生。1945年7月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到机场欢迎由王若飞陪同从重庆飞抵延安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冷(?)、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毛泽东与六名参政员一共进行了三次会谈。7月4日,毛泽东将中共方面整理的《中共代表与褚辅成、黄炎培等六参政员延安会谈记录》交褚辅成等人。  相似文献   

10.
张家康 《党史博采》2011,(10):45-49
国共《双十协定》墨汁未干,一场内战便已迫在眉睫。面对血腥的挑战。毛泽东仍本着和平民主团结的民族大义,力求通过谈判和调解的方式,解决国共之间的争端。蒋介石却视此忍让为软弱,步步紧逼,把战火烧遍整个解放区。  相似文献   

11.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的负责人、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之一。1945年7月,他为了推动国共双方恢复和谈,与褚辅成等6位参政员一起访问延安。这次访问,成为他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是尽力争取和平,避免全面内战的爆发,为此在国共谈判中不惜作出重大让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之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曾对国内和平一度表现出乐观。政治协商会议之后,出现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中共中央希望通过四平保卫战制止大规模内战的发生。抗战胜利后中共对于和平的真诚态度,还从一些解放区对部队的精简复员工作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王丰 《党史天地》2010,(5):12-12
国共内战,蒋介石终以兵败饮恨,挥别大陆,败退台岛。当时,他先后在澎湖高雄盘桓多日,最后才选定台北。在离开大陆之前,及进入台北之后,蒋介石想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影响中国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事变发生后,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黄炎培等中间党派的一些参政员以国民参政会为依托,与国共两党几经磋商,提出设置特别委员会,作为解  相似文献   

15.
《党史纵览》2008,(5):56-56
上世纪40年代,英美等国利用中国抗战和国共内战之机,数次策动“藏独”活动,给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40年代,英美等国利用中国抗战和国共内战之机,数次策动"藏独"活动,给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造成相当大的困扰。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还是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40年代,英美等国利用中国抗战和国共内战之机,数次策动“藏独”活动,给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造成相当大的困扰。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还是一次叉一次地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一是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二是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给蒋介石内战政策制造压力;三是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为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还主动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拥护、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与国民党高层和实力派的积极呼应,推动结束了近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状态,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争取和平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成立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推迟或限制内战在局部地区的策略思想是次要的.但它在战后历史演变的各阶段其内涵主次表现不尽相同:抗战结束至国共停战协定签订阶段,毛泽东尽管认为内战与和平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但根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认为只要努力争取,实现国内和平的可能性要大于战争的可能性:停战协定签订后至四平之战结束阶段,毛泽东认为这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真诚希望与国民党及国内各民主党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四平之战后至全面内战爆发,鉴于中共的力量不足以制止内战,毛泽东争取和平主要是从策略考虑,即尽可能争取时间备战,以应付全面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内战的爆发与苏联对国共双方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苏联明里支持国民党,但暗中却不与国民党合作,致使国民党在美苏之间由表面上的中立最后完全倒向美国,毫无顾忌地发动旨在武力消灭中共的战争;另一方面,苏联为一己之利压制中共,但暗中也给予了中共有限的援助,这既使中共坚定了独立进行武装斗争的决心,也使中共增强了战胜国民党的信心。国共双方,一方敢于发动战争,另一方又无所畏惧地应对战争,战争于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