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幼娟 《探索》2003,(3):7-11
邓小平分配理论对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邓小平分配理论肯定了分配制度的设定必须允许人们合法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以提高效率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分配理论中包含了按要素分配思想的萌芽;邓小平分配理论揭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对人们的理想信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多次论及了理想信念问题。邓小平理想信念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严明的纪律是实现理想信念的保障;理想信念既是奋斗目标又是精神动力;理想信念还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标准之一。邓小平理想信念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处体现着邓小平的创新思想,今天,正确把握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2,(6):1-1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4年,距今又过了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人们相当熟悉,但当我们把这次谈话放到改革开放迄今的整个过程之中,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次谈话的意义,并获得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余玮 《学习导报》2010,(6):50-52
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卓琳一直在生活中给予邓小平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人们都称她为站在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  相似文献   

6.
余玮 《新湘评论》2010,(6):50-52
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卓琳一直在生活中给予邓小平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人们都称她为站在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  相似文献   

7.
蒋益文 《世纪桥》2010,(22):50-53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辞去他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身体力行地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稳定起了关键作用。随着相关档案的解密,邓小平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始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廉政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强调廉政建设在党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进行,重视法治反腐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反对运动式反腐。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特点表现在,强调在发展中推进廉政建设,重视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廉政建设,在真抓实干中落实廉政建设,特别重视发挥监督和教育机制在廉政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过去由于存在理论上的误区,导致实践过程中产生较大失误,出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困惑.邓小平依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新视角、新高度、新层面去阐述新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认识并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理论,从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取得极大的成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科学与真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这不仅为人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支点;而且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形象,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充分显示了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认真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是“三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读邓小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论述就会发现,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已形成了一个总体思路,对于搞好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全 《世纪桥》2013,(8):19-21
1949年6月2日,毛泽东在起草电文中指定邓小平准备进入四川,10月13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直至1952年7月,在西南局近三年的时间内,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领导西南人民实现了西南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对婚姻制度的变革,从废除封建残余到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再到宣传婚姻法。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变革还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3.
刘全 《世纪桥》2013,(10):19-21
1949年6月2日,毛泽东在起草电文中指定邓小平准备进入四川,10月13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直至1952年7月,在西南局近三年的时间内,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领导西南人民实现了西南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对婚姻制度的变革,从废除封建残余到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再到宣传婚姻法。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变革还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4.
发展问题在邓小平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新经验、新概念和新思想,构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观。邓小平的发展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跟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不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 想,而且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总框架。首先,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帮助人们冲破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纠正了长期 以来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其次,在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指导 下,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促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 程。再次,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帮助中 国人民闯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第四,邓小平经济特区 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使中国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向政治特区探索,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 利回归,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相当一部分政策、重大举措和理 论,都是从特区建设实践和邓小平特区经济思想基础之上延伸、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占有重要地位,为确保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探析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社会稳定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邓小平全球战略思想:问题的提出与理论依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特别是冷战时期),人们在谈论全球战略时,一般都是指美国和苏联的全球战略。那么,在世界趋向多极化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就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全球战略?事实并非如此。世界上各主要力量都提出并具有自己明确的全球力量部署战略,这种部署就是一种全球战略。那么,中国是不是有自己的全球战略?应不应该拥有自己的全球战略?可以说,我国政府虽然没有正式使用“全球战略”的概念,但邓小平对此实际上已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观点。根据李忠杰教授的查证、研究,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邓小平共4次使用“全球战略”这个词,但都说的是美国和苏联的全球战略;而在1998年出版的《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则有十余次使用“全球战略”这一概念,其中,既有涉及中美关系的,也有直接从中国自身角度而提出的。比如,1980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时,说到:“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在中国自身战略的意义上使用“全球战略”这一重要概念,以后又从各个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球战略”思维。因此,我认为邓小平是具有全球战略思想的,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深刻的战略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发生的种种曲折和失误,就根源于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是一脉相承的,但邓小平并不是从抽象的推理上、概念定义上提出问题的,而是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从而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现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辞去他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身体力行地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稳定起了关键作用。随着相关档案的解密.邓小平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始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从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前提、本质追求、坚实基础、关键环节、必然选择、根本保障等方面对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阐述,深化了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为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