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国新村运动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发起以来,经历了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与提高阶段、转变为国民运动阶段、自我发展阶段等发展阶段。新村运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精神伦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促进了韩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当前,吉林省的农业发展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不完善、农村教育落后等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值得吉林省吸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略论东亚的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工业文明抵触颇多 ,与市场经济理论难以相容。东亚现代文明运动由边缘国家或地区兴起后向内地延伸、发展的趋向与东亚近代以来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实现文明创新程度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体现了文明的“边缘优势”。文化重建是关系到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跨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因此,与时俱进,深入探讨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如何用先进文化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4.
陈雅慧 《东南亚》2011,(1):17-21
二战结束后,东亚的“发展型国家”普遍奉行“经济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经济增长的需求和国家振兴的民族主义压力,让位于经济发展,工人运动的目标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依靠劳动力优势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是东亚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东亚工人运动产生的客观根源;东亚国家所经历的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工人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东亚社会现代化存在着复杂的宏观互动结构。如果我们将东亚现代化研究史上的"日本特殊论"和"亚洲停滞论"置于"传统—现代"的背景之下展开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亚洲停滞论",还是所谓日本"特殊论",实际上是以欧美现代社会为基准加以展开的,其理论系谱从属于西方,难以洞悉东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鉴此,我们应注意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由激进的"压缩式发展"向"内发式发展"转变的共同历程,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发展主义"的制约,将东亚的社会发展理论植根于本土,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特殊"与"一般"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各种联结形式、各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观察越南农村和农民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从中可以发现和激发原本潜藏着的农村资源成为工业化、现代化时期的发展源泉.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对东亚文化圈和东亚价值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历史的考察,进而分析传统的东亚价值观与构建当代价值观的关系。当代东亚各国都已成为现代化程度不同的独立的主权国家,东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合作的加强和一体化的要求都使他们重新审观东亚各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东亚价值观的作用,特别是它在构建当代东亚价值观的作用。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儒家伦理已不可能作为当代价值观的体系和核心,但就有着深广影响的传统的东亚价值观和思想文化遗产而言,其优秀成份对于构建21世纪的东亚价值观大有裨益,需要我们取其精华,挖掘、整理、诠释。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与东亚诸国同为后发展国家,现代法治发展模式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东亚法治是一种成功的具有积极典范意义的后发外生型法治,对于俄罗斯这样的法治现代化之路较为曲折的国家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作用.俄罗斯与东亚法治发展均以现代化为背景,除了在发展时间上不同外,主要的差别在于两种法治发展模式的背后是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与价值理念,在法治进程中,对待本土文化的不同态度造就了各自发展之路的差异.通过对外来文化对东亚与俄罗斯的法治发展模式影响的程度与方式的比较,可以为广大非西方国家法治发展中如何使本国实际与外来文明结合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新农村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世纪6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三农”问题异常突出。为此,韩国政府大刀阔斧地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通过“新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从此步入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建设成就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相形之下,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当时韩国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别无二致。因此,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历程、主要内容以及经验教训等无疑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秦宏毅 《东南亚纵横》2003,(12):95-99,103
邓子恢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 ,是新中国卓越的农业专家。他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农业思想 ,代表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农业上的实践。邓子恢的农业思想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代表中国农村先进生产力方面艰辛的努力 ,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才能体察国情、发展农村生产力 ,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经验。邓子恢的农业思想主要表现在建国前的土地改革思想和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思想 ,以及农村生产经营责任制思想等方面。从历史时期来看 ,邓子恢的农业思想…  相似文献   

11.
加快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各国均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及提高本国在国际中地位的一种有效途径,而目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却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东亚的几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仍没有消除障碍而进行合作,使得东亚经济一体化困难重重,不利于东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快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起一个重要推动作用。一、东亚经济合作取得的进展及问题(一)新的进展东亚在这里主要是指东盟10国、中国、日本和韩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东亚地区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东亚地区在地理上主要包括日本、中国、"四小龙"和东盟国家。东亚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但这指的是除日本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分析和预测未来东亚经济发展前景时,应把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加以区分。本文以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要论述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一、革命变革的潜在力量菲律宾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家,它的绝大部分居民居住于农村地区并属于农民。农民阶级包括居民中那些受到剥削阶级以多种方式加以剥削并被迫过着仅能维持生命或难以维持生命的生活水平的阶层。如果他们受到能够改善生活条件的鼓午,他们将会愿意参加到变革这种不公正社会的运动中去。由于农民是社会中人口最多的阶层,因此没有他  相似文献   

14.
越南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 《东南亚纵横》2002,(10):44-45
革新开放政策推动了越南经济的市场化趋势 ,也为越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越南正逐步适应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结合本国的自然条件优势来发展农业经济 ,实现越南政府提出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越南的传统市场 ,主要是原经互会成员国市场、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市场 ,对越南的农产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热带农产品 ,需求量很大。越南的很多农产品 ,价格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 ,给越南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动力。越南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唯一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在东亚的经济发展与既有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 ,日本所倡导的东亚“雁行模式”国际分工 ,是一把“双刃剑” ,对日本来说已在长期发展中显露了双重效果 ,90年代以后 ,其负效果日益突出起来 ,这不仅对日本经济发展不利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 ,因此 ,调整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形式与目标 ,建立双向开放的国际化经济 ,就成为日本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60年代起 ,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上是由外资带动的 ;在拉美 ,外资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初级阶段 ,拉美国家希望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满足进口替代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 ,东亚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外资。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特点 :两个地区不时受到起伏不定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除六七十年代的拉美国有化运动以外 ,两个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基本上是宽松和开放的 ,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刺激性优惠也基本相同 ;外资对拉美和东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 ;自 80年代起 ,尤其是 90年代以来 ,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拉美和东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短期资本的流入量也相当可观。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 ,东亚和拉美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表现为“雁阵模式”和“后院模式”。作者分别就这两种模式在产业结构中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汉字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覆盖于东亚,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这一地区人们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东亚价值观受到挑战,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也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造成东亚地区相对缺乏认同感和整体性,使得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随着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作用的显现,重构东亚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要使东亚价值观重现生命力,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与扬弃,并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新"东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中吕宋向来是菲律宾农村矛盾的集结地。人地矛盾突出是农村问题的根本症结,高利贷的蔓延和农闲时期兼业机会的缺乏,更强化了农民的贫困状态,从而滋生严重的不满。但“贫困”不足以解释中吕宋农村骚乱的原因,中吕宋还具备有别于岛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性。在资本侵蚀农村的大背景下,中吕宋的主佃关系、土地掠夺和农工运动都趋向激化,而土地兼并和教会地产的长期存在更是中吕宋农村的毒瘤。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从向西方“一边倒”转为东西方平衡的“双头鹰外交”,东亚在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要成为东亚大国,其政策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驱动和影响:一是基于对国际和地区均势的追求,二是出于本国平衡发展的需要,以及对自身面临威胁的认知.中俄关系是俄罗斯东亚政策的重心,同时它也积极发展与东亚其他行为体的关系.俄罗斯与东亚的关系在过去十多年里稳步提升,但也面临着俄远东地区开发困难重重、融入东亚经济空间进展缓慢、国内意见分歧等诸多挑战.在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在当前因乌克兰危机而使俄与欧美的地缘政治冲突激化的情势下,俄罗斯将会进一步加强其整体外交政策中的东亚维度.  相似文献   

20.
“东亚模式”在80年代以来先后两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次是在80年代后半期,面对东亚地区近30年来的持续调整发展所造就的“东亚奇迹”,国际社会纷纷试图探求造就这一奇迹的深层原因,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拉美等处于同样的外部条件却明显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中,寻求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特殊机制;另一次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危机的爆发促进人们重新评价过去备受推崇的“东亚模式”.一时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媒体,大力散播“东亚模式过时论”、“东亚模式虚幻论”.两次关注,动机迥然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东亚模式”呢?本文从“东亚模式”的历史作用,所遇到的挑战及其未来三方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