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大学生来说,“嫉妒”是一个令人讨厌而又难于启齿的问题。本文拟就大学生嫉妒问题作一探讨。一、嫉妒的种种表现所谓嫉妒,就是自己渴望获得的东西切为别人所拥有,由羡慕别人的东西转而怨恨拥有者。日本著名心理学家诧摩武俊认为,嫉妒就是自以为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即将被别人夺取时所产生的具有憎恨的强烈感情。嫉妒在行为导向上有“东方式”和“西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嫉妒是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心理效应,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妨碍事业发展。要知道,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没必要因为羡慕别人而去嫉妒别人。下面三招有助于打消嫉妒心。只跟自己比。总有人比你拥有得更多、更好,所以,与他人比只能一时胜出。与自己比,检视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评价自己的付出和所  相似文献   

3.
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当员工之间的地位、能力相当时,如果其中一方获得上级的认可、提拔、加薪或者学习机会时,其他员工就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相似文献   

4.
嫉妒,是人们时常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几乎凡人皆有,概莫能外,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如果嫉妒情绪过度膨胀,失去了控制,那就非常危险。嫉妒心理表现在一般人身上,是看到别人经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出了成果,不是去效仿追赶,而是讽刺挖苦,冷嘲热讽;看到别人能力超过自己,就满腹怨恨,醋意大发,无法接受现实;看到别人与群众关系密切,深得领导信任,就视为障碍,不顾公论去挑拨离间,造谣诋毁;甚至人家添置了高档家具、新潮服装,自己也会不快和愤懑。表现在领导干部身上,则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奉行“武大郎开店”的原则,身材比自己高的人不予提用,设置种种关卡,不让别人出头;对下属只使用,不培养,一旦出了差错总是极力埋怨,推卸责任,小题大做,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5.
嫉妒     
嫉妒是锋利的刀子长出的牙,很有杀伤力和破坏力,有时杀伤的是别人,更多时候杀伤的是自己。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优与劣的参差在弱者心理上留下的斑驳阴影。所以,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相似文献   

6.
谁谁谁 《廉政瞭望》2011,(13):67-67
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这样的人:喜欢在人背后说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或者根本子虚乌有的事,挑拨离间、搬弄事非,目的也许仅仅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让别人对自己的敌人滋生坏印象……  相似文献   

7.
《前线》1997,(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在《教学与研究》撰文指出:现在,我们国家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对政治越来越冷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腐败现象的存在。腐败现象的泛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能共存的。这是夺取政权以后面临的新问题,是毛泽东称之为进京赶考的问题。在夺取政权时,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用来对付统治阶级的,它的批判锋芒是针对别人的,不按马克思主义道德办就不能取得政权,……可掌权以后,有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权力,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态度对待权力只能导致腐败,因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当然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才会使群众…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9,(9):120-120
最近,美国焦虑症协会在美国“网络医生”网站上提出强迫症症状提示和警告:持续非理性的恐惧或者疑虑,通常总是感到要生病或者身上很脏;着迷于一种按秩序或以某种特定方式安排事务;总担心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会损害自己或者别人;无意义地囤积物体;非理性地怀疑或者担心你会伤害到别人;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或打扫房间;反复检查东西,如门是否锁紧等;不断地说同样的话或者不停地计数;习惯反复说一句话或同一个名字,或者在同一地点以同一方式反复散步。  相似文献   

9.
焦国成 《求贤》2011,(4):29-29
人生如白驹过隙.怎样让有限人生散发出无限魅力?那就要学会规划人生、思考人生.了解和思考自己想要什么7这样才不会成为生活的“奴隶”。心理学认为,自信的基础是个人维持主观幸福感的能力.也就是个人愉悦自我情绪的能力。真正自信的人.既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不会因为担心别人高于自己而嫉妒.也不会因为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而报复。我们可从十个方面来培养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如果一个人怀有嫉妒心,很可能陷入一种焦虑不安,或者悲哀忧伤的情绪状态中;严重的有可能发展成为憎恶、怨恨和复仇这样恶劣的情绪,有的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治学生间的嫉妒心理呢?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一些基层党员身上有种不正常现象:看自己的优点多、长处多,而看别人的却是缺点多、短处多;即使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不以为然。据我观察,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部分党员对个人的名誉地位看得太重,计较你高我低;二是与人交往心胸狭窄,总觉得自己是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效应     
《党课》2010,(3):123-123
小李怀孕了,她发现最近无论是逛街还是乘车,总能碰见几个孕妇,难道今年的孕妇比较多?小李的这种“发现”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视网膜效应”,即当人们过于关注、追求某一种东西,或者是拥有了某件东西或某项特征时,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跟自己同样的东西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做人     
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自己"做"出来的。一个人,无论他先天素质如何,也无论他高矮胖瘦、贵贱贤愚,如果不会做人,也就不能算作是人。然而。做人又是何其难也!比方说,一个人,在单位里,是应该表现好一些呢,还是应该差一些呢?这很难。表现不好要被批评,太好又遭嫉妒;不好不坏,甘居中游,则又可能被视为平庸。又比如,你时某人某事某问题有看法,开会或别人来征求意见时,是说  相似文献   

14.
一般特征女大学生的敏感、嫉妒、虚荣、自信或自卑、逆反和对抗诸心理,互为因果,交错产生。在人际交往中得到生动直观的体现。女性的敏感心理,是男性所望尘莫及的。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敏感,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如果一位教师对一位非常认真的女大学生所说的话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她便会产生一种屈辱感,从而对这位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有时,甚至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无礼顶撞这位教师。  相似文献   

15.
感受农民     
岳国君 《奋斗》2004,(5):50-50
从小生活在农村,自然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但那时面对自己家乡、面对着所熟悉的一草一树和农村艰苦而又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什么时候能离开农村到城里生活就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于是在恢复高考的第3年——1979年,16岁的我考上大学。至于文理科、或者是什么专业,对不谙世事的幼小年龄来说一概不懂,那时  相似文献   

16.
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这样的人:喜欢在人背后说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或者根本子虚乌有的事,挑拨离间、搬弄事非,目的也许仅仅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让别人对自己的敌人滋生坏印象……  相似文献   

17.
许多政工干部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对搞好工作信心不足。我觉得,信心不足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理解还不够。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首先得自己理解“自己”。 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的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论断,再一次科学地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中央的高…  相似文献   

18.
甘步柯 《党课》2007,(9):125-125
一是畏惧疑虑。主要表现为对考察组不信任,害怕自己讲了对考察对象不利的话,事后被其知道不仅失了情面,还可能遭受打击报复。而有的人自身与被考察对象有牵连关系,如果反映他人的问题,就会暴露自己的问题,因此,不愿吐露实情。二是敷衍应付。从思想上就没有看重考察,觉得考察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因此认为与其说实话担惊受怕,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三是嫉妒。  相似文献   

19.
小的时候因为个子小,所以总被欺负,那个时候的愿望之一就是自己会武功,可以不再被欺负。后来学了武术,才发现,武术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是规定好的套路,没有搏击。与武术不一样,拳击更直接,你不打别人,别人就要打你。于是我开始练习拳击,一练就上了瘾。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作方面的压力,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唯恐自己落后于别人由此形成精神压力;一是个人条件方面的压力,自愧在金钱、名誉、地位和家庭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导致心理负担。笔者认为,前者是必须有的,这种压力是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后者是消极的,是引发职业倦怠的根源,需要正确引导,化压力为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