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前提。传统伦理学仅仅局限于在人类自身及人与人之间探讨人的自由意志及责任与义务问题,因而对自然的生态道德责任几乎无从谈起。自由意志的存在源于人自身与其内在自然的和谐,它的实现有赖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即自由意志的生成与发展必然与自然相关。要实现最终的意志自由必然是自然和谐的自由;自由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证成自由意志具有生态性,不仅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提供了合法性理由,也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从而成为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相似文献   

3.
张会永 《湖湘论坛》2002,15(5):83-85
众所周知,西方伦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出现了紧张的冲突和急剧的转向。在这一冲突与转向中,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都受到严厉的批判。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得到极大张扬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受到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和克尔凯廓尔的个体体验说的挑战;康德的形式主义道德律令受到舍勒的实质的价值伦理学的修正;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在克尔凯廓尔那里变成了孤独的个体;基督教伦理学的仁爱、赎罪观念被尼采贬斥为“怨恨道德”、“奴隶道德”。总之,近代以来的基本价值观念诸如理性、上帝、本质和整体性都被怀疑和…  相似文献   

4.
张金录 《前沿》2004,(10):24-26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 ,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 ,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 ,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 ,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 ,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 ,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 ,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 ,也就是自由 ,自由是人的本质 ,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论黑格尔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形式法对意志的外部规定在道德领域被克服,意志自由在主体内心得以实现,但道德又有主观无限性的局限。而伦理因主观性与客观性、权利与义务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黑格尔的伦理实体性定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思维范式,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向度。  相似文献   

6.
刑事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对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有不同的认识,前者主张意志自由论,后者否定意志自由论,主张因果决定论。我国刑法学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普遍肯定人具有相对的意志自由,进而认为相对的意志自由是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基于此,刑事责任量的哲学根据应是意志自由程度。之所以意志自由有程度之分,是因为意志自由以认识为前提,而人的认识能力不但具有有限性,而且具有大小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王健崭 《前沿》2009,(2):37-39
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只有了解它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体系。本文通过研究意志与自由、意志与意识的关系,确证了自由意志的深刻内涵。并进而分析自由意志由抽象法到主观道德再到客观伦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自由意志从潜在到自在再到自为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意志自由,即人类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意志自由是确立道德责任的前提,西方国家对意志自由的思想阐述比较明确,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在中国古代伦理学家那里也能看到很多蕴涵着丰富的意志自由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家那里,意志自由思想以独立方式存在,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家那里,意志自由的思想以独立和渗透两种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认识论的学科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平 《湖湘论坛》2002,15(1):26-29
道德认识论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的研究领域,因而更没有赋予它必要的学科地位。本文将试图阐明,道德认识论既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认识论的一种基本理论形态,是伦理学和认识论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种认识理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理论,与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科学认识论和审美认识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因而具有其它认识理论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一、道德认识论是伦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伦理学研究中,一般把道德活动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因而把伦理学看作是实践学科,或价值学科,这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10.
意志自由,即人类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意志自由是确立道德责任的前提,西方国家对意志自由的思想阐述比较明确,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在中国古代伦理学家那里也能看到很多蕴涵着丰富的意志自由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家那里,意志自由思想以独立方式存在,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家那里,意志自由的思想以独立和渗透两种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承载了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之重的欧洲认同究竟给我们提供什么?从欧洲认同的前世与今生说明,欧洲认同的实质还只是一种利益认同,资本主义所谓的普世价值看上去是欧洲认同的原因,实际上恰好成为了欧洲认同的最大障碍。欧洲认同正反两面的镜像,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资源。  相似文献   

12.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13.
知行合一在认识论中是绝对错误的,在伦理学中,它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情、意、行的配合与一致。而道德意志作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心理保障,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动力。孟荀对于道德意志的研究,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论据。意志是由人的意愿与人的毅力构成的,其中毅力是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动力;意愿是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方向性把握。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单是人与自然关系应当如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怎样确立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问题.无疑地,应当对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作一番仔细辨正.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在平等与发展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应有符合自己国情的选择,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抽象地谈论所谓"人与自然的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豹 《桂海论丛》2007,23(3):63-65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著名德性伦理学家。他采取了一种特别的纯粹德性伦理学样式,即关怀伦理学,或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学。这种德性伦理学开启了一条不同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复兴之路,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  相似文献   

16.
勒维纳斯认为伦理学和神学有着共同的核心概念,这就是对他者的责任。责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初的关系。上帝的不在场和隐蔽,使得人只能转向邻人,通过邻人之路走向上帝,这个邻人就是他者,邻人之路就是对他者承担责任之路,因此伦理学成为第一神学。勒维纳斯的第一神学有别于一般的有神论,他注重的是独立的不依赖上帝的对他者责任的承担,是一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陈清芬 《桂海论丛》2008,24(4):55-58
制度运行伦理作为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制度设计伦理是有所不同的。它本身包含着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基础与和谐社会具有同构性与一致性。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组成方面,和谐社会对制度运行伦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结构层面——合理、政治层面——民主、经济层面——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国内外环境伦理与环境行为相关理论,以大连为案例地,着重对不同环境伦理观旅游者之间的环境行为差异进行了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旅游者普遍认识到旅游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环境伦理倾向,通过聚类将旅游者分为生态中心者、立场中立者和立场模糊者。研究发现,不同伦理观念旅游者的环境行为之间存在差异,并以生态中心者的环境关注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苏格拉底没有规定出善的具体内容,因而就发展为后来的两个对立的派别,即居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两派围绕善是什么而展开争论。居勒尼学派主张一种感性快乐主义,它发展为后来的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近代的功利主义。犬儒学派主张,人要过一种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不受情欲的干扰,而达到一种纯正的理性自由,从而否认了情欲,所以又称犬儒学派为刻苦论。但犬儒学派把人的主观性只是把握为个人的主观性,而没有同客观的社会生活伦理达到统一,认为善恶的真理性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性,因此,这个主观性也就不可能指要遵守合理的社会规…  相似文献   

20.
任剑涛 《思想战线》2006,32(5):13-20
施米特、阿伦特对于革命与制宪关系的论述,实际上都受限于他们的政治认知、生活经历、政治期盼和价值取向。他(她)们的不同论说都是想借助于政治革命来讨论制宪问题,将政治、道德与法律的三元复杂关系,做了政治与道德的二元处理,落入了将法律政治化或道德化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