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进步的源泉。中国政府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多样文明及文明交往方式的深度诠释。这项主张旨在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处的理念,其与中国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本文希望就有关问题,做一点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美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影响"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4月22日,"中美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会议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与美国乔治敦大学共同举办.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康绍邦研究员、乔治敦大学校长约翰·德吉奥亚(John DeGioia)博士等中美学者约40多人与会.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世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具有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了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倡议。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和谐世界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推动构建和谐亚太地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6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与会各成员接受了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亚太地区的提议,将这一概念写入了领导人会议的声明.应该说,这是亚太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发展.不过,仅将此评论为中国外交的一大胜利,依我之见则多少有些视野狭窄.虽然这确实反映了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亚太地区各成员在推动地区发展以及处理地区关系方面的观念认识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研究》2021,(4):3-21
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在阿富汗进行的战争,以"反恐"为开始,但很快转换为在全球推广美国式"优越制度"的一部分。20年来,阿富汗战争并没有实现制度推广的功效,也没有为阿富汗人民提供稳定的福祉,更没有带来区域和世界的安宁。可以说,通过战争的方式在阿富汗废墟上嫁接西方制度的尝试是一次总体性失败。阿富汗是一个内部充满多样性的国家,很难以西方为模板被"构建"。将阿富汗纳入欧美国家所说的"自由国际秩序"的设想已经破灭,这是美国在阿富汗失败的主要教训。阿富汗问题的另一个启示是,欧亚区域秩序的构建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有的北约、欧盟、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以及南亚、中东的各类区域组织,都尚难成为整全性的欧亚秩序模式。可能还要通过次区域进程的逐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方式的非刚性区域体制构建,强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引领等务实合作,才能够逐步地走向欧亚总体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陈奉林 《当代亚太》2007,(12):28-34
东亚地区有着独特的国际关系秩序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推进东亚经济合作,必须建立共同的思想、精神纽带.东亚地区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文化的根源,没有文化上的共识就不会有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因此,从大文化的角度确立和平、合作与和睦的国际关系新形态,是推进东亚合作进程的关键.在当今高度技术化的时代,东亚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合作与和平思想,是义、利、理的统一,对东亚的和平发展可以发挥古为今用的功效,具有积极意义与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8.
"和谐世界"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新中国外交思想的外交理念,"民主联盟"是一种宣扬美国价值观,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种文化外交理念."和谐世界"与"民主联盟"在东盟问题上展开的角逐,也代表着中美两国软权力的较量.本文通过对两者在东盟问题上实践的目标、影响、阻力和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两者进行一个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2011年6月3日,由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沪上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探索与争鸣》等媒体记者4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前景、中国...  相似文献   

10.
战后以来,日本企业凭借其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产品品质和周到的社会服务,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日本企业依靠其完善的经营理念体系,较好地协调了企业内部、企业与顾客群、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缓和或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使企业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关键正在于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尽管国情不同,文化传统有异,但日本企业的某些做法无疑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龚浩群 《当代亚太》2007,(11):60-62
2007年10月17~19日,"构建和谐世界在亚太地区的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2007年年会在成都举行.会议由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和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全国20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与实现机制、亚太地区新秩序的构建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世界新秩序问题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而成为时下令人关注的、重要的问题:一个全球性的原因是因为它包含着国际关系状况及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向,另外一个国家的原因是因为国际关系状况及其发展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解决南斯拉夫危机的方法上。首先,关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全球方面,某些人相信,这纯粹是政治宣传,在国际关系的政治、法律,经济等结构中都没有基础。另外有些人则相信我们是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和轮廓形成的见证人,这个新秩序应  相似文献   

13.
亚当·沙夫教授生于1913年,曾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过多部著作。50年代的不少著作曾是当时高等学校的教科书。60年代因发表《马克思主义与个人》,被批判为修正主义者,80年代初又在国外出版《处在十字路口的共产主义运动》一书,再次受到批判,并开除出党。波兰制度发生剧变后,沙夫教授不但恢复了党籍,而且被一些政治组织誉为“思想之父”。波兰统一工人党解散后,他再未参加任何政党,但始终认为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将选择这条道路。” 本文是沙夫教授1995年底在波兰出版的新著:《困惑者记事》的片段摘译,标题和文内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沙夫的观点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本刊发表的目的是供学术界了解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已突破了原有政治格局的约束 ,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建立 ,弱势国家面临着全方位的损害 ,这是产生恐怖主义的首要原因。文明的冲突也是全球化时代恐怖主义多发的一个诱因。西方保守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教义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 ,这也不利于遏止恐怖主义的蔓延。只有调整现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才有可能避免恐怖主义对人类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马思妍  李晨阳 《东南亚研究》2023,(3):34-49+154-155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国别研究的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强烈。以缅甸研究为例探索中国特色国别研究体系,不仅能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可以为社会科学的普适性研究提供中国智慧,以此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缅甸研究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基于缅甸实际和文明交流互鉴,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理念来阐释中国人的“缅甸观”。同时,要以夯实学科体系为基础,创新学术体系为内核,优化话语体系为关键,通过推动理论创新和协同合作,统筹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提升教研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完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就业渠道,推动学科评估和考核体系的改革,争取社会资源和政策、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缅甸研究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干部下基层,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推进基层工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而要想将这种好做法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持续推行下去,必须努力构建一套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战后曾经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但 90年代却陷入了长期经济萧条的泥潭之中。政府虽然采取了大量的刺激需求的政策 ,不断扩大政府财政投资以制止总需求下滑 ,但只能形成对GDP增长的短期支持 ,一旦财政支持减少 ,经济又再度崩溃。这在 1 995~ 1 996年经济的短期恢复和随后的进一步恶化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现在 ,日本的利率已接近于零 ,财政赤字高达GDP的 1 0 % ,日本企业严重依靠隐含收益和财政投资的经营方式已走到了尽头。无论是IMF的《世界经济改革》 ,还是克鲁格曼 1 999年 9月在《财富》杂志上的专论都指出 :重振日…  相似文献   

18.
东亚经济复苏的源泉在于企业的改革抉择。深化改革和调整是东亚企业再展宏图的惟一出路 ,科技创新是东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而知识管理则是提高东亚企业创造能力以及管理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
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事业来说,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然而,长期以来,从苏联到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日甚一日地加剧起来,使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社会生活进步的支撑力越来越脆弱。目前,大批俄罗斯人才流向西方,已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一个问题.一1991年“8.19”事件以后,俄罗斯社会陷入了政治、经济危机之中,各种社会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