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植根于本国历史经验、道路实践和国情社情,经过70年来五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即借鉴西方的劳动关系制度,但摈弃了把劳动关系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单纯用产权规则解决纠纷的思维。该理论体系认为,劳动关系中包含了政治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由此形成了国家主导的中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基础性转变,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关系研究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2.
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动关系协调模式存在着系统性差异,这种差异会逐渐走向趋同还是继续保持多样性是当代劳动关系研究的核心理论争论之一。按照这一主题,相关理论在当代的演进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20世纪50-80年代的趋同理论、8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左右的资本主义多样性理论、2000年以后的制度逐渐变迁理论。上述理论的争论及其历史演进对创新中国特色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特别是相关理论中对主要发达经济体劳动关系协调模式的分类和走向的预测,以及对劳动关系制度和其他经济政治制度之间互补性的强调,为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3.
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理论探索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职责,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出发点,发挥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社会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回顾和总结这一历史时期探索工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曲折历程、取得的理论成果、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创新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理论和路径,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动力,又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是从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的定性研究,从经济学视角进行的规范系统的定量研究较少。《和谐劳动关系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在归纳和提炼国内外劳动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建议。其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倒U型”变化规律;(2)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依法治国的背景,评估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有效性,并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职责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特征可以概括为,劳动关系源起的强接续性、性质的准契约性、主体的类公民性、运行的显自协性、规范的弱制度性、走向的趋功能性.这一概括是在进行了相关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的思考后得出的.希望当代中国能够建立起基准利益规范基础上权利和程序规范为重的契约取向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立法中劳动关系概念不清、判断标准不明,以及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实践中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的界限模糊,劳动法的调整范围狭小,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基于此,需要深入探究劳动关系的本质,重新诠释劳动法律关系之概念,将劳动关系分为合法的劳动关系和不合法的劳动关系,以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之纠葛.针对用人单位故意规避劳动法义务之现状,要防止出现劳动关系异化的现象,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关系理论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劳动关系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劳动关系内部权力结构及处理机制所发生的变化使劳动关系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权力与利益分化,当代劳动关系的复杂性远远高于马克思所描述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在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关系的理想模型中,不存在由劳权缺失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与分化。在这种理想的劳动关系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劳权保护机制是不能缺失的。在劳动关系内部,保护雇佣劳动者劳权的唯一途径依然是减弱资本优先权和管理优先权对劳动关系的过度控制。在劳动关系外部,完善的公共保障体系则能够同时保护雇佣劳动者和非雇佣劳动者的劳权。随着非雇佣劳动者数量的增长,劳权保护将对公共保障体系形成更多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利益一体和公私兼顾的劳动关系理论,是依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而形成和发展的劳动关系理论。它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下劳动关系双方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但双方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即公私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公私矛盾的存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工会在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站在职工群众的立场上,正确调解和处理公私矛盾,把党对工会的要求与工人群众对工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后,我国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应随之变化。根据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树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证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产生不同性质的劳动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劳动关系的发展体现的是文明取向的进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共谋企业发展的伙伴合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比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更具优越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企业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积极打造企业的合作共建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和法治机制。因此,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应当各司其职、共决利益、共保健康、共同成长;尤其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企业改革的今天,企业应当依法积极建设相互依存、各尽所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合作博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我国劳动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根源于利益关系的失衡,并直接危害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面对劳动力市场化过程中的社会转型及利益主体多元化,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会行为模式,是在法律制度框架下表达、维护和实现劳动者权益,以合作博弈方式达成劳资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生存赢得了合法的地位,并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和体现劳动者利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我国最强大的劳动者阶级--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涌现出来.人民内部矛盾显著增多,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凸现.如何理解和运用劳动价值论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企业之所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为了改变人力资源的既有状态,促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对人力资源固有行为方式的改变。因此,人力资源开发也可以说是改变人力资源固有行为方式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而法律又未对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范围等问题作出明确界定.因此,有些事实劳动关系在审理实践中难以认定,为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我们应当厘清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继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准安市劳动关系状况的调查,发现其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就业质量不高、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集 体劳动关系尚不成熟等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有必要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高质量就 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以及完善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等方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而推动产业 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