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教冲突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排他性的宗教信仰、狂热性的宗教情感、偏离性的宗教行为以及逐利性的宗教组织这四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宗教冲突的发生机制。宗教冲突其实质上是现实经济、政治这一根本利益纷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社会功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苑崇利 《外交评论》2009,26(2):105-113
石桥湛山是20世纪日本国际政治思想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冷战时期,石桥秉承他战前一贯的“小日本主义”的反战和平立场,阐发了日本“自主外交”的政策主张,进而提出了基于共同利益的“日中美苏”和平同盟的构想,并对冷战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石桥湛山在冷战时期的“脱冷战”的思想见解,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现实的国际社会也不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以利益集团与政府关系为政治分析的切入点,以国家权力的多元化为基本前提,把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现实民主的基本实现模式,它对利益集团的存在和作用持肯定态度,认为在利益集团的冲突中,政府是一个中立的仲裁者的角色,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抗性竞争关系。多元主义关于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理论关于权力多元化的基本前提缺乏普适性,它所强调的权力多元化基础上的社会制衡,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空想,关于利益集团冲突与协调过程中政府角色的界定低估了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政治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群体参与的社会失范行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有着政治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分歧甚至对立以及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对主流文化认同感的弱化是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文化缘由。而现实的社会冲突又反过来固化了冲突文化,乃至文化被当作冲突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有力“武器”。因此,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需要从政治文化入手,主要举措包括:弥合弱势群体的社会不公心理与文化伤痛、强化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建立不同亚文化之间的沟通互动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的预警机制等。总之,只有消除了政治文化上的对立,才能有效避免现实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政教关系,并从政权、政府、政党诸方面把握“政治”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思考政教关系,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教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宗教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宗教不能干预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区分宗教信仰与宗教事务,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引导宗教“讲政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关键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里强调了“宗教信仰认同”与“国家民族认同”的关系:无论信教群众有着何种宗教信仰,都生活在中国这同一个国家,都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这里的“宗教-国家”关系亦即“彼岸此岸”关系,要求达成“无论彼岸天国,共建此岸中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学界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理论丰碑。在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温特对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起到了显著作用。传统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念主义的本体论、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传统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体系理论,也是一种身份政治理论、学习进化理论。传统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传统建构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它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们看待中东,往往看到的是伊斯兰行动主义的军事组织所从事的政治或破坏性的负面社会行为。但事实上,宗教在政治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这些组织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忽视了“乌里玛”(Ulama)阶层。然而,从乌里玛参与现实政治作用的历史依据、“乌里玛”现实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乌里玛政治参与的体现及其作用三个层面的体现,可以看到乌里玛在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恐怖活动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还有宗教信仰冲突、民族主义冲突、军火管制的疏漏等特殊原因。我国应提高对恐怖活动危害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加强枪械管制和安全防范工作,加强恐怖活动信息收集工作,以有效遏制该类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还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宗教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我国是由坚持无神论的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我国没有信仰宗教的公民远远多于有宗教信仰的公民,所以,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保障公民宗教自由方面面临着更为特殊和复杂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因此需要在法制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来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本文通过探讨在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现状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的困境,为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提出法制建议,以全面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但“任何宗教都有政治属性和政治作用”,因宗教与政治是互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中国,宗教工作讲政治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宗教工作中,只要牢牢把握讲政治这个根本性原则,可以通过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在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区”是现阶段台湾当局对两岸关系的法律与政治定位。“一国两区”的主张在台湾社会引起的争议与对立说明: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仍是台湾社会高度敏感与分歧的政治议题,在蓝绿对立的政治格局下台湾社会难以形成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共识。以“一国两区”架构解决两岸政治定位具有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世俗化、文化多元化,对各地区、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宗教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两霸格局的结束,使得民族、宗教问题更加凸显,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成为引发当今世界冲突和纷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时代。作为两大思想文化的主流———科学与宗教,它们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有人主张冲突论,有人主张融合论,也有人主张无关论。但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绝非如此简单。从现实应用的角度来看,宗教与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把握,来建立一个"科学—宗教关系体系",让这个关系体系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作为意识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对政治视域的政治整合没有多少影响,但与宗教有关的因素和宗教政治化的问题,则对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构成威胁。因此,从理论与新疆现实宗教政治化的因素相结合的视角切入分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宗教潮流,也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原因;宗教对于变化着的社会条件,具有内在的适应机制,这种适应机制是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内在根据。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信仰模式、宗教政治活动、宗教伦理观、宗教实体服务方向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本质出发,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呈现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利益与法、国家的关系及人的解放及自由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理想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 ,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追溯人类信仰发展史 ,神秘的、虚幻的宗教信仰是发端。在剖析信仰与宗教的本质的基础上 ,结合信仰的世俗化进程 ,审视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特别是在“9·11”事件发生后 ,反思信仰的世俗化 ,重新寻求科学的世俗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指导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葛静深 《外交评论》2023,(1):78-108+6-7
电子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参与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以及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同国家的电子游戏折射出不同的战略文化和外交传统。流行于美国的第一人称射击(FPS)游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体现了美国黩武主义的外交传统和冲突型的战略文化,是当前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体”生产的最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在美国国内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20年来,美国主流FPS游戏持续输出同质化的意识形态与战略文化,将虚拟的世界秩序建立在“好”与“坏”、“强”与“弱”、“文明”与“野蛮”、“社会内部”与“社会外部”之间的对立之上。美国FPS游戏塑造了地缘政治“邪恶他者”与“仁慈帝国”之间相互对立、处于永恒战斗状态的世界观,建构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道德等级”的世界秩序。美国FPS游戏宣扬美国霸权,以技术例外主义的物质性权力塑造不受约束的政治例外主义,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叙事、机制,建构美国霸权的合法性权力。以FPS游戏为代表的美国新兴大众文化产业对内影响美国公众的认知、对外传播美式价值观,已经成为现阶段美国最重要的一种软实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