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咏松 《政法学刊》2008,25(5):42-47
明确精神损害的范围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基础。各国确定精神损害范围的标准各异:在英美法中,凡造成被侵害人精神痛苦,即构成精神损害;大陆法则以寻找并确定侵权客体为进路,将非财产损失作为精神损害的范围,日本还将非财产损失作为法人精神损害的依据。其实,精神损害的确定应以受害人生理、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为标准,故法人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也仅以抚慰为主。  相似文献   

2.
《侵权责任法》第22条确立了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何恰当地界定纯粹精神损害,服务于未来的司法实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既有界定方法的逐一分析,归纳出纯粹精神损害应具有的法律特征及其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3.
1997年3月15日 ,贾国宇诉北京国际气剂有限公司等损害赔偿案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审结 ,开创了人身伤害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第一案。在随后的审判实践中 ,全国对人身伤害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已有十余案判例 ,赔偿数额悬殊较大 ,究竟哪些人身伤害案件应将精神损害列入赔偿范围 ,赔偿数额应考虑哪些因素 ,由于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使审判人员很难掌握 ,笔者就此略述浅见。1人身伤害中精神损害的3种情况依照人身伤害案中人身伤害与精神损害的因果关系分类 ,可分为3种情况。第1种是机械性损伤直接作用于颅脑组织 ,破坏了脑组织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因精神损害诉诸人民法院要求赔偿的案件逐步增多。但是,在审判实践中,哪些诉讼请求应按精神损害赔偿立案审理,哪些诉讼请求不属于精神损害,应另行立案或不立案,仍存在意见不一,界限不清问题。精神损害是法律术语,指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诽谤他人(包括法人)名誉和人格尊严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侵权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是侵害公民名誉  相似文献   

5.
跨界环境损害事件近些年呈高发态势,亟待国际法的有效应对。国际法学界当前在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界定问题上还存在模糊和分歧,成为跨界环境损害理论探索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跨界”概念的核心是主权国家的管辖与控制,全球公域排除在外。“环境损害”概念不限于引入性的环境污染,其他非引入性的环境不利后果亦包含在内。因此,“跨界环境损害”是一国管辖或控制下的地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或破坏,对另一国管辖或控制的地区所造成的重大不利后果,包括对人身、财产以及自然环境本身在内的任何损害。  相似文献   

6.
一、依法治国(法治)与依人治国(人治)的根本区别依法治国(法治)与依人治国(人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两者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权力与法律关系上的对立。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简要的阐释。(1)国家:国家作为“治”的主体和客体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含义;如地域的概念,人口和民族的概念等。这里侧重于指它的政治概念(即state)。而从政治概念来解释国家则有两种含义。第一,在政治机构(政府)名义下组织起来的政治共同体;第二,在一定疆域的土地内,政府所代表的政治共同体拥有的权力和权威。…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中止犯处罚原则的规定,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何谓“损害”并无相关的具体规定或司法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司法的统一性。“损害”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就质而言,其仅指有形的物质性危害结果;就量而言,其仅指达到严重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危害结果;就原因而言,其仅指由行为人基于最初意欲实施的目的犯罪的实行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了四种权利受到侵害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许多学者据此认定其为精神损害赔偿之范围。此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各种民事权利受到侵害均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为此,文章力图从实然与应然两个角度即立法技术、立法模式、司法实践、法律条文、法律解释、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若有人主张单位犯罪这个概念时恐怕会使一些法学家赔笑大方。而十年后的今天,它却堂堂正正地列在新刑法典之中,而且在新刑法分则的十章中,有五章共四十多条是论及单位犯罪的,篇幅之大,涉及面之广,规定之洋是极为罕见的。这是何故呢?看来,研究单位犯罪,不仅是理论上统一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这类犯罪的当务之急。。旧刑法理论和原刑法为什么不主张单位犯罪这个概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旧理论的继承惯性作用。我国的刑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前苏联刑法理论的影响,相应地,中国…  相似文献   

10.
吕新建 《河北法学》2013,(2):155-158
危险个人自产生以来,对社会安全与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强对危险个人理论的研究以对其实施有效的法律控制,成为犯罪学、刑法学面临的共同任务。然而,对危险个人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危险个人。界定时,应充分考虑危险个人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及产生原因,还要注意与危险犯、治安高危人员等概念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行政不作为分为具体行政不作为和抽象行政不作为。具体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定、约定或合理期限内负有法定或约定义务且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抽象行政不作为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依法享有行政立法权或者行政规范制定权的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间内不依法制定、修改或废除某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或者迟延履行该项职责,致使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破产法律制度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破产原因作为破产法律制度的核心概念,尤显重要。我国现行法律对破产原因概念的规定,与学界对破产原因的概念的理解,不难发现普遍存在着对破产原因概念界定上有诸多矛盾。笔者认为,应将破产原因的概念界定为破产宣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公共利益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胡锦光  王锴 《法学论坛》2005,20(1):10-14
我国宪法上的公共利益是专门针对征收 (征用 )条款而言的。但是 ,从实际的立法看 ,公共利益在普通立法上使用极为广泛 ,并不局限于征收 (征用 )领域。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最特别之处在于其不确定性 ,是典型的不确定法律概念。这种不确定性 ,可以表现在其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由于公共利益主张者的缺位以及主张者的不保险性 ,由法律来确认或形成客观的公共利益成为法治社会的普遍做法。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这一概念 ,必须厘清公共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 ,以及与公共秩序、社会秩序、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等概念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利明 《法学家》2012,(1):108-120,178
隐私权在我国虽然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但是关于其边界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继续研究。隐私权固然存在宪法上的基础,但是主要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它的具体属性应当是具体人格权而非一般人格权,而且应当在我国未来的《人格权法》中得到规定。隐私权主要包括生活安宁和私人秘密两个方面,未来隐私权的内容也应当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扩张。个人信息资料权不宜纳入隐私权的范畴,它是相对独立于隐私权的一种权利。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视野中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涉及到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国际公约的制定、责任追究机制的构建等问题,然而,诸多问题都必须建立在概念清晰并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本文以“跨界环境损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跨界、环境损害进行界定,进而得出跨界环境损害的定义,逻辑上层层递进,写法上引经据典,不仅对国际组织起草的公约进行了全面的关注和梳理,对国际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最终得出了跨界环境损害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混业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笔者立足金融学等理论,为投资者身份嬗变提供理论依据,明确提出包含各类投资者在内的统一的金融消费者概念,将从金融机构购买金融商品或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均界定为金融消费者,并将其分为专业金融消费者和一般金融消费者。专业投资机构和具有一定财力、专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主体是专业金融消费者,排除适用保护其他金融消费者的制度。应授权监管者依据市场情势变更调整专业金融消费者的认定标准,采用动态类型化的概念界定方式,实现对弱势消费者的倾斜保护和金融安全等金融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精神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通则》颁布已有三年,它所确立的原则打破了传统民法理论的坚冰,至此,我国法制和法学走到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但它规定的精神损害的范围狭隘,未把刑事犯罪案件中的精神损害纳入其中,也未确立赔偿的标准和原则。以致法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也处理不一,使得这一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精神损害的本质、范围和赔偿原则加以明确。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婷婷 《法制与社会》2012,(13):249-250
整个死亡赔偿金制度都是围绕着死亡赔偿金这一基础概念构建起来的.如何界定死亡赔偿金,将直接影响到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请求权主体、赔偿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然而,纵观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实践层面,抑或学理层面,都对这一概念的界定、称谓模糊不清,甚至相互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概念的法律再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玉文 《法学杂志》2006,27(1):136-138
消费者概念可重新界定为: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用于生活消费而非用于经营性行为的单位与个人。消费者的主体要件包括单位与个人,消费者的行为目的要件是通过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跨国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类似于"血汗工厂"的事件频发。而且,鉴于跨国企业自身追求高额利润的属性、跨国性以及与东道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趣的是,企业社会责任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范围。跨国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将从跨国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含义及价值内涵等方面对跨国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