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卖官鬻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有记载:“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但秦朝尚无“卖官鬻爵”一说,它的形成大约是在汉朝。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不是卖官,而是鬻爵。所谓鬻爵是指用爵位来换取粮食,与钱尚无干系,目的是救灾。可以说鬻爵是国家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因粮食不足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卖官则始于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有雄心大略,边关多事,国库开销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至此,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汉朝称“卖官”为“赀选”,当初规…  相似文献   

2.
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卖官鬻爵的丑恶现象,在中华大地早已被彻底根除。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一销声匿迹半个世纪的丑恶现象又沉浑泛起。官场待价而沽,量“财”录用,“一千挂个号,一万报个到,四万五万给顶帽”,卖官买官之闹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领导干部卖官的胆量和手法较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严重地威胁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威胁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威胁着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命运。潜流,在神州一些地方暗暗地流动卖官买官的黑色旋涡,旋转到那里,那里就会出现怪圈。一个工于心计的农民、一个投机钻营的搬运工人…  相似文献   

3.
由徐江善等写的文章《铲除“买官”卖官”的毒瘤》,发表于《中国公务员》杂志1996年第10期上。阅读之余,始觉大快人心,再觉忧心忡忡,为了人民大众的事业,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及早治治买它卖官的丑恶现象。何谓买卖?搜辞书的解释,实是以钱换物,卖是以物换钱。买卖者,钱物交易也。但是现在可以用钱买到和可以卖钱的,已远远超出”物”的范围,并且好些已成为肮脏交易了。刚果说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等见不得人的买卖已经不算新闻的话,那么,时下为人民所侧目的买它卖官现象便是这类肮脏交易的又一奇特景观!“要想富,管干部”,…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建立后,封建帝王以功名利禄来吸引、笼络读书人,做官几乎成了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时下为人所诟病的买官卖官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卖官鬻爵”,它历来为人们所不耻。卖官鬻爵:秦汉开启恶劣先例说到卖官鬻爵,不能不提到封建政府的国家行为。自秦汉以来,在遇到财政危机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用企业文化刮“胡子”,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1年前,《中国青年报》曾以《十五年的“胡子”该刮了》为题报道过巢湖铁道水泥厂始终没有正式投产的尴尬处境。的确,该厂自建厂开始就历经磨难,先是工厂在土建工程已经半数就位的情况下,开始了“湿改干”(生产工艺由湿法改干法)工程,所有的工作推倒重来,一干就是十几年;接着又遇到国家宏观经济大调整,“湿改干”工程干到一半就停工待命;即使到后来建成试生产期间,又由于当初设计技术的不成熟而造成生产不顺、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质量不理想、设备事故频出,工厂仍未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孩子与“情歌”顺清上个星期,去朋友家串门,朋友有个一岁零八个月的儿子,活泼可人。话题自然很快就围绕着这位“小皇帝”了。“孩子是自己的好!”,在讲述了一系列有关儿子的“奇迹”后,夫妻俩让“小皇帝”站在我们中间,表演一支歌。“小皇帝”一点也不怯场,大大方...  相似文献   

7.
我市已出台五条措施坚决惩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卖官”者将严肃查处,“买官”者则将一律免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钟旭秋说,当前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大多做得很好,但有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和现象。为此,市委组织部出台了五项措施,严杀“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歪风。凡“跑官要官”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提拔,情节严重的将进行组织处理;坚决  相似文献   

8.
卖官鬻爵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秦始皇时代,它就有了"市场"。《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得明白:"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但秦时尚无"卖官鬻爵"一说,它的形成大约是在汉朝。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不是卖官,而是鬻爵。所谓鬻爵是指用爵位来换取粮食,与钱尚无干系,目的是救灾。可以说鬻爵是国家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因粮食不足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卖官则始于汉朝--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有雄心大略,边关多事,国库开销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事开支。至…  相似文献   

9.
阳城的正气     
唐德宗时,有个叫阳城的人,居官刚正不阿,索有名望。他先是做谏议大夫,嫉恶如仇,敢怒敢言,大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慷慨之气。然而,就因为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胆识气魄,惹得皇帝不高兴,谏官没做多久,就被逐出京城,贬为道州刺史。阳城虽然接连受到打击,依然豪气不减,到了道州任上,又为百姓干了许多好事。  相似文献   

10.
王立常 《创造》2001,(1):47
“吕氏春秋”上有则故事说,梁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村子,“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乡里有个老人到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这个奇鬼就装成这个老人的儿子的形状,一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了,责备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的嘛,哪一点对你不慈爱啊 ?我喝醉了,你一路上那么捉弄我,是什么道理 ?”儿子急得哭着跪在地上说:“作孽啊 !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昨天我到东边村子收债去了,不信可以问东村的人啊 !”他父亲相信了他的话,怀疑是奇鬼折磨他,准备“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剌杀之”。第二天,老人到市上去喝…  相似文献   

11.
读了《莫让政策“倒灌”》一文(载《党建研究》1998年第11期),觉得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掩卷而思,又觉意犹未尽。以往,人们习惯了在贯彻执行政策上“干部讲、群众听,干部咋说、群众咋干”的一套做法,并视之为理所当然。所以,一旦反过来,由群众讲给...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古代反腐败理论简述(一)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吏治是否清明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左传》上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即受贿而失德,失德而官邪,官邪而国败。可见腐败危害之大。明朝改革家张居正认为,豪强权贵和贪官污吏是“酿祸之根”。他向皇帝进言,“致理之要,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有些君主也懂得吏廉兴邦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劝诫官吏要自重守廉,‘冷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武则天说:“理…  相似文献   

13.
日前,电视连续剧《春秋英雄吕不韦》(也有称《乱世英雄吕不韦》)热播无暇每晚紧跟收看,购回影碟一套,抽闲浏览一遍,感慨良多。记起有这样一则有关吕不韦的故事:在他幼年读书时,有一天老师向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手上有一百吊钱,而你可选择种地、做买卖或者培养一个人才三者之一进行投资,你会选择哪一种?”吕不韦听罢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第三种答案,老师问其原因,他答道投资种地最多可得一倍的收成,投资买卖也至多不过五倍收入,而培养一个人才却可得到难以估算的回报。在当时,这样的回答可谓语惊四座,因为他毕竟还…  相似文献   

14.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到《绿茶》,姜文在大多数人心里的感觉是个性而不羁的。印象里他好像也没说过什么太个色的话,只不过不像大多数“星”那样要时不时在公众面前露个脸,以防着在新人备出的演艺圈里被人淡忘,反到总让人有了个惦记,想着他是不是又要出什么新花样了。  相似文献   

15.
寒冬腊月,张燕蹬着她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顶着寒风去购买年货。“春节快到了,又有一个儿子要从看守所回家,我得给孩子准备点吃的和用的东西。”她话中的“儿子”是她收养的第二个孩子。  相似文献   

16.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对地方官员腐败的现象见得多了,于是便总结出一条规律。他在《大诰·谕官之任第五》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皇帝的这段话,后来有历史学家称之为“官人堕落定律”。  相似文献   

17.
清末买官卖官公开化、合法化的标志是捐纳制度的确立和实行。捐纳,就是俗称的卖官鬻爵。它由清政府条订事例,按官阶大小,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制度。此制自产生起,就饱受各方攻击、非难,然而,捐纳制度却方兴未艾,历久弥坚,至晚清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猪肝番茄菠菜汤很家常,又富含营养,老少皆宜。 但是很奇怪,猪肝的“肝”字在南方的广东、香港是个需要避讳的字,听说过要避皇帝的名讳,可是肝和什么东西冲撞了呀?我在博客中很无知地嘀咕了几句,号称“雷锋叔叔”的网友马上跟帖说:“香港人不喜欢‘肝’,因为发音为‘干’,有塘干之意,表示少财。取猪‘润’则是水多发财之意。”  相似文献   

19.
为岳飞平反     
岳飞短促而悲壮的一生事迹,800多年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管什么时代,只要国家有难,大家就会想起岳飞来。记得七七事变、抗日军兴后,我所认识的亲友,几乎家家都模仿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字,写来挂在墙上。在当时的抗日歌曲中,古诗词唯有岳飞的《满江红》响彻云霄。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产生了不少误解。岳飞被当成封建社会“愚忠”的典型,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国家,一举一动唯皇帝要他退兵,他就退兵;要收他的兵权,他就交出兵权;皇帝要他死,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  相似文献   

20.
卖官与卖菜     
原福建省周宁县委书记林龙飞有一个被当地百姓私下里叫骂的“光荣称号”:“三光书记”,即:官位卖光、财政钱花光、看中的女人搞光。卖官是他最感兴趣的“拿手好戏”,从1996年至2003年间,林龙飞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提拔或调整干部1000多人,其中许多官位都是私下里“明码标价”卖出去的,共非法获利230多万元。记者根据林龙飞卖官敛财的犯罪材料,列了一份卖官价位表,其中财政局局长这个“肥缺”身价最高达10万多元,最不“值钱”的土地局纪检组组长标价0.5万元。(见6月9日《中国青年报》A3版)贪官买官卖官的新闻过去读了不少,而林龙飞像卖菜一样明码标价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