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血迹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命案现场上血迹(bloodstain)的分析已越来越受法医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复习国内外的教材和文献资料,发现存在血迹分类较为笼统、某些概念尚不明晰的问题,比如:将器械作用于有血处所引起的血迹和挥动沾血的器械所产生的血迹一并称之为喷溅状血迹,血掌指印及血足迹缺乏明确的归类等等。所以,实有必要对血迹的分类及其基本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为此,笔者斗胆将血迹的分类进行归纳,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根据血迹形成的机制不同,结合血迹的形态特点,笔者以为可将血迹分成10种类型。1喷溅状血迹喷溅状血迹(projecte…  相似文献   

2.
血迹是凶杀案件中最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根据血迹的种类、数量、分布、形态、色泽、检验鉴定和形成方式等综合分析,可以对出血来源,出血部位,受伤时体位,受伤后的活动过程、案件性质、作案地点、作案时间、作案工具、作案人数和作案过程等做出推断,为侦察破案提供依据和证据支持。笔者通过详细的现场勘验,依据现场遗留血迹,分析血迹的形成方式和过程,来解读血迹中包含的犯罪信息。  相似文献   

3.
血迹分析在现场血迹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雄  丁露平 《法医学杂志》2009,25(6):462-464
对命案现场血迹的研究和分析历来是命案现场勘验及现场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对现场血迹的研究分析侧重于对血迹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场血迹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判断血迹来源与形成机制,进而推断血迹与案件或犯罪事实之间的关系和过程[1]。  相似文献   

4.
杀人现场一般都有血迹,犯罪分子为了隐瞒犯罪事实往往抛尸后对杀人现场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杀人现场由于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直接影响了案件迅速侦破。笔者通过研究杀人案件血迹的特点和分布变化规律,总结出了杀人现场血迹寻找的重点部位和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迹是命案现场最常见的痕迹之一,对血迹形态的分析是一种重建犯罪现场的有效方法,而根据现场血迹推断出血点位置则是血迹形态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血迹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传统拉线法、三角函数法、绘图法、计算机程序法、公式计算法、回归方程法等)用于推断出血点位置。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凶杀案件现场遗留有大量血迹是常见的 ,但能够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受伤及其受伤部位却很困难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 ,经过详细的现场勘验 ,根据现场遗留血迹的数量及其分布位置 ,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受伤部位 ,使案件顺利告破 ,现报道如下 :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管径对在水平方向上形成的喷溅状血迹的喷射距离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利用自制的模拟喷射装置,在60~210mmHg范围内设6种压力,在1.5~4.5mm范围内设4种管径条件,于50、100、150cm 3种高度,制作动脉喷溅血迹。观察水平面上不同喷射高度的喷溅血迹的分布范围、血迹大小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其距离,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分析,并进行方差检验。结果在不同高度,血液喷射距离随压力增大而增加,随管径增大而减小,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距离与压力及管径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而喷溅血迹的形态特征总体趋势为:高度越高圆形血滴直径约大;管径越粗,边缘毛刺状突起越明显;压力越大,喷射距离越远,且卫星状血迹逐渐增多,拖尾更拉长;随管径的增加,出现椭圆形血滴所需的压力越高。结论动脉喷溅血迹的形态及喷射距离的观察与测量,可用于推断命案现场喷溅源位置及人体受损伤时的体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血迹分析技术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的研究日益深入开展,笔者曾在实际办案过程中遇到一起案例,运用血迹分析技术进行犯罪现场重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 案件简介 2003年9月30日,中山市某分局发生一宗故意杀人未遂案,女事主李某手持菜刀晕倒在马路上被群众发现后报案,男事主卢某躲藏在房间衣柜内被警察当场抓获.李某脖子从右到左有刀割创口一处,卢某脖子右边有刀割创口两处.据讯问笔录中,双方都陈述是对方是伤人在先,自伤在后.由于男女双方在医院抢救治疗后伤口已愈合无法从病理角度分析两人刀伤形成的先后顺序,现场房间床上、地上均有大量血迹分布,也无法反映两人所供笔录的真实性.据此,作者将现场一共24处血样与李某和卢某血样进行DNA检验,并重建现场案发时的情形,经与两事主的笔录进行比对,发现笔录中的问题,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探讨其形成机理及与行为方式的关系。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用10mL血液,以单滴连续滴落或一次性倾倒方式,从10~160 cm高度以10 cm为间隔,制作二次溅落状血迹模型;用棍棒打击及撞击方式制作低位打击及头部撞击溅落血迹模型。观察各种血迹分布,并分析比较其形态差异。结果二次溅落状血迹和头部撞击溅落状血迹在垂直面上均形成倒三角形空白区域的分布形态,但前者分布面积较后者小;低位打击溅落在垂直面上的血迹无此特征,且打击飞溅血滴的飞行角度大于二次溅落血迹。结论利用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低位溅血、分析行为方式、证实相关证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1案件简介李某,男,某日傍晚出外洗澡回家后被人杀死。李家位于居民区中心部位,为一座北朝南二层楼院落(院落面积40斫),东南角为大门,院南侧为一东西走向的小巷。死者位于院中东侧靠近大门处,头北脚南,呈仰卧位(为120医务人员翻转形成),死者面部、衣服上浸润大量血迹,双脚鞋底未见沾有血迹。北屋门挂有门帘,进北屋门为客厅,客厅北侧及东侧为卧室,二楼为空房。  相似文献   

12.
命案现场中血痕形态分析与应用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案例资料案例11996年3月某日,受害人左某清晨被人发现死于某火车站围墙内一待用铁轨旁。现场勘查发现,尸体呈仰卧位,头部着地处有较多血迹,与尸体垂直方向15.8m处的铁路之间,可见有多处片状血迹向尸体方向的拖擦痕。铁路道心在15cm×20cm范围内,有散在呈星芒状血迹数10滴(图1),从星芒状形态分析,滴落高度应在1m以上。原地对尸体检验:仅在头部检见多处类圆形损伤,颈部被锐器切割深达颈椎骨,右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被切断;在尸体损伤处可见血痕呈流柱状垂直滴落于地面,形成血泊。经对颈右侧部、头部血痕形状…  相似文献   

13.
文献中关于回溅血迹的报道,多数是头部遭到枪击的案例,即使对回溅现象的实验研究,也是利用动物头部做模型,少见有胸部被枪击后出现回溅血迹的,笔者在实际办案中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并结合另一起枪击案件,对产生回溅血迹的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血迹是人身犯罪案件常见的物证之一,在刑事侦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血迹物证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造成在提取、保管、送检、鉴定和运用等操作环节存在很多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在刑事侦查中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更好地发挥血迹物证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应树立科学的证据观念,完善先进的科技支持,制定完备的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打击工具的垂直抛甩状血迹形态。方法选择常见的菜刀、匕首、方锤、铁管作为打击工具。用沾新鲜鸡血5 m L的工具自上而下进行垂直抛甩,对距离垂直墙壁30 cm处形成的血迹形态进行测量分析,通过对抛甩血迹的整体分布特征(跨度、宽度、密度)、起始血迹的形态特征(长度、宽度、接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匕首形成抛甩血迹的分布跨度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宽度上,菜刀最小(P0.05);在整体分布密度上,除菜刀与方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工具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锤较其他三种工具在起始血迹点长度上最长(P0.05);菜刀与方锤、匕首与方锤在起始血迹点宽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一类型的打击工具所形成的垂直抛甩血迹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可用于命案现场推断打击工具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体积的血滴以3种撞击速度垂直撞击3种不同介质形成的滴状血迹形态及大小,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将8种不同体积(14~115IxL)的抗凝猪m形成血滴,以3种不同的撞击速度(3.1~5.4m/s)分别垂直滴落于白纸、玻璃及釉面地砖上,观察形成血迹的形态特征,测量其直径,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3种撞击速度条件下,在3种介质上形成的滴状血迹直径均随血滴体积的增加而增大,血迹直径与血滴体积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回归模型R2〉0.85,P〈0.01);介质表面越粗糙,血迹直径越小;仅在自纸上发现血迹边缘有突起形成,且其数目随血滴体积的增加而增多。撞击速度及血滴体积存在较好的多重线性关系,可得出多重回归方程(回归模型R2〉0.90,P〈0.01)。结论垂直撞击形成的血迹形态及大小与血滴体积、撞击速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望用于推测出血源位置、受伤体位及出血部位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织物表面血迹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纯棉、涤纶和亚麻三种常见织物作为血迹承载客体,分析不同靶面质地和滴落高度对血迹形态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棉织物表面血迹的大小与滴落高度正相关,与纱线支数负相关。涤纶织物表面血迹毛细现象明显,血迹大小随滴落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亚麻织物呈现出更强的疏水特性,血迹面积最小。卫星血迹的数量和溅洒的最远距离与织物的材质、纱线支数以及滴落高度显著相关,可作为血液滴落距离推断的重要参考指标。结论 本研究可为流血现场中血源判断和行为分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吹溅状血迹是血液受到气压作用从口鼻喷出形成的小点、雾状血迹叫。吹溅状血迹一般出现在致伤现场,是证明生前出血的直接证据。笔者遇到一例死后腐败血性液体在口鼻周围形成类似吹溅状血迹的案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辅助交警部门勘查交通事故现场中碰到一起由于肇事车辆其中一名驾驶员死亡而难以认定肇事者,通过血迹判断发生事故时两名驾驶员所处的位置,最终认定肇事者的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迹是现场尤其是命案现场上常见的痕迹之一,犯罪现场血迹的分布往往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案件发生的关键过程,含有大量重要的犯罪信息。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是对血迹进行记录和测量,在此方面,我国目前仍停留在人工测量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