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城融合城镇化视野中的城镇化是人口的城镇化、市场的城镇化和均衡的城镇化。一方面,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建设又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把湖北长江流域建设成为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关键是要促进产城融合。湖北长江经济带走产城融合城镇化之路,要以实现要素集聚集约、产城互动、人城互融为发展目标,以独特的主导产业推进长江经济流域产城互融的城镇化进程,以科学的城镇规划推进长江经济流域产城互融的城镇化进程,以强大的制度保障推进长江经济流域产城互融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产业缺失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制约瓶颈,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城市发展是推动印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通过产业集聚自然而然地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化化进程,才能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使一个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传统方式转变,并产生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汇川区(遵义开发区)开展城镇化工作的调研,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的学习,论述了城镇化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树立建设和经营特色城市理念;形成城镇为产业集聚提供平台,而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良性机制;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到城镇化上,这是内陆经济欠发达的汇川区乃至贵州省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才能真正把城镇化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人民城市理念充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是新时代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同样需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多年努力,河南县城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效,县城的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但在县城建设、产业发展、县城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人民城市理念为河南县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科学指引,要将其贯穿于县城规划、建设、治理的各个环节,重点围绕建设节奏、风貌管控、功能打造、就业创业、现代化治理等领域进行综合施策,推动河南县城发展质量实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小城镇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能够为产业聚集发展要素。产业集聚作为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坚持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支撑,推进产业集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已成为驱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集约绿色、低碳环保和智能节源型的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加快培育和构筑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集聚,以拓宽城镇空间、增强城镇化动力;同时,还应坚持以改善城镇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为重点、以营造优良的政务服务水平为保证,不断促进产业集聚深化发展。由此形成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已成为驱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集约绿色、低碳环保和智能节源型的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加快培育和构筑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集聚,以拓宽城镇空间、增强城镇化动力;同时,还应坚持以改善城镇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为重点、以营造优良的政务服务水平为保证,不断促进产业集聚深化发展.由此形成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通州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条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区位机遇促进加速。但通州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城镇规划建设不协调、城乡社会保障不完善、思想观念障碍较大。要积极探索通州城镇化新模式: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加速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探索有效模式,构筑推进平台:园区推动型模式、大项目促进模式、城市扩张型;政策助推,突破难点,循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当前河南科学发展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但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要实现两者的良性结合和协调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空间载体.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充分把握这一基本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与自主创新"三大体系",推动实现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济南产业发展集聚度低的现状,主城区产业外迁进入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是优化调整济南工业布局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健全组织、创新机制、政策扶持、营造环境等对策,加快推进“三大集聚区”和“十个园区”科学布局和建设发展,促进省会产业集聚和优化调整,实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壮大实体经济规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前,济南市农村工业已全面进入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带动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发展农村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科学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引进城市资源,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县域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可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在我国方兴未艾,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关系到我国城镇化能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说,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障碍、灵活运用市场力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具体表现在生产要素加速向小城镇集聚、产业发展具有新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空间将进一步加大和原有的管理体制受到挑战四个方面,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还存在全域性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人口集聚功能仍较薄弱等问题.因此,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应从加快构建镇乡一体的小城镇规划体系、合理进行小城镇的区划调整、进一步强化小城镇的选择性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郑州新区复合型城市建设是进一步推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当前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据目标定位,采取诸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招商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有力举措,加快郑州新区复合型城市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安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支撑薄弱、"贪大求快"、规划科学性不足、政策环境欠缺等问题,因此,高效推进城镇化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产业支撑、突出城市特色、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因此,可以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显示:湖北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分项指标的内部差距来看,各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专业化、空间集聚、解决民生等方面需要强化。 应该立足各市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9.
佛山市南海区在产业较发达的镇(街)探索发展都市型"产业社区",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产业社区与生活社区融合发展。在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方法、产城人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更是诸多因素和因子的共生催化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要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与工业化、信息化相适应;二是要合理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三是要重视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城市特色和风格;四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五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