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台海政策随着美全球战略与对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当前美国台海政策新变化,即从战略模糊到战略清晰,美台军事安全合作大幅提升,正进入新的高度,美国台海政策主要出于美霸权利益考量,美国通过曲解“一个中国”原则与维持台海所谓“现状”企图达到两岸长期的“不统”、“不独”与“不战”状态,以便美国长期操控两岸、从中渔利进而防范延缓中国的崛起。然而,随着两岸各自的变化,美国左右逢源、平衡两岸的台海政策越来越暴露出其内在矛盾与巨大风险,并将因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而难以为继、濒于破产。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近年来,美国对台政策出现新的发展动向。台湾是美国全球战略与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会继续干涉台湾问题。美国的对台政策将受到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美国的台海战略重心仍将是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也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2 0世纪 90年代 ,中美关系经历了建交以来最频繁、最严重的跌宕起伏。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对台政策的变化尤为突出 ,下面试就克林顿两届政府在 8年任期内对华政策的演变作一分析 ,以便为研究和预测当前及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在克林顿两届政府的 8年任期内 ,中美关系发生了两次严重危机 ,即 1995年 5月至 1996年一季度因同意李登辉访美和干预台海局势引发的危机和 1999年 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发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台湾问题的升温,“台独”成了两岸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台独”的心理基础与文化基础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由台湾乡土意识质变而来的“台湾意识”是“台独”的心理基础,而由台湾文化“本土化”发展来的“文化台独”则是“台独”的文化基础,同时两者又互相纠缠,互相作用。本文分析了有关“台湾意识”与“文化台独”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慎待‘台湾意识’”,“反制‘文化台独’”的论点,相信对探讨如何实现两岸间的和平统一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23日下午,“当前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分析”学术报告会在我院礼堂举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张文生副教授就台海局势的最新情况及其走向做了深入分析,让师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了中央对台政策,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科研部供稿“当前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分析”学术报告会在我院举行$西安政治学院科研部  相似文献   

6.
一、2001年台湾当局大陆政策走向分析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从2000年5月20日执政以来,针对主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制定和推行大陆政策上表现为“台独”之心不死,“百变阿扁”之性尽显,利用其执政地位和手中的资源,以更为隐蔽、欺骗的手法,进一步强化所谓“实质独立”和“台独”软件的建设,游走于“台独”的边缘,“拖中求独”。进入2001年,特别是美国布什新政府上台后,美国奉行亲台政策,加强对台军售和支持,台当局呼应美国台海政策转向,大陆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的迹象,表现出严重倒退的趋势。(一)两岸关系走向保…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先后将对方视为威胁自己的敌人、遏制苏联威胁的“伙伴”和相互竞争的对手,中美关系也因此经历了对抗、合作和竞争三种关系状态。在这三种状态下,台海关系也因此分别处于对抗状态、缓和状态和波动状态。由于台海关系与中关关系有很强的关联性,中国要解决台湾问题和保持台海关系的稳定,需要慎重处理中关关系,同时还要尽可能加强中关关系的合作特性。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有助于台海关系的缓和与台湾问题的解决。解决台湾问题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
台湾大选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3月 ,台湾将举行第 11届“总统”大选。目前 ,台湾执政与在野形成两大势力 ,他们竭尽全力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而营造有利的氛围。但他们对国际因素 ,尤其是美国因素在大选中的作用也相当重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着“以台制华”的政策 ,尽管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在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的同时也在调整其对台湾的政策 ,但支持台湾“拒统”是美国的一贯立场。为此 ,对于台湾的政党竞选 ,美国自然会积极介入 ,甚至施加压力。无论对民进党陈水扁 ,还是对国民党连战、亲民党宋楚瑜的支持与否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获取其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克林顿的“对华接触”政策及其不稳定性张益庭一、政策内涵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前曾4度访台,指责乔治·布什“娇惯中国”,当选总统后又将美中关系推向几乎要破裂的边缘。然而,他在第一任期结束之前终于有所调整,将美国对华政策的标尺定位于“全面接触”(以下简称“接...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东亚政策形成于二战后,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东亚以日本、韩国等国家支点,拉拢这些国家,从而威慑苏联、中国等,寻求其国家利益最大化。而就中国而言,台湾的特殊地位,包括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等,对美国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一次台海危机则奠定了美国在华的东亚战略,也开始形成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就是以保护台湾为由,使台湾脱离中国大陆,形成对立局面,意在造成"两个中国"的局面,借台湾牵制中国,也同时牵制苏联,从而更利于其全球战略的推行。  相似文献   

11.
“和平解决”是美国进攻性政策渐次破产后的衍生物,自1979年中关建交以来,是否符合这一政策即成为美国是否介入台海以及是否继续对台军售的先决条件和唯一借口。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华盛顿既最大程度上约束了大陆在两岸事务上的自主性,又主动限制岛内的“台独”倾向,“双管”的目的意在维持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权力与利益。  相似文献   

12.
本刊2000年第3期“构建成都‘西部战略高地’笔谈”组文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市府、市委和各区、市、县的高度重视。大家纷纷来稿,为如何“构建战略高地”各抒己见,献计献策。为此,本期选摘了部分文章予以刊登。同时,本刊欢迎各界人士继续就“构建成都战略高地”惠赐高质量的稿件。  相似文献   

13.
2002年的春夏之交是个不寻常的时期。在美日反华势力支持下台独活动猖厥,台海形势严峻。如何打破僵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面临着战略抉择。 对美国说不 ——外交战略选择 台湾问题本属中国内政,目前台湾问题之所以复杂化,是因为美国在为台独势力打气撑腰,而布什政府比历届政府走得更远,公然违反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与人权问题张晓玲1997年,江泽民主席成功地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今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即将访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事业。但是,正如《中美联合声明》所陈明...  相似文献   

15.
全面认识“五四”运动,有必要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这两个不同的时段做出界定,它们在口号、主体、目的、形式、内容诸方面均有所不同。从整个“五四”的历史时段来考察,通常对“‘五四’精神”的概括也有必要加以充实,同时,它的局限性也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战后美国的台海政策一直是以"战略模糊"为其核心特征的。历史上,意识形态、现实(战略)考量以及其他政策限制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美国,在可能的台海政策选择中,最终采纳了以实质上的亲台政策为目的,以"战略模糊"为手段的折衷政策。目的的清晰性与手段的模糊性反映了美国台海政策的实质,并对今后台海关系走向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实施周启朋克林顿执政已一年了,他的对外政策实施是否符合他在竞选中所提出的那一套构想,与布什政府时期的政策有何异同,这是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一些人强调克林顿政策的延续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93年度《战略研究报告》认为...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宣誓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两岸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两岸人民对马英九政府充满企盼。但在看到这些机遇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国民党上台可能带来的挑战,包括台海问题的主导权问题、台湾身份的定位问题、台湾生存空间问题、台湾岛内政局变化问题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只有冷静思考,沉着面对,才能在台海新形势下,牢牢把握处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汉字趣谈     
为什么用“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歌、文章或事物谁的诗歌、文章写得好,人们总要夸奖道:“真是脍炙人口哇!”某一事物特别好,人们也往往情不自禁地用“脍炙人口”来赞赏一番。如:李涛的诗写得特别优美而富有情趣,五代·王定保便在《唐摭言·海叙不遇》中赞道:“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又‘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皆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20.
“白水门事件”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侯远长时令三月,在太平洋西海岸发生了一件轰动美国政坛的“白水丑闻”,新闻界把它称作“白水门事件”。美国总统克林顿亦毫无意识地被卷入汹涌的“白水”漩涡之中。一、“白水门事件”的由来“白水门事件”最初始于1979年秋。当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