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拉一木乡拖都村是个彝族聚居村寨,山多地少、土壤贫瘠、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多少年来,村民们都是靠种玉米为生,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来的收成有时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村民们栽上了“摇钱树”、养起了黑山羊,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24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00元。  相似文献   

2.
彝族火把节     
正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黔西南州晴隆、兴义等地,每到节日时,彝族同胞们载歌载舞,用甜美的嗓音歌唱幸福的生活,用翩翩的舞姿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本源都与火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到了节日,彝族青年男女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人们手持火把,形成一条条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个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  相似文献   

3.
金秋9月,峨边县平等乡清溪村小学上空飘扬的国旗清溪村是全县最偏远的彝族村寨之一。 由于交通不便,数十年来学校发展滞后,加上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凡是来这里的老师,都很难坚持长久,一个个相继离开,致使许多学生只能辍学回家干农活。  相似文献   

4.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也是贵州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盘县淤泥乡彝族村寨麻郎垤村,近年来在深入挖掘彝族文化自身优势和精髓的基础上,有机融合现代文化的先进理念,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品、文化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出一条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助推全面同步小康的有效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彝寨新生活     
冬日的寒风中,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解放村彝家新寨却是一片热闹景象。广场上,身着彝族服饰的村民在音乐伴奏下,跳起了彝族传统舞蹈;广场边的运动场上,男女老少,有的打乒乓球、有的在器材上锻炼;而村子里的农家超市里,大人小孩在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商品……  相似文献   

6.
吴文宇 《支部生活》2004,(12):36-36
“咱们现在多了一个小组助理,做什么都心里有底”。这是风庆县腰街彝族乡2003年实施“党员带头服务二农”工程以来,广大彝族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7.
<正>在川南攀枝花与云南楚雄州交界处,有一个茶马古古道上的神秘彝寨——迤沙拉。它既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四川进入云南的要冲。迤沙拉是四川省最大的俚濮彝族聚居村寨。俚濮彝彝民,是古彝人的后裔,他们世居金沙江南岸,成为彝族大大家庭中一支古老的支系。明朝初年的"洪武开滇"让迤沙沙拉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彝汉融合的独特民族历史文化。青石铺路筑成小巷、深院高墙交错纵横,行走在迤迤  相似文献   

8.
肖知潞 《当代贵州》2017,(47):35-35
东有西江千户苗寨,西有海坪干户彝寨。 初冬,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县易地搬迁扶贫海坪安置点一海坪彝寨,映入眼帘是一座座凸显彝族文化的建筑,土墙、茅草、彝族图腾等传统彝族建筑风格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充分传承了彝族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9.
《廉政瞭望》2013,(6):48-51
“有彝族文字的这—天,就已经有月琴。”四弦月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从唐朝流传至今。阿鲁克古和阿铁说日两人是美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音乐传承人。月琴、口弦、木叶等民族传统乐器他们都非常熟悉,随手摘下一片树叶也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将民族的特色乐器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传统音乐,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魏兰 《当代贵州》2007,(17):17-17
“这个动作是在嘱咐新娘子:嫁到婆家后要勤俭持家,连他家的狗都要喂得好好的!”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首场决赛现场,一位彝族姑娘对《晴隆阿妹戚托》舞蹈动作的解释,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善意的笑声。  相似文献   

11.
贵州彝族服饰属于乌蒙山型彝族服饰。明清以来,贵州彝族服饰变化较大,但是其固有的民族艺术、技艺手法,依旧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民族学、历史学、美学价值。特色浓郁的彝族民族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服饰可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等六大类型,下分若干式。从整体上看,彝族服饰为我们展示了一部生动、形象、鲜活的中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 《当代贵州》2008,(12):54-54
反正,不管尊卑长幼,全都在这个山头盘根错节地活在一起了。这儿的家谱总是沾满了露水.这里的村史总是环绕着鸟鸣。村寨里的哪一个人遇到了忧愁或是喜乐.只要在树丛中一站.立即成了祖祖辈辈的事.家家户户的事。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  相似文献   

13.
正"我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和我一起飞向那美丽的地方……"2月20日,来自贵州黔西北高原乌蒙山区的彝人组合——"火之子",带着乌蒙高原赋予他们的独特音质音色,登上了"星光大道"的绚烂舞台,并取得周赛亚军。"火之子"组合的贝斯手、中低音歌手阿鲁卡苏(陆玉平)出生在毕节市赫章县韭菜坪下的一个彝族村寨。作为组合的创始人,阿鲁卡苏从小便怀揣着把彝族音乐唱出乌蒙大山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在大数据时代,面临来自世界及周遭文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彝文化资源,并且这些资源保存完好。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深入挖掘凉山彝族地区文化元素,努力打造凉山彝族地区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精品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对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凉山彝族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凉山州彝族文化与市场结合催生出来的产物,作为凉山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使凉山彝族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产业化趋势已经逐步展开,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彝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发展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德贵 《当代贵州》2023,(25):44-45
<正>于穷乡僻壤、百废待兴的一道难题上落笔,经历30余年的奋斗,海雀村从此荒山褪去,绿色袭来,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位于毕节市西北部高山上的一个苗族村寨,是乌蒙山区边远少数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海雀”是彝族音译,意为“湖水浇灌的地方”。过去被称为“苦甲天下”,“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是这里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找准路子 发展自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云南民族学院组织经管系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作村寨经济调查。几年下来发现一个现象,即不少回民村寨经济发展迅速,并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早,带动了全村或全乡经济的发展。例证一: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大营办事处,是一个以回民为主体的村寨群,有12个自然村。1997年,办事处所属个体私营企业纯收入达1159万元,占全办事处年收入的68%,人均年收入达4461元。如今,全办事处有个体私营企业1706户,从业人员达3500多人。大营办事处离市区只有11公里,公路畅通。小五金加工是当地一项传统产  相似文献   

17.
射弩     
《当代贵州》2011,(9):66-66
射弩是一项在我国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地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瑶族、傈僳族、怒族、苗族、彝族等民族都有使用弩的悠久历史。他们不仅用弩狩猎,还把弩作为装束和定情的信物。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被列为竞赛项目。  相似文献   

18.
省委书记与村支书,看似隔得很远,实际贴得很近。省委书记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期望、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在每个真真切切的细节中。省委书记与村支书,看似隔得很远.实际贴得很近。他喜欢与他们贴近,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发展而喜,为他们的贫困而忧。四个村寨,五位支书,在与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的亲密接触中,收获的是明确的方向、有力的鼓舞。省委书记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期望、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在每个真真切切的细节中。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03,(3)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彝族自称他称很多,总计不下一百余种。建国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鼎彝之“彝”,既是彝族自称的音译,从…  相似文献   

20.
隆冬中的一天,寒风刮面,雾锁山寨。大山村岩口陡崖处、灌木丛中,冉家、河坝等自然村寨男女老少50余人手持弯月柴刀砍毛坡(灌木丛)、挥锤舞锄劈石造路。村民要在陡壁绝崖处打通一条进寨的梯子坎路。66岁的土家老人田永昌看见我们,便爬上岩口相告。虞书记和省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同志都在岩坎下探路。当地村民称他们是主事的好“村官”,办实事巴心贴骨。当门、冉家、河坝三个自然村寨散落在乌江边,而土地都在岩坎上。村民背些土产爬上岩口上黑水乡场卖,稍慢点,错过火候散了场卖不出去;就是近两年,还得去大山村小学公路边背煤驮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