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秉志 《中国法律》2006,(4):10-12,61-65
自2004年3月《反洗钱法》起草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倍受社会关注的《反洗钱法(草案)》,历时3年,经过起草组紧张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於2006年4月25日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同时,对洗钱罪作出相应修改的《刑法修正案(六)》也於2006年6月29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通过。现就《反洗钱法》制定的必要性及草案规定的着重防范、兼顾惩治之主要内容予以概要性述论。  相似文献   

2.
王爱立 《中国法律》2006,(6):13-15,68-71
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以144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以下简称《反洗钱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行政法律。该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将特定非金融机构列入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按照《反洗钱法》第3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作为现代社会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是洗钱的易发、高危领域。但金融机构并不是洗钱的惟一渠道,  相似文献   

4.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上的基础概念之一,我国从大陆法系行政法学引入了这一概念,却在不同时期在内涵和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国家法人说自清末传入我国,逐渐成为民国时期的通说。国家是法人,行政主体是国家法人在行政上的表现,行政机关是国家的机关,没有人格。但进入新中国之后,作为整体的国家法人或行政主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即便行政主体在1980年代末再次被引入,也只是行政机关能成为行政主体,国家、省、市、乡等再也没有成为行政主体。理论上对这种机关的行政主体化多有批评,但那种将行政主体与分权、组织法建设关联起来的做法,亦属不必。我们应在法学国家观的指导下恢复行政主体的本来面目,确立国家与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但可以在行政主体内部承认机关人格。  相似文献   

5.
2005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对完善和统一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将产生重大影响。《决定》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权,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立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  相似文献   

6.
范晓波 《人民检察》2006,(17):49-52
与日益严重的洗钱犯罪形势及国际反洗钱立法实践相比,我国反洗钱立法应扩大洗钱上游犯罪的范围,把反洗钱义务主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展到所有可能发生洗钱犯罪活动领域,并应尽快建立大额、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关注反洗钱国际信息交流与共享,加强国际反洗钱合作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先后经过了四次审议的行政许可法草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以151票赞成、0票反时、1票弃权获得高票通过<行政许可法>是对政府行政审批作出法定规范的法律,它将会在约束政府行政审批的同时,带给普通公民更多的便利.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新《律师法》)已于2007年10月28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律师法》充实了律师执业许可和执业行为规范的内容,强化了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的监督管理措施,调整了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监管职能的层级配置,完善了律师协会的管理职责,加强了对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9.
杨柳 《行政法制》2006,(4):14-19
在我国,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除了行政机关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授权行政主体。据统计,目前全国经常性的授权主体的事业单位有130万个之多,全国性的社会团体近2000个。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中国具有行政编制的实有人数约为1000—1100万,653.67万是行政机关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另外还有近500万非行政机关的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由此可见,在我国不仅存在大量的授权主体而且这些主体还实际行使着庞大的行政职权。  相似文献   

10.
张鹏飞 《中国司法》2008,(5):107-107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赋予了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司法鉴定工作职能。鉴于司法鉴定结论直接影响着诉讼结果,事关当事人人身和财产权利,因此,自《决定》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以来,广大群众经常就司法鉴定方面的问题询问司法行政机关信访等部门,在此,本刊将陆续并予解答。  相似文献   

11.
赵海鸥 《中国司法》2005,(10):30-31
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并将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公证法》的颁布实施,为全国广大公证人员依法从事公证执业活动,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各公证员协会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公证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证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我国公证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正确理解《公证法》,做好《公证法》的学习、贯彻工作,是当前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件大事。近日,本刊就《公证法》有关问题采访了司法部副部长段正坤。记:与…  相似文献   

12.
行政机关的义务范畴是非常重要的行政法学理论问题之一。在现代法治之下的政府,除了具有管理、决策、执行等显而易见的义务外,为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本文认为行政机关还要有相应的“隐形义务”,从而能更好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叶祝颐 《江淮法治》2011,(15):50-50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了《行政强制法》,其中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行政强制法》自1999年开始酝酿到通过历时12年。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反洗钱法》有关法律责任的条款规定,金融机构有未按反洗钱法规定的行为,导致洗钱后果发生的,将处50刀以上500万以下罚款。本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为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行政主体信息义务的行政法理析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信息放在行政法理论和行政法规则中分析 ,必然是行政主体的一种义务 ,该义务的法律性质、该义务的具体范畴只有从较深理论层面上揭示才能为行政法治实践对它的规制、监控提供思辨基础。同时 ,行政主体的信息义务对行政法关系的理论和传统行政法关系的格局也有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主体义务的法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主体义务对行政法关系乃至于行政法治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与行政法中的"权利"和"权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行政法学界历来重视对后两者的研究而忽视了前者,没有给行政主体义务以科学的定位,这不能不说是行政法学理论的一大缺憾。行政主体义务的成立,必须有法律或职权上的依据,有行政法上的义务形态,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主体,有完成义务的行为能力;行政主体义务在法律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它是一个复杂的义务链条,是管理义务与服务义务的统一,是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的统一,是职权义务与行为义务的统一,是法规义务与契约义务的统一;行政主体义务对行政职权定"责",对行政法关系定"性",对行政行为定"量",对行政救济定"度"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瑞兰 《江淮法治》2008,(13):28-30
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律师法》),并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8.
强鹰  桂斌 《经济与法》2002,(6):28-29
在现代社会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强制执行已成为行政机关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所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手段。一般而言,行政强制执行就是指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国家行政主体所作出的,并且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由此可见.行政强制执行行为的强制性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因而对相对人权利义务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如何在强制执行中兼顾效率与人权保护,选择何种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即具体由谁来强制执行的制度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9.
自一九八五年我国实行专利制度以来,专利制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利法实施的十二年中,政府部门建立的专利管理机关同司法机关一道,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已成为我国专利制度的一大特色。行政机关的依法干预构成了  相似文献   

20.
行政相关人是指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主观上并未指向,但客观上侵犯其合法权益,法律规定对其合法权益有保护必要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增强对行政相关人的研究,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促进行政程序制度建设、依法行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界定行政相关人的概念出发,分析行政相关人概念的涵义并评析相关概念的不足,最后探讨了行政机关能否成为行政相关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