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公元前,上座部佛教和婆罗门教同时传入柬埔寨。公元3世纪左右,大乘佛教传入,并和印度教同时盛行于9—13世纪。14世纪以后,由于泰国的影响,上座部佛教在柬埔寨占据了统治地位。近100多年来,柬埔寨虽经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但佛教在柬埔寨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仍然如故。时至今日,柬埔寨男子上至国王,下至平民,一生都要剃度一次,以报答佛恩和  相似文献   

2.
一、老挝语中的梵语、巴利语借词在老挝语众多的外来语中,对老挝语起重要影响的要算梵语和巴利语。梵语和巴利语都是古印度权威性的语言,是古印度向国内外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主要媒介。显而易见,梵语、巴利语传到老挝,以至成为现代老挝语中主要外来语,和婆罗门教、佛教传到老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公元7世纪起,婆罗门教就通过吴哥王朝时代的柬埔寨传到老挝来。婆罗  相似文献   

3.
要想确切地指出婆罗门教是何时和如何传入老挝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知道,公元6世纪扶南为其北部的属国真腊所征服,后来真腊又分为两部,即上真腊(安南西部的老挝)和下真腊,因而婆罗门教在老挝广为传播,为大多数民众所信奉。在公元8或9世纪,老挝成为柬埔寨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老挝尤其是万象和琅勃拉邦,间接地接受了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思想。结果婆罗门教(湿婆教、毗湿奴教)在这些地区得到了繁荣。婆罗门教在老挝的盛行,可以由该国的碑铭和文物得到证明。拉孔山(老挝)的梵文碑刻由六行诗组成,包括三个诗节,用赞歌的韵律写成,刻在拉孔山顶部沙岩石柱的东北  相似文献   

4.
泰国的主要节日,除了国际性节日以外,都具有佛教和婆罗门教的色彩。泰国官方以及生产、生活、教学等活动,均以阳历纪月、纪日,而佛教、婆罗门教则使用阴历,所以,非佛教、婆罗门教节日使用阳历,佛教、婆罗门教节日使用阴历。泰国阴历正月初一比阳历元月一日早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左右。 元旦 阳历1月1日。过去,泰国按婆罗门教习惯,曾先后以阴历5月初1 (朔日)和阳历4月1日为元旦,从1940年起,才改为按国际习惯,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  相似文献   

5.
柬埔寨总人口约为六百多万,主要宗教是小乘佛教,国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该教。伊斯兰教徒在柬约有十多万人;天主教徒约有七万人。至于曾在柬历史上盛行过的婆罗门教,其宗教仪式除保留在历代的王室宫庭外,目前只存在于极少数印度侨民中。此外,部分华侨和越侨信奉多神教,他们崇拜的偶象甚多,如:道教的鬼神;大乘  相似文献   

6.
婆罗门教(8—9世纪改革以后称为印度教)产生于古印度,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及碑铭材料,史家们断定,婆罗门教曾超越印度国界,于古代传入东南亚地区,成为爪哇、扶南、真腊、占婆、暹罗等古王国的主要宗教,对这里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建筑艺术、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些地区的人民后来虽然以小乘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但婆罗门教的影响在人民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一、早期印度化的国家:扶南和室利佛逝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公元一世纪,在现在的柬埔寨建立了扶南王国。中国的史书说,有一个印度婆罗门王子名叫桥陈如(据我国史籍所载,应为混填。——译者),从南方经由海道来到扶南,和当地的女王柳叶结婚。婚前,他先征服了女王的子民。扶南最早的历史记载是武干(Vocanh)的碑铭。该碑铭是一篇佛教的、用梵文和一种南印度的文字书写的文告,这块碑文所属的时代是三世纪前半叶。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扶南派  相似文献   

8.
泰国和柬埔寨是中南半岛上的邻邦。泰柬两国有着密切的文化和历史联系,同源于:“印度文化圈”,信仰小乘佛教。不论是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还是经济模式、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皆极其相似。本文拟从吉蔑帝国、泰柬角逐和泰越争柬三个时期来叙述古代泰柬越关系,以企望有助于窥见今日印支半岛局势的历史渊源,认清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和柬埔寨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 一、吉蔑帝国 (公元3世纪——1238年) 柬埔寨早期的国家被称为“扶南”。据中国史书载,扶南国建于公元一世纪,相传扶南女王柳叶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是带有我国藏民族地区文化社会特征的重要佛教分支,它是外来佛教传入西藏后经过长期顺应、改造和完善的产物。在它的形成、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印度次大陆、中国内地及其他毗邻地区的巨大影响,而以佛教为纽带的文化联系在印度与西藏的交往以及西藏佛教文明的演化中起过尤为重大的作用。本文拟对印藏的佛教联系作一初步探讨。一在古代社会,宗教是文化传播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佛教传入西藏是在公元七世纪,当时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相继迎娶尼泊尔公主和唐公主入藏,两位笃信佛教的公主随身带去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涅”与婆罗门教的“解脱”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佛教的最高修行目的是达到“涅”;婆罗门教的最高修行目的则是获得“解脱”。“涅”与“解脱”虽是两个不同宗教追求的最高目的,但它们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二者的同异与关联对...  相似文献   

11.
缅甸封建社会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缅甸是佛教国家 ,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缅甸封建社会(1044~1885年)是佛教传入缅甸 ,发展壮大并与缅甸世俗王权逐渐融合的时期。封建时代的缅甸同中世纪的西欧一样 ,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也有一个消长变化过程。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 ,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对缅甸政治的影响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 ,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分裂为上座(悉罗婆多)和大众(摩诃僧祗)两派。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叶 ,又分裂为十八部派(一说二十部派)。…  相似文献   

12.
老挝的戏剧是老挝民族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约在14世纪从高棉传入,16、17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佛教是老挝的国教,极大多数老挝人信奉佛教,所以老挝的戏剧同老挝文学的其他形式一样,在创作题材上,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老挝的戏剧有歌剧、舞剧、话剧、地方戏剧和短篇喜剧等。直至今日,老挝民间仍然流行着一种由青年男女合演的小歌剧,这种歌剧的内容大多来自婆罗门教和佛经的故事,也有老挝的神话、传说等,另外,侠义和爱情也常是小歌剧表演的主题,演员主要以唱词来说明剧情的发展,文词优美,曲调旋律悠扬。  相似文献   

13.
柬埔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高棉碑铭刻于公元611年,最早的梵文碑铭比它晚刻两年。从公元七世纪起,出现一些用两种文字刻成的可确定其年代的碑铭,给我们展示了柬埔寨社会构成的画面。这种画面与我们从中国资料看到的不同,因为这些碑铭表现的是宗教内容而不是世俗生活。根据碑铭,柬埔寨社会至少非正式地被划分为懂得梵文和仅仅懂得高棉语的两部分人。在好几百年的时间里,梵人被用于直接对神谈话的碑铭中,而高棉语则是柬埔寨  相似文献   

14.
婆罗门教传入东南亚可以追溯到吠陀文明时期。对女权文化持包容态度的吠陀文明促进了中南半岛母系社会礼俗的发展,直到素可泰时期,泰民族仍然盛行女权文化。自阿育陀耶王朝起至曼谷王朝初期,泰民族统治者借鉴古高棉的做法,较大程度上吸收了婆罗门教文化。婆罗门教对泰人原初的女权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男尊女卑在礼法制度上体现出来,但由于传播的局限,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中上层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糅合袄教、基督教和佛教教义创立了摩尼教。6-7世纪摩尼教传入中国,10世纪传入福建泉州。福建晋江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古代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物质文化遗存。1987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将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定为会标,世界摩尼教研究会随后也以此作为会徽。  相似文献   

16.
扶南     
关于柬埔寨国家起源的神话是中国官方使节首先记录下来的(指来自外围的婆罗门混填与龙女哪基结婚的传说——译者)。确实,公元头几个世纪,关于柬埔寨历史的文字记载几乎全部来自中国人。这些文字记载幸亏得到考古发现的补充,特别是得到一个古代贸易城市遗址的印证。这个遗址位于湄公河三角洲越南俄厄村附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路易斯·马勒列领导的考古队发掘。  相似文献   

17.
傅云仙 《东南亚》2004,(3):54-59,53
泰国佛教造型艺术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 ,95%的民众是佛教徒。据说最早在公元前2 4 1年佛教就传到泰国 ,传入最早的地方是现在泰国中部的佛统。① 佛教造像的传入晚于佛教的传入。东南亚的佛陀雕像最早出现在公元 4— 6世纪 ,大量的佛陀雕像在东南亚各地均有发现。在半岛地区的东洋 (Dong -duong在越南中部岘港附近 )、柯叻 (泰国东北部 )、文斯洛 (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地区 ) ,海岛地区的森帕加、任抹 (爪哇东部 )、以及巴邻旁 (巨港 )附近的布基特 塞光唐等地都有佛像发现。② 随着佛教在东南亚的发展与兴盛 ,佛像艺术也兴…  相似文献   

18.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它是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经8世纪印度著名哲学家商羯罗改革,逐步形成现代的雏形,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等,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后逐步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派三大派列①。巴厘印度教(Agama Hindu-Bali)②是印度教与印尼巴厘岛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宗教。以往许多介绍巴厘印度教的文章,大多以描写巴厘岛宗教风俗现象为主。但是,倘若要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巴厘印度教的实质,还必须顺延印度教在印尼,特别是巴厘岛传播…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上座部佛教在古代东南亚传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bism)俗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梵文希那衍那(Hinayana)的意译,是相对大乘佛教而言的。大乘佛教则是梵文摩诃衍那(Mahayana)的意译。上座部佛教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期就已传入东南亚。今天,中南半岛地区是上座部佛教的中心,其教徒总数达8000多万人,占全世界上座部佛教徒总数的约85%。其中,泰国有4300万人,占其总人口的95%,其次是缅甸2700万人,柬埔寨700万人,老挝170万人,就连以大乘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越南也有200多万上座部佛教徒。上座部佛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根本的社会原因,佛教也是如此。原始佛教诞生于列国时期的印度,除了重视哲学和宗教的社会文化特征外,破碎的政治板块以及以婆罗门教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催生佛教的主要动力。此后,部派佛教和大小乘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乃至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湮灭,无不体现出印度政治版图的变迁。印度佛教的兴衰无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政治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