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历史观有三种连续性模式:阶级斗争模式、生产力模式、以人为本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凸显其阶级斗争模式,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以夺取和巩固人民政权为主要特征的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凸显其生产力模式,形成了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内容、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模式逐渐彰显,形成了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龚贵元 《求索》2005,(7):94-95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其论述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现实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到以人为本的历史演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党的领导集体分别创立了以阶级斗争为核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反映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福柯与西方传统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视角与研究历史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批判理性主义的历史观,揭露理性的话语霸权,力图使非理性在真实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福柯运用谱系学方法对起源和历史的连续性进行批判,倡导非连续性与间断性。他还对总体化的历史观进行批判,以消解大写的历史,倡导小写的历史。消解历史主体,宣布人之死亡是福柯历史观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 所谓马克思历史观的制高点,指的是完全成熟了的马克思唯物史观。无论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建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早期《手稿》(主要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马克思的观点已达到完善的高度,而《资本论》等后期著作,则表现出创作力的某种衰退和削弱。其二认为,《〈政治经济学手稿〉序言》是唯物史观的最为全面的经典表述和最为成熟的发达机体,换言之,它是唯物史观的制高点。新近出版的《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一书,该书作者立足于他们所确立的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汲取了19世纪的生态学理论,在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力反生态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意蕴的生产力概念。在生产力概念中,马克思确立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尺度,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环,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通过"调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控制"人们的生产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物质变换。  相似文献   

8.
余戎 《理论月刊》2015,(2):12-18
本文认为典型的传统城市化模式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城市化模式。马克思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对这种城市化模式进行过全面、深刻的辩证分析。马克思认为,这种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它的根本特性是以物为本,即以资本积累和发财致富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为物质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又具有加深城乡对立、扩大贫富差距以及使生态环境恶化等历史局限性。坚持以人为本,吸取和利用传统城市化模式的一切积极成果,批判和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的消极影响,是我国沿着新型城镇化道路前进中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建英 《传承》2010,(33):26-2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性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三种教育理论是工具性教育、个人主体性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当代西方国家人的发展已经走完了两个阶段,完成了两种发展形态,他们的教育也开始从个人主体教育转向类主体教育。目前,中国正面临选择的困境,结合现实国情,主体性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12.
“人体解剖”和“猴体解剖”代表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两个互补的维度,前者是典型性的分析,主要以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解剖的对象;后者是发生学的考察,主要以东方社会和史前社会作为解剖的对象。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并存的局面决定了史前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史前社会结构理论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在史前社会结构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从两种生产出发来分析史前社会结构的方法论要求,这是我们打开社会发展秘密的一把宝贵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历史进程 ,所谓发展的连续性是指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小康生活不懈追求的自然延续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所谓发展的阶段性是指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阶段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非常关键的阶段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全面进步的阶段。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就要牢固树立和坚持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主要鉴于他强调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把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从马克思肯定"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为出发点,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把内含着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确定为人的本质特性,及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都可充分体现其深刻的区别于其它人本主义学说的科学的人学思想,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杨相琴 《前沿》2010,(8):10-12
生产决定的历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决定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关于物质、经济基础的先进生产力理论,从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的具体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的历史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使这一理论真正发展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社区研究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社区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社区研究尤其是社区理论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重新回顾了桑德斯在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有关社区研究的三种模式,即社会体系的模式、社会冲突的模式、社会场域的模式,并对此作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三种研究社区的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的社区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即是说分工协作就是生产力。这一思想深具公共性意蕴,它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生产力的丰富性本质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把握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性关系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家庭问题十分重视,他在《人类学笔记》“摘要”中,突出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和生产关系,阐述血缘家庭是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论述家庭和生产力是划分原始社会历史不同时期的标准,探究原始社会本质及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从政治学或伦理学的角度对自由人联合体给予了不同的解读,但是马克思这一概念最重要的原初语境恰恰不是在政治学或伦理学的领域,而是在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领域中,即生产方式的变革之上。随着全球化经济体系的日益发展,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双重作用得到充分展示的当代情境下,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概念所内蕴的理论革命性才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它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未来理论形态的发展亦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