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1):52-54
<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健康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健康,积极维护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特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维护生态健康,不能超过生态安全阈值,要在把握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制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必然超越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我国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在执政党领导下,自上而下推动的,这一点和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由社群推动的生态政治截然不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发挥国家职能,需要对马克思国家职能观进行合乎时代的解读,并适时拓展国家的生态职能。  相似文献   

4.
法定“生态保护红线”,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直接体现,同时有助于维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辽宁人大》2008,(5):7-7
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为了强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必须通过强化国家立法的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人们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无庸置疑,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无庸讳言,科学发展观的某些方面,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某些地区也明显存在长期停留在口头笔头、而实际上贯彻落实非常不力,以及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欠账太多而积重难返的问题。这使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存在发生重大生态危机的隐患,长远而言必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目前亟需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全面审视和空前重视生态危机隐患。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首要任务。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大规模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理论界就已提出,但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国家.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现代人类遇到的能源环境危机,是中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基于东方智慧、实现中国永续发展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视角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兴琦 《求索》2008,(11):72-73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旅游资源的永续开发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文从生态文明这一视角,对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时新时期国家地质公寓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生态治理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主旨是通过生态环境监管、经济政策、法治体系、能力保障和社会行动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构建起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而提升党的战略顶层设计能力、政府制度创设和实施能力、市场绿色创新和绿色生产能力以及社会的参与决策能力。现代国家生态治理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高度统一,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个个方面,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四川省是形成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地区,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较多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引领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四川省实现绿色转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破之题,而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策略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1,(4):92-93
黄晓云在《理论导刊》2010年第12期撰文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与: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浙江》2016,(23):4-4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如何从根本上管住环境污染问题,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践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出发,坚持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顶层设计与从严从实结合起来,下大力气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断向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公正高效的生态治理是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实现生态公正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政府生态治理的失衡必然加剧生态危机、社会不公与生态不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视野中整体推进生态治理,切实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实现好维护好生态公正,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大职责。  相似文献   

16.
陈勇 《重庆行政》2013,14(3):28-29,120,121
重庆市酉阳县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以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家园、夯实生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6%,单位GDP能耗降低3.5%,主要污染物削减超额完成市上下达任务(COD、SO2、NH3-N、NOX减排率分别达1.51%、3.49%、2.27%、2.76%),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91%.  相似文献   

17.
周鑫 《人民论坛》2015,(5):107-109
生态治理是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开展生态治理。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把生态治理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既有利于推动生态法治化进程,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应对能源资源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欧美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甘肃建设生态文明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省是甘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全省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邓蕾 《青年探索》2015,(1):100-104
关注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不仅有助于有效描述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变化趋势,且能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提供依据和方向。实证研究表明,都市青少年高度认同生态文明建设,且已认识到生态安全的脆弱性、风险性和重要性;但生态价值观介于传统思维和生态取向之间;生活方式正在更新,生产方式亟待转变;他们普遍认同环保政策,但环保责任感不强、践行力不足。青少年的生态信息正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女性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高于男性;年龄与生态文明意识成正比、与参与行为成反比;高学历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强,但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较弱;党团员青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