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炎黄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黄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根基和内在需要。加强炎黄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使炎黄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增强兼容性,推进创新性,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  相似文献   

2.
刘云山 《传承》2012,(19):64-6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刨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腱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关部门专门召开全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制订下发《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出台了许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和文化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年,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广大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桂榕 《思想战线》2023,49(1):85-95
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20年,以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景观实践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遗产景观实践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文化实践角度开展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具有理论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服务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文化实践为基础,贯穿于遗产事业、遗产经济和遗产生活三大领域。从其目标定位和内容形式看,主要有民俗生活、展演与旅游体验、社会教育传承三类;从其所依托的载体看,可划分为实体和传媒两类;从其运作特点和效应看,可划归为惰性和活跃性两个范畴。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建设营造精神家园相关场所设施、符号体系和情感氛围为基础,以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核心,以实现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为目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础性保障策略包括:通过政策优化机制改善社会环境,通过目标价值评估提升社会效能,通过新媒体科技应用发掘潜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与形成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海外移民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他们是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全球化的浪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海外移民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华侨华人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双向互动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内在张力,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遵循的原则,精神家园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主体自觉性的培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刘建霞 《前进》2009,(4):40-41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家,使心灵获得调养。在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陷入种种精神危机。建设为心灵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治疗精神危机的良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保障人  相似文献   

10.
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一系列重要论断.特别是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仅成为普通民众日常议论的热点话题,而且也成为理论界研讨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局部领域中,文化现有的功能已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变迁,以及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提升国民文化水平,已成为政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中央着眼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蒙古马精神作为一种历史主动精神,既有其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也有诉诸行动的实践张力。把握这种理论基础和实践张力有利于弘扬蒙古马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强国建设和复兴大业增智助力。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即人对确定、可靠、稳定和超越的需求;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在于营造一个能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意义世界和信仰系统,即确立共同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支点.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价值,在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4.
致公党贵州省委自2004年在毕节试验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把社会服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本着"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的指导方针,配合致公党中央在我省毕节试验区开展智力支边、捐资助学、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相似文献   

15.
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决策,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根本举措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媒体做道德,针对公众关注的道德领域突出热点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发出声音,引导群众明事析理。近日,辽宁日报推出的《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诚信是金》等以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系列策划,感觉新颖别致,赏心悦目。策划通过理论阐释、名家解读、记者采访、大众调查等多种方式,把一个严肃的话题作出了生机和温度,把一个理论问题比较通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期我们与您共享的是其系列策划之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考》,由于版面关系,只选择了策划主题的主干文章。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迈进。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追求幸福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  相似文献   

18.
精神家园话题,近些年理论讨论很热烈,而实践上更是直接与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关,所以我们这期推荐一本书《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本书荟萃了有关这一话题的各家见解,且着眼于当代,对民族文化工作,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都有一定的启示性. "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骨肉相连,同此国殇!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大规模自然灾害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从制度上为自然灾害死难的普通百姓降半旗志哀,这无疑是“生命至上”、“以民为本”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国旗为黎民伤逝而降,警报在共同的心跳和脉搏中鸣响,不是说那是“撒旦之锤”吗?是的,但它在冷酷地锤击大地之时,  相似文献   

20.
建设浙江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为全省人民构建一个共同的精神依托之所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浙江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文化追求,是精神家园构建的基础;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两富"共同发展,是精神家园生成的血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整合与统领各种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所在。浙江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三大着力点是:目标吸引、文化提升、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