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伦理道德为传统政治实践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和依据,但也存在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治国模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晶。二者既有着历史的传承和内在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存在着时代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可忽视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之一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儒家德治思想,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儒家德治思想里的圣人崇拜被专制统治者利用,转变为王权崇拜的辩护工具;儒家德治思想还加快了道德作伪的产生和奴性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的"德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基础之上的,法治是前提和保障,而不能将希望寄托于道德控制上.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4.
林杰  袁家臻 《世纪桥》2010,(15):14-15
我国"德治"思想从社会统治思想产生起就开始呈现其萌芽形态。毛泽东的"德治"思想体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当代的以德治国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直在进行着两个伟大的探索: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另一个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6.
邓增良  刘蔚 《求实》2003,(2):47-49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是治国方略的大突破.当我们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时,不能错误地认为法律本身是万能的,也要注意加强德治建设,以达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不但要提出系统的道德规范,而且要使这些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规范转换为内在的良心,使社会舆论与道德良心相互呼应,相互映照。这种道德规范的转变和深入人心,靠什么?靠先进文化。这对于坚定民众的理想信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觉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展丽新 《世纪桥》2002,(4):11-12
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来的,尔后,又在“七一”讲话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说:“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和德治的关系问题。它既是对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追求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我们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国策。道德体现了道德主体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实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二者的结合,就要发挥社会组织的沟通和整合作用,以和谐文化推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德治和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作用自古就是中西方社会探讨的热点问题。厘清德治和法治彼此独立又作用互补,统一互助的关系,是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从功能上讲,法治与德治刚柔并济,相互补充;从内容上讲,二者内外结合,相互渗透;从目的上讲,二者标本兼治,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必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 ,这是由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和“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和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在治国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法治是治国的治标之策,德治是治国的治本措施,标本兼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我们党80年治党治国经验教训看,"以德治国"应有三个层次(1)贯彻"人民公仆"的行政道德,是"以德治国"的关键环节.(2)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是"以德治国"的核心.(3)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是"以德治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志萍 《理论建设》2020,36(3):26-31
随着后现代风险社会的到来,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提出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实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这也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方式,其本身的要素特征及矛盾关系使得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实践出现困境与失灵。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既凸显了法治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暴露出一些法治短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理路主要体现在明确法治思维的指向、遵循法治基本原则、树立法治底线,以及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综合发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以德治国”思想的内涵 ,以及如何实施“以德治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一大发展,以德治国则是对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又一重大发展。本文阐述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明确提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以推进以德治问题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在广大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是一项现实且紧迫的任务,这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通过一定的道德准則和道德评价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提倡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