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既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它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关系复杂。本文仅就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有关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条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说,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到底也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2.
《瞭望》1986,(41)
凌毓侬在《中国社会科学》(86.5)撰文说:历史的跳跃性发展,使得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和民主生活不够健全的问题?人们很少把这两方面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联系中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步关系。作者首先考察了不同经济形态对国家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政治形态的发展如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恰恰缺少一个伴随着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逐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作者强调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从经济关系上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劳动者物质利益的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扫除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障碍。由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是经济体系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者就如何搞好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这两个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还围绕党的领导的本质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重要思想,论述了党的领导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单仁 《瞭望》1989,(13)
设立了旁听席,建立了旁听制度,增加了公开性制定了委员长会议和常委会秘书处议事规则提出了1989年至1990年立法工作部署,两年内将拟定83件法律设立了全国人大代表来访接待室和人民来访接待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对民主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十分关心,讨论十分热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许多观点使人启迪。但在这些讨论中,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关系,即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与民主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应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笔者就此问题以书管见。  相似文献   

6.
1989年初春,彭真同志《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专集收录了彭真同志1979年至1988年的44篇重要讲话,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这些讲话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的这方面的基本经验,不仅对解决当时出现的实际问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今后维护国家的长冶久安,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就在这本专集出版不久,发生了动乱和暴乱,使这本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重要文献未能及时地被广大党员和干部所了解和学习。现在,全党正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并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这一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这时再认真读一读彭真同志的这本专集,感到这本书的出版确实很有必要,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最近,上海社科院召开第三十期"社科信息交流会",与会同志就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现择要综述如下: 一、民主必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1949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9%,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到1978年,工业增长较大,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但乡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87%.这说明在我国占优势的是小生产者,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力落后,文化素质也很低.根据列宁的思想,小生产者有两类,一类是同自然经济相联系的宗法式农民,另一类是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小商品生产者.在民主问题上,前者本能地倾向于家长制与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李君如同志说,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政治上层建筑,公有化程度越高,民主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國内,民主和法制建設是一件人人關心的大事。中國人民總結“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沉痛教训,得出一條重要結論,要實現國家的社會主义现代化,不能没有高度的民主,也不能沒有健全的法制。粉碎“四人帮”後,中國共產黨立即着手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措施。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民主与法制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方針。全會公報说:“由于在過去一個時期内,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當前這個时期特别需要加強民主。”公報还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严,違法必究。”在中共三中全會推动下,国内的民主与法  相似文献   

9.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既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也是我们党总结汲取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后,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结果。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基本内容以及个人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表现为自身权利的无限扩展和实现的过程.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正是人类实现其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厘清两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其交互关系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影响各国的文化与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也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加强市场经济管理立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等都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在这半个世纪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这一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围绕当时的重大任务而进行的,并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第一,确立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  相似文献   

13.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单一的分权制度相联系,而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建立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切入到分权和分权制度的变革。我国20余年改革历程,实际上是一步一步地接近解决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判断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果,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观念环境不断改善,改革进入不进则退、任务艰巨、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深层次体制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必须抓住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蕴含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本质上是民主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以人民当家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30年后,中国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了一定的民主,赢得了人民革命的第一步。然而,又过去了40年,人们却发现,法定的民主与实际行使的民主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民主建设进展缓慢,除了受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政治经济体制状况等条件制约之外,民族缺乏民主传统,人民群众民主素质不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民主经济是民众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市场主体,以相互平等集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相关制度为一体的经济形态,民主经济的实现形式就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是主权在民,民众自己决定国家事务的政治形态。民主经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民主政治是民主经济的制度保证。民主经济和民主政治相互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民主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昕 《理论探讨》2005,(3):25-26
经济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体制改革是顺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在法治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借鉴当代西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取向,平衡两种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至今已近二十年。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体制或制度变革、利益格局调整和观念转变的角度看,这一不算太长的时间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大部分地区提前达到了1978年提出的“翻两番”的目标。虽然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长期困绕我们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了解决。在体制上,改革不断深入,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改变了由政府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基本确定,在经济运行机制上,…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