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主体性是农民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包括了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前提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基础条件;尊重农民意愿是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的自主管理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在政府、社会和农民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格局中,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度。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格局,认清核心主体——农民弱位的事实,培育具有自我发展主体性能力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3.
基础制度构建:农民主体性生成的现实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其成败也直接取决于农民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当前,要正视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现实,把平等权、产权和自治权等基础制度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保障农民主体性生成的长效机制,赋予农民真正的自主权,“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4.
杨淑琼  刘河元 《学理论》2009,(15):17-19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特征。这一理论要求“空巢”村农民主体建设要理清农民劳动力结构,定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宴尊重农民意愿,凸显农民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改变农民社会关系,确保农民主体自主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冯驰 《学理论》2008,(12):F0002-F0002,I0001
呼兰区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帮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上下以试点村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让一切有利于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措施得到竞相并发,让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造人气、造商机”的理念得到充分涌现。立足高标准,全力抓推进,全区2个省级试点镇、42个省市试点村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申良平 《各界》2008,(10):9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制约农民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的不利因素,一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二是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三是现行体制机制仍然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民文化利益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关注农民文化利益,重视农民文化权利,完善农民文化权益实现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整体推进,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个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靳惠娟  魏敏 《学理论》2009,(12):112-1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因而要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尊重群众意愿,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本文在对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调研中,发现农民群众往往把发展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源 《学理论》2009,(15):158-159
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关注农民文化利益。重视农民文化权利。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整体推进,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个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息息相关,美丽乡村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必须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本文以S省D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为例,发现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体性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决策层面参与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性不足、农民主体的创造性不足、农民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等。需要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促进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11.
王德丰 《学理论》2009,(27):166-1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模式,结合我国现实,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转换思路 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 《民主》2006,(8):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建设农村文化就是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到来,有必要认真总结农村文化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研究和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全面发挥文化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传播知识、凝聚人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3.
农民经纪人是农民中的活跃分子,是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力量,也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目前农民经纪人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务必认真思考和解决与农民经纪人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政治心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心理的透视,明确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有效构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的长效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梁春燕 《学理论》2011,(27):57-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新农村从“三最”着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今年第8期《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一文,在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就强调“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此说高屋建瓴,很有指导性.可谓是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取向。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08,(15):I0001-I0001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双城镇党委、镇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让一切有利于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举措得到竞相并发,立足高标准、全力抓推进,展现新农村建设高潮,本期刊发双城镇长勇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道,并通过长勇村的可喜变化,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从而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全面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两亿四千万农户、八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高效地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农民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对乡村农民参与的一种社会动员。发扬民主,让农民有效参与同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新农村建设是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和科学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本文观察和分析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民自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艳  宣琦 《瞭望》2006,(42)
金秋十月,东北这块富饶的黑土地上到处是生机勃勃的希望景象,农民们丰收的喜悦飘荡在白山黑水间……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大省,黑龙江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灵魂作用?如何让农民处处得到基层党组织的温暖?如何探索出更先进的模式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