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政府流程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流程再造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对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行政绩效,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我国政府流程再造,需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和公众的信息素质与技能。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了全面挑战。电子政务依靠信息技术冲击传统的政府结构、决策方式、运行方式、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改善政府管理环境,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体现了电子政务转型的实质是政府定位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新型政府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可以有效消除传统政府管理的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等。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助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世纪桥》2009,(13):88-89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多种路径选择,然而从本质上看,电子政务体现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治理范式。通过电子政务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提高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加大力度发展电子政务,解决好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进工具,政府通过建设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功能,因此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同建设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在建设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政务流程改造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关系,特别是新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达到发挥政府服务最佳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带来一场革命。电子政务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构成部分。政府作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必须积极顺应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发展潮流,把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与政府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齐冬梅 《唯实》2009,(4):80-82
目前传统政府监督机制与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不适应,是影响服务型政府职能转换的一个突出问题。依靠传统方式与人工手段,对现有政府监督机制进行修补,难以建立起符合服务型政府职能要求的监督机制,而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监督机制进行重构,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掀起了旨在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政府治理范式运动,它具有剧烈性(radical)、根本性(fundamental)和戏剧性(dramatically)等特征,也称之为“政府再造”(reengineering govemment)工程。其中,政府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GPR)旨在重新设计传统的官僚制组织过程,理顺政府政务流程,以期为市民提供便捷化、整合性的公共服务,成为“政府再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是目前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两个主要概念。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即政务的电子化;电子政府的重点则在于“政府”的电子化,意味着政府组织、结构相对于传统政府体制的变革,甚至触及整个政治体系的革新。把握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关键在于两者的范围或发展的阶段性。就我国当前而言,推广电子政务实务和使用电子政务概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顺应全球化政府改革再造的潮流、适应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的内在价值诉求。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以民为本”的政府观,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府文化,才能克服传统行政体制和传统文化的羁绊。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