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救火式"治理不是规范的学理概念,更不是严谨的法律概念,而是对一种公共治理方式的形象比喻,其特点是作为治理主体的公权力机关和公权力行使者,运用自由裁量权,集中时间和资源,造势做某事或者解决某个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郎佩娟指出,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管理的局限性,"救火式"治理  相似文献   

2.
袁峰 《人民论坛》2014,(2):14-16
近年来,“救火式”治理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常态化现象,在治理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治理的遗留问题不断滋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避免长期陷入“救火式”治理的必由之路,当前关键是要树立防治结合的治理思维、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理行为、形成科学理性的治理评估、构建官民合作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齐东杰 《传承》2014,(12):66-6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概念。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腐败治理的能力及成效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国家治理的视角探析腐败,通过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把缺乏制约与监督的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根本上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4.
导致“救火式”治理的原因从人事制度方面看,与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是分不开的。这种考核机制的基本做法是上级定下各种各样的任务和目标,如民众的上访次数、重大责任事故数量等,据此作为评价下级官员的政绩。欲走出我国目前公共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救火式”治理困境,就必须将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核变为现代意义的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5.
从风险防范视角来看,“救火式”治理现象,有政府参与治理的价值取向、预防文化、能力建设、配套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加强治理体系的整体设计、政府和人的能力规范化建设应成为完善治理体系架构设计的重点;在治理工具选择上,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通过在治理中导入风险管理来完善自身的治理体系,全面政府风险管理制度设计应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来理解,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解释。学界现有的融合论、包含论、交差论、独立论等观点为更为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治理包含"自治"和"他治"两个维度,社会治理要通过有效的"他治"来培育"自治",核心社会治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13年第13期刊登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罚与教》,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探讨。针对一些地方对“中国式过马路”开罚的现实,文章认为,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能单纯依靠自觉和说教,也不能依赖于严刑峻法,如何在尊重个人自由和确保公共空间禁忌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度,适当使用公权力和行政、法律手段,是当代社会管理的一门精妙学问。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管理的局限性,"救火式"治理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其不能成为治理主体的习惯和动辄使用的工具,更不能成为信仰。对于"救火式"治理的弊端,学界早有批评。但时至今日,为什么这种治理方式仍有市场甚至在一些地方还能大行其道呢?从"救火式"治理转向均衡式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经历较长的渐进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社政式治理到社团式治理——乡村公民社会成长的6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兵 《岭南学刊》2009,(5):92-95,10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乡村先后实行了社政式治理和社团式治理两种模式,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国式的乡村公民社会。社政式治理和社团式治理虽然存在于建国后的前后两个30年,但民间取向的这一脉络连续无间。社团式治理模式适合中国的乡村实际,而公民社会则是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形态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琴 《湖湘论坛》2010,23(4):114-116
村干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公权力的行驶者,处于制度监督、管控的盲点中。剖析村干部腐败问题的表现及其危害,探究村干部腐败问题的原因,寻求预防和治理村干部腐败问题的对策,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党内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该如何发力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保证执政党的公权力为民所用;借助德治和法治并举的治党方略,有效提升党内治理能力,最终实现党内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救火式"治理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常态化现象,在治理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治理的遗留问题不断滋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避免长期陷入"救火式"治理的必由之路,当前关键是要树立防治结合的治理思维、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理行为、形成科学理性的治理评估、构建官民合作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是治理中重要的概念和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领域的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价值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们应以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理顺政社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创新社会矛盾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等途径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国家公权力绝对性主导的乡村基层社会一元治理模式与国家公权力缺位下的村民自治与村民选举的二元治理模式的理性反思,以期发现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基本问题-农村社会的离散与断裂现象的存在.农村社会的这种离散与断裂现象的存在同法律监督这种制度设定的缺位有直接关联性,或县乡两级政权同农村基层社会发生断裂与离散这种事实的直接因由是法律监督的缺位所造成的.从法律监督的有效投入,到三元治理模式的建构从制度层面上讲是一种具体完善过程,是一种社会治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秦浩 《电子政务》2014,(8):38-45
科学界定电子治理的概念是研究电子治理及其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通过文献分析厘清了电子治理与电子政务、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从结构性分析和描述性解释两个视角对学界关于电子治理内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对狭义上的电子治理概念作了更为宽泛和明确的定义;从演进发展和内容范畴两个维度对电子政务外延的划分进行了归纳,提出电子服务和电子民主是电子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李澄 《前沿》2013,(21):124-127
“元治理”这个概念对于国内学术界来说还比较陌生,它是由对治理的失灵的思考发展而来。因此元治理有四个内涵:(1)强调政府元治理主体的重要地位;(2)以复杂性视角解释失灵;(3)以政府层级、市场、社会网络三种治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弥补单纯治理的不足;(4)非常重视失灵,以及回应与对策。在理论方面,元治理的这些新视角和新方法拓宽了治理理论的视野,提高了其解释和解决复杂治理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治理理论的活力。在实践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原因,治理的对象和目标愈发复杂,治理难度增加,元治理对于我国治理复杂性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14,(3):43-43
吴思在《炎黄春秋》2014年第1期撰文《公民做什么:读三中全会(决定)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现代治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显示了历史的主动性。社会和公民参与现代治理,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套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指标,公民可以在以下方面积极作为。一是权力监督层面,如监督领导干部公布财产制度的落实、继续促进公权力信息的公开、长期跟踪评价政府权力行使状况等。二是人大和政协领域,如积极参与立法,  相似文献   

18.
郝诗楠  李明炎 《探索与争鸣》2022,(10):165-176+180
运动式治理与常规化治理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运动式治理在当下更接近于一种技术化、针对某种特定任务的治理工具。运动式治理包含三重机制:一是触发机制,即压力型体制将中央(或上级)的要求与目标传导至地方(或下级),进而改变了地方(下级)政府的注意力分配结构并产生了一种“速效逻辑”;二是运行机制,即运动式治理围绕着定向资源动员而展开,它仰赖于高层权力再分配与集权的组织保障,也需要通过准军事化话语来营造适宜的“氛围”,但其对于民意的需求相对较弱;三是维持机制,尽管运动式治理存在局限,但一方面运动式治理确实能够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对清除“存量”产生明显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够在压力型体制下助力地方政府回应内外压力。作为一种治理工具,运动式治理在“去存量”方面具有适用性,且符合中国当前的国家治理环境,因此它不会被轻易摒弃。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与常规化治理等工具通过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构成我国多元化的国家治理工具集合。  相似文献   

19.
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20日以来,台湾问题出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关系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两岸政治上的歧见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差异仍然很大。如何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和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此,两岸民间社会需要重建人民之间共同的知识基础,两岸行政部门需要谋划与两岸民间往来相关的共同规则,两岸最高公权力部门则需要研究双方和平共存的法理依据问题。根据两岸关系的特殊性,笔者主张区分政治与行政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务,并借鉴西方的公共治理理念,双方公权力部门可主动地进行适度的战略收缩,让两岸民间社会的力量进一步释放出来,成为引导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新的力量,成为两岸公权力部门合理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今年治理公路"三乱"重点今年治理公路"三乱"以国道、省道为重声、,重在刹风,首先把"三乱"现象遏制住。并逐步探索标本兼治的路子和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可结合本地实际,扩大治理的范围。今年要达到的目标是:清除非法设置的收费站、检查站,使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