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其“端本澄源,源清流洁”等吏治思想,对维护和稳定清王朝的政治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吏治主要思想包括: 把从严整饬高级官员作为吏治的第一要务。亲政前,下诏求言,御史余缙建议,“民生安危视吏治,吏治贪廉视督抚”,他认为问题还不止于督抚,更深的根源在部院大臣。京官无法直接向人民搜刮,但手握官员任免权与钱粮奏销权,可借助权势向外官勒索贿赂。所以他说:“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源。臣子服官,首宜奉公杜弊。大…  相似文献   

2.
刘维民 《人民论坛》2014,(8):188-190
左宗棠吏治能力超越时流,强调"民为邦本",体恤民力,讲求官民相得;选官择吏,不拘成法,以"操守为重"。在其吏治思想形成和发展中,传统儒家文化构成了其吏治思想的知识系谱,随着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势转移,特殊环境和身份又使其对吏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吏治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深受中国传统吏治文化的影响,与毛泽东个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具有密切的联系,有毛泽东个人品质的影响。毛泽东吏治思想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既是毛泽东吏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又是其吏治思想的目标,反映了在行动和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的特性,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统一。毛泽东对于吏治基本方法是强调通过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让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负责,以保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杨世谷 《青年论坛》2004,(6):137-139
“吏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开明地主阶级政治家用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法宝。“吏治”清明与否 ,关系着封建统治的安危。本文拟从封建统治者重吏治的手段和措施中寻找繁荣“盛世”的政治原因 ,以警后人。  相似文献   

5.
儒家、法家和黄老三种思想都对司马迁的吏治观有很大影响,司马迁在吸收和借鉴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德主刑辅、杂以无为的吏治观,自成一家之说。  相似文献   

6.
张溪 《前沿》2010,(24):135-138
吏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管理和对权力的控制,采取严厉的惩贪肃吏措施。探求古代法律思想中吏治的思想精华,总结吏治的规律,分析历代吏治成败的经验,为当今社会管理,实现权力规制提供法律史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吏治”腐败是一种严重的政治腐败,它既是腐败之首,又是腐败之源。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它本与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但由于复杂的原因,在当今中国的某些地方又有死灰复燃、沉渣泛起之势。这虽为支流,但大有必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批判,以期阻止它的泛滥蔓延。“吏治”腐败是一种连锁式的腐败“吏治”腐败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周琼 《思想战线》2002,28(5):101-104
吏治的整顿是中国古代贤明的封建君主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不同的帝王和官吏 ,其思想、措施及效果各不相同。作为多民族边疆地区的云南 ,从汉唐以来 ,就采取不同于内地的羁縻统治 ,元明清王朝实行土流并治的政策 ,从而造成了两套不同的官吏体系 ,不仅中央王朝形成了一套管理流官和土官的不同措施 ,历代治滇的最高官员也在施政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吏治思想。在清代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云贵总督高其倬治滇的吏治思想在其中较有典型性 ,对云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主治吏不治民:汉唐盛世吏治的实践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是王朝的统治基础,大凡盛世,无不把整饬吏治,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各级官吏的言行,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与控制,以法治吏,作为政府经常性的重要任务。纵观汉唐盛世的吏治得失,有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东西,如通过“治吏”达到“治民”,重视吏治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选官任官制度,建立有效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倡廉惩贪,这些对整饬吏治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林跃 《创造》2002,(6):39-39
纵览当今落马官员,腐败几乎都是从道德滑坡开始。信念的动摇最危险,道德的滑坡最致命。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 江总书记在强调抓好“依法治国”的同时,反复告诫要“以德治国”,并把“以德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和克服吏治的腐败,用道德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以德治国”就要从干部的道德自律做起,以此加强各级党政  相似文献   

11.
陈朝祥 《前沿》2009,(11):26-29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对传统吏治的批判,二是结合其出使西洋的个人经历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改革吏治的措施。对吏治的批判集中于三点:颟顸无知,虚骄自大;徇私枉法,颠倒是非;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改革吏治的具体措施,一是治吏从严,治民以宽;二是以循习"西洋政教"为"本源之计"。  相似文献   

12.
吏治问题是政治的首要问题。我国古代吏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其中的精华对当代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唐代思想家赵蕤总结历史上的吏治经验,提出:“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吏治“四环节”理论,即“服之以德———劝之以贤———惮之以废———待之以刑”。第一环节———“服之以德”。古人懂得,人的行为是受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支配的,一言一行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道德问题是做人与当官的根本问题。因此,吏治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治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追根溯源,“贪人败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徇财曰贪,玷官曰墨”,贪官一词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4.
吏治为民心所系,是治乱之根本。在晚清倡导自强新政者的心目中,洋务与内政完全是一体的,曾国藩甚至认为“修政事求贤才较洋务更为根本”。本文拟就阐述晚清台湾吏治败坏的实际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清廷对台湾吏治整饬的措施及其不足,以探讨吏治问题对自强新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行政是国家政务的管理活动。依法行政要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治吏”是“吏治”的基础。“吏治”与“治吏”是依法行政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治国之本在于治官,只有通过“治吏”,才能使“吏治”保持人民政府的本色,充满生机、活力和效率。“治吏”的根本是“法治”。依法行政首先是依法治官,用法律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行为。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公务员的依法监督,同时,公务员要树立公仆意识和法治观念,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自觉在法…  相似文献   

16.
选贤任能的思想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的重要内容,他在1982年指出:“精简是一场革命,选贤任能也是一场革命”。如何理解这一著名论断,笔者这里不揣浅见,谈一点学习体会,希望能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干部任用制度有所裨益。一、这一论断是对我国两千多年来“吏治”历史的深刻总结,阐明了吏治工作的要义。在我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重贤任能的传统。尤其是对开明、欲有所作为的所谓“明主”而言,他们对贤能之士的渴求演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周文王之于姜子牙、嬴政之于商鞅、刘备之于孔明、李世民之于魏征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  相似文献   

17.
领导艺术     
吴官正纵论“吏治清,事业兴”吴官正说:“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当增强忧患意识,警惕和防止吏治的腐败,把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作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认真对待,切实抓好。”为了保证我们时事业兴旺发达,他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从严治党,首先要从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把人选准、选好。那些政治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不只是应然追求,也具有深层的实然意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其存在的前提,是以“人”为其本质的根源,是以“人”为其价值的中心,是以“人”为其发展的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的深层意蕴是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与发展论的整体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其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意蕴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本实践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小吏大权”现象影响了一些地方发展环境,商家百姓、社会贤达颇有怨言。切实治理“小吏大权”现象,关乎群众利益,关乎行政效能,关乎发展大局,关乎一方形象。“小吏大权”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和体制机制原因。封建主义陈腐思想、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行政运作方式等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不可能短时间全部消除,其对吏治等方面的影响尤深。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等等现象,邓小平同志早在26年前就全给列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两会”前的半个月,交通行业三位官员先后“出事”。“工程上马,干部落马”似乎已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宿命”。“修路腐败”,何时不成吏治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