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两代人的社会阶层流动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尤其是子代下层中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表明"贫二代"的真实存在。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破和体制区隔,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国民,使社会中的阶层迅速壮大,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更公平、通畅。  相似文献   

2.
社会阶层与个体健康联系密切,然而关于社会阶层流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以职业阶层为研究切入点,在回顾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实证检验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在控制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后,有序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身心健康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向下流动并未显著影响子代身心健康。利用PSM控制职业代际流动的健康自选择效应后,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积极影响仍然显著。通过KHB法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路径存在差异,工作性质和生活幸福感分别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维度的首要影响路径,资源分配机制则是影响子代身心健康的主导机制。社会流动是社会文明开放的重要表征,也将为健康中国建设与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首先是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其中最关键的又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多重标志。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由精英阶层、中间阶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以及弱势群体阶层构成。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建立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高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等,促进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阶层、阶层流动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阶层流动对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互效应来看,社会阶层没有产生调节效应;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同时,从“先附—后致”视角对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现实分析认为,在青年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后致性因素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社会资本水平不断提升,其社会治理效能感得到提高,而效能感的提高反过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行为,两者之间产生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处辉 《人民论坛》2020,(6):126-129
在绩效导向和能力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通过教育而获得文凭是其实现社会流动的最重要途径,而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逻辑被认为是酿致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延续不仅会导致教育获得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还可能阻滞社会流动并加大阶层固化的风险,从而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造成掣肘。推进教育公平是防治社会阶层固化风险的先在基础,而其重中之重就在于推进教育供给侧,形成相对公平、均衡的教育发展生态,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奋斗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从而建设一个活力充盈的社会和繁荣富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防止“阶层固化” 促进社会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嘉宾: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杨继绳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 刘精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廉思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习文 近来,“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引发媒体热议:农家子弟还能“鲤鱼跃龙门”吗?就业晋升,拼个人能力还是“拼爹”?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个人是否能凭借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社会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受阻,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人们看不到未来向上发展的希望,容易;1发社会矛盾。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态势如何?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需要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客观阶层差异为不同阶层创造各自的认知模式,并影响具体的社会认知表现。本研究试图关注寒门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以发现社会阶层如何影响其认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N大学21名寒门大学生作为样本,另访谈9名非寒门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基于情境主义社会认知,寒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表现消极倾向,社会环境感知中的“情境归因”“情绪感染”具有消极特征,人际关系策略中的“不信任感”可能是阶段性的;而社会环境感知中的“需要外部环境支持”“相信社会阶层可以流动”以及人际关系策略中的“高人际敏感度”体现他们相信或寄希望于社会阶层可以实现流动。贫穷限制想象具有阶层性、主观性及情境性。他们的社会认知有实现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喻燕 《理论月刊》2023,(10):108-117
女性农民工逐渐成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主力军,其幸福感的需求呈现由谋生到发展的变化,提高女性农民工幸福感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本文基于社会阶层认同理论,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3、CSS2015、CSS2019)三期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代际差异与务工区域差异。主观阶层认同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作用呈现出受调节的中介效应,其中非农收入起到了中介作用,社会公平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构建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健全可持续增收机制、营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推进包容性城镇化建设等有助于持续增进女性农民工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论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阶层流动是现代化的一个趋向。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将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增强人们奋斗的信心,促进社会的进步。良性流动的标志包括:阶层流动机制合乎公平正义、阶层流动路径开放有序、阶层流动的自致因素占主导地位、阶层流动过程理性平和。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需要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社会流动中贫困群体的固化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阶层的流动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仲逸智 《前沿》2006,(11):205-208
和谐社会是一台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效应。本文从化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负面效应,优化社会结构、引导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调整阶层关系、调适政治系统、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等方面提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中建构和谐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今年国家“两会”期间,一个陌生的新概念——新的社会阶层(简称新阶层)在各种媒体上频繁亮相,进入公众视野。特别是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五位新阶层代表委员举行“新阶层人士谈社会责任”记者招待会备受关注。它向社会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新阶层在中国社会已经崛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社会阶层”提法获得合理的社会定位和应有的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向上流动受阻催生“夹心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阶层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阶层固化,不能正常社会流动。社会存在夹心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夹心层扩大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青年的社会流动,使青年的横向社会流动和纵向社会流动呈加快之势。横向地域流动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纵向阶层流动则改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动同时也改变了代际流动的频率,子代阶层地位大多明显高于亲代。就其实质而论,垂直向上的社会流动既彰显着青年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又代表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公安民警外流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流动加剧、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大趋势是一致的。公务员群体所处阶层的层级变化,后致性规则在社会流动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必然导致公安民警外流增多。为此,要放宽人员外流、力阻警才流失、力招良才入警、力举警内贤能,主动将公安人才资源的开发配置融入整个社会人才的配置体系,尽早构建机制,统筹管理好警察队伍的内外良性流动,以在全社会的人才大战中赢得先机、占据高地,确保公安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职位纳新应秉承公平的竞争机制向所有社会适格人员开放,这是社会阶层之间正常流动、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存在的上代"公共职位"占据者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的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的行为和现象,却实实在在的埋下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凝固和"社会阶层分裂"的隐患。分析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实现路径,探索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当下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产阶级大多来自更低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资本的获益者,很重视自身的文化资本获得,在传承文化资本的时候也比其他阶层要更用心。可以说,当今中国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体现。但是社会阶层分化逐渐形成以后,文化资本具有再生产的取向。要让当今丧失发展先机的低下阶层的子女有机会沿着教育渠道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及阶层结构等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并创新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对于拓展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广泛最充分地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全面小康意义上的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伴随收入差距扩大和人群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现象,一方面是同代交流性减弱,另一方面则是代际遗传性加强。社会阶层固化关乎于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社会稳定和谐的平衡机制。通过对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既有利益分配规则的固化、"底层发展"权利的制度设计阈如、社会纵向流动的职业制度渠道欠缺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制度化解释,应从制度入手来增强社会阶层流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李春玲 《阵地与熔炉》2002,(3):56-58,68
1978年以来实施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体制转轨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  相似文献   

20.
"拼爹"、"官二代"、"富二代"等舆论焦点代表的是中间阶层的话语,缺少对流动机会问题的关注,反抗的是上层或其他中层的代际遗传性,追求的是那些缺少代际遗传优势的中层立场上的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而非站在低阶层人民立场上。将这些舆论焦点简单视为中国阶层流动代际遗传性加强的表象,是舆论焦点对阶层矛盾的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