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具理论意识和兴趣的诗话,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真正探讨诗的审美特质的著作,它的"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沧浪诗话》对深入认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进程,进行中西诗学的阐释比较,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妍卓 《前沿》2015,(3):146-149
严羽的《沧浪诗话》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别样的诗学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中的"以禅喻诗"之法和"诗法盛唐"的观点向来尤为学者关注,但也就此引发了诸多的阐释与误读,从而忽略了《沧浪诗话》本身的"体悟性"特点。本文拟就此出发,重新探讨《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及"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3.
严羽《沧浪诗话》中关于"悟"的浅深与关涉诗歌的等级之分历来是学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文章就版本的不同所引发出学者对"悟"的不同分层造成的分歧做一个比较,并以此探讨诗话中"分限之悟"的内涵;认为"分限"与作者天分或作者天分受限并无关系,而仅仅是与"浅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许印芳,清代云南著名学者。他不仅细致地研究了诗歌格律问题,还深入研究了《毛诗序》以来的许多重要诗歌理论著作。他的诗歌理论有以下特点:标举风雅正宗,但不是儒学诗论的教条主义,而是十分注意诗歌的艺术特质;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兴会真实;反对摹拟抄袭。主张变通独创;反对浅陋粗俗,主张含蓄有致。他吸取传统理论的精华,批判前人理论中的一些谬误,对一些重要诗歌理论问题,有不少精到的阐发和创见。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叶,经过一番休养生息,政治上出现鼎盛局面,诗坛也渐渐繁荣活跃起来。其时诗人、流派众多,诗学理论也各树门庭,各有见教。就诗话来说,最有影响的当数沈德潜的《说诗啐语》、袁枚的《随园诗话》、翁方纲的《石洲诗话》三家了。沈氏倡“格调”,要求诗歌“温柔敦厚”,能“厚人伦,匡政治”;翁氏重“肌理”,讲究义理、考汪、训诂,两家都把诗歌当成实用工具,未免有违诗歌艺术的本质。针对这些不良诗风,袁枚提出“性灵”理论,“以反拟古、重个性、求创新为旨归”(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第281页),主张“诗写性  相似文献   

6.
在戊戌变法前后和辛亥革命之间,不少诗人运用传统诗的形式,采用新名词,表达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促成了中国诗坛的变革运动。为了推动这一诗歌变革运动的发展,其倡导者梁启超在1899年写的《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在此书及稍后发表的《饮冰室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后来就称这次诗歌变革运动为“诗界革命”。本文拟着重讨论“诗界革命”理论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乡里 《求索》2012,(4):138-140
葛立方的《韵语阳秋》是宋代单本诗话中篇幅较大的一部,曾被《四库提要》誉为宋人诗话之善本。其创作不以诗歌为核心,而是以地理风俗、花鸟虫鱼、琴棋书画、医卜星象等为主旨,体现出博杂的特点。葛立方在创作时,关注的重心并不在诗歌本身,而是将诗歌作为解说某一事物的工具或自己观点的论据来使用的。诗歌的出现是为了说明其他领域的事件、风景或作者的某一观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宋代诗人和诗话作者学识的丰厚、兴趣的广泛;二是文人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齐、梁时代有关诗评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诗话的开山之作。《诗品序》扼要地论述了是书的主旨,“滋味”说就是在序中提出来的。首先,钟嵘以有味和无味作为评价五言诗优劣的准绳,这种评法抓住了诗歌的特证。他特别称赞“建安风力”,就因为建安诗歌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如异峰突起,对后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就内容上说,如曹操的  相似文献   

9.
司马周 《求索》2007,(2):176-178
李东阳一生创作丰富,《麓堂诗话》是他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一直以来被茶陵派成员奉为圭臬,作为茶陵派的诗论纲领指导流派成员的诗歌创作。对《麓堂诗话》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茶陵派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同时有助于研究李东阳在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概而言之,《麓堂诗话》主要从诗文各体论、格调说、创新论三个方面论述了茶陵派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鑫 《前沿》2014,(19):236-237
本文论及的"体制",是文论的体裁,作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是文体规范性、规律性的外在呈现。《随园诗话》与《谈艺录》同为诗话,因而它们在体制上既有"通",也有"别"。相对于其他批评文体,诗话有其特有的体制面貌。而《随园诗话》与《谈艺录》也各有特色,《谈艺录》更是古典诗话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于展东 《求索》2011,(4):176-178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中特别拈出"张籍王建体",把其和许多一流诗人、名家并列而相提并论,其必有高出其它众多诗人的卓异之处。本文重在对"张籍王建体"的涵义及特点进行考察,并对"张籍王建体"在中唐文学思潮由理想到写实转向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沧浪水之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古时的田园诗话式的水之梦已很难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去找寻了。水的污染和清洁水的稀缺,已经成为世界话题,或者说是基本的文化和环境难题。这不是在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空临而感叹。“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治...  相似文献   

13.
黄忠富 《世纪行》2012,(4):12-14
沧浪听歌的故事 孔子沧浪听歌是一个流传很久远,传播很广的故事。最早记载孔子沧浪听歌的是孟子,《孟子·离娄》中记载:“有孺子歌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这说明沧浪之歌早已有之,孔子不会是第一个听到的人,只不过他是名人。所以他在沧浪听歌的故事就被人们记载了下来。  相似文献   

14.
"沧浪之水"有四种命名模式,即以水色命名、以地命名、以山命名和以文化命名。这四种文化模式是相互交织的,不可能有先后之分;而且,它所指称的东西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无论是以何种模式命名,也不论是以孔子、屈原听《沧浪歌》为据,来说明"沧浪之水"到底在何处,在逻辑上都不是充足的理由。与其争"沧浪之水"在何地和"沧浪文化"以何地为正宗,不若联合起来,共同构造和建设真正的"沧浪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辉 《求索》2013,(2):139-141
虎关师炼是日本五山文学从草创走向隆盛的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其诗学思想深受宋代诗话的影响。他的《诗话》是日本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学著作,在日本汉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尝试以《诗话》为主要对象,并结合虎关师炼的其他著述,揭示其创作条件、批评特色、主要诗学思想、以及在五山文学发展史上之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兆麒与《梅崖诗话》曾庆雨郭兆麒,字麟伍。山西省怀古里(今山西阳城)人。人称他为“梅崖先生”。近期出版的《中国诗话鉴赏辞典》①在“郭兆麒条”中写为“生卒年不详”。可是,只要比较认真地阅读一下他的《梅崖诗话》(附于《梅崖文钞》后),要考订其出生年代并不...  相似文献   

17.
张靖  石兰思 《传承》2008,(22):62-6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连市委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文化沙龙、拓展培训、餐饮竞技,各种协会活动频频。不久前,又为校园命名,南园称之“南园·沧浪园”,意出《孟子·离娄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取濯缨洗足、净化心灵之意。北园冠名“北园·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许多令人思索再三的深刻美学思想,而这些美学思想寓于“水月镜花”、“羚羊挂角”等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以禅喻诗”,“附物显理”,其思维方式是以彼推此,据此推彼,具有类比的特性。一禅宗是关于心的宗教,其思维是内向性的。认为只要返观自心,绝念内省,就能把握真如佛性,因为佛性与人性相通,它就存在于非实体的人之心灵之中,体悟到本心,自然就体悟了真如佛性。于是,禅宗的大量公案都是在描述、阐释内观本心、体悟佛性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这种宗教心理事实  相似文献   

20.
2013年6月适逢《同舟共进》第300期。在汉语世界中,"三百"是很有文化意蕴的数字。相传孔子整理上古诗歌,删定"三百五篇",后世遂以"诗三百"或"三百篇"指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即汉儒奉为经典的《诗经》。后世编辑某一朝代诗歌选集,亦往往以"三百"命名,譬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自1988年创刊以来,《同舟共进》已出版300期,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