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此潇洒     
时下,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些,别太和自己过不去”。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泛而丰富了。它主要被用来形容人们的神情举止、生活状态等等,进而主要是被用来表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点向反义方面发展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据《辞海》说,潇洒就是“洒脱,毫无拘束”。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潇洒的理解要比《辞海》的理解宽泛得多。台湾电视连续剧《京城四少》的主题歌《何不潇洒走一回》唱遍了大江南北以后,潇洒更成为人们嘴边上挂着的话。尤其是那些发了一点小财的,当上了一个小官的,泡上了一个小妞的,更是说也潇洒,唱也潇洒,醒也潇洒,醉也潇洒。一时间大家都潇洒得很严重,好像感冒流行一样。但流行的东西总是来去匆匆,这几年人们就把潇洒渐渐忘却,沉重的表情笼罩着更多的脸,可见原先的潇洒并不是真潇洒。我想潇洒其实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减轻压…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学生中滋长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现象、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呢?我认为,教师除平时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外,在读报课上用好党报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党报时代感强,思想性高,其中许多文章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民日报》登载的一篇题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文章,使学生懂得了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是一种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的崇高美德;《湖南日报》连续发表的“真正的潇洒”、“追求真正的潇洒”、“变味的潇洒不足取”系列文章,多侧面、多…  相似文献   

4.
从“一诺千金”想到的付江南《史记.季布来布列传》载:季布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即季布的一个诺言,重于黄金百斤。后遂用“一诺千金”表示诺言信实可靠,说话极有信誉。笔者曾亲历过这样一些事情。换届之际,其述职报告,潇洒流畅,令人振奋。可...  相似文献   

5.
笑不笑由你     
方便 一位妙龄女郎与一潇洒小生约会 于公园。忽然,小生有些局促不安。 女郎问:“你怎么了?” 小生不好意思地说:“我要方便方便。” 女郎不解,见小生向公共厕所走去,方知“方便”就是上厕所。 过了一会儿,女郎问小生:“你什么时候到我那里去玩?” 小生答道:“我想在  相似文献   

6.
据毛志成先生讲,庄子一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有三个,即“无”、“忘”、“化”。毛先生说:“懂一点庄子,将使我们活出个真潇洒来。”相信您读过《现代人应懂一点庄子》后,会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华文化概要》的特色徐建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研究所编写的《中华文化概要》,是一本有特色的书。其中显著的特色有以下几点:首先,这本专著明确标出它的编写目的是要使传统文化发挥现实作用,具体说就是在海外统战工作中发挥作用。该书在“前言”中说:“邓小...  相似文献   

8.
美国中央情报局强使美国学者对中国说“不”马鸣1998年出版的那本名叫《交锋》的书,对1996年出宋强等五位青年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作了无情的批判、征讨和贬损。《交锋》的作者断言,《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规定:“只要是爱国者,就一定要向以美...  相似文献   

9.
执著、坚韧,书卷气中隐藏着一脉潇洒气韵的李崎.骨子里也冥冥地潜伏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劲。《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怀着一颗崇敬之心,走进这位酿酒女博士,我越来越感受到,她在为我们诠释着对人生孜孜追求的“止于至善”的“大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江荣海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  相似文献   

11.
方坚伟 《前沿》2014,(9):221-222
《目录学发微》于卷四“论汉魏时之四部”推论:“四部者,即指六艺略中之乐、《论语》《孝经》、小学也。”此论可待商榷。依据《初学记》和《北堂书钞》的两条材料为基础进行辨析,汉魏之际的“四部”之名应当是有两种内涵:一种是余嘉锡之论可备一说;另一种是汉魏之际“四部”之名与荀勖《中经新簿》的四部分类法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说,关学曾为我的《有话好好说》增色不少; 关老爷子在央视的“综艺大观”、“曲艺杂坛” 常露脸; 一次,在王刚主持的“朋友”栏目中,演员傅彪怯生生地问:关老爷子。我也想学北京琴书,当您的徒弟成吗? 关老爷子说:北京琴书是我的“心头肉”……  相似文献   

13.
栗史 《政协天地》2011,(7):11-12
粉碎“四人帮”不久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北京西颐宾馆参加新闻采访活动。忽然,《人民日报》一位编辑来找我说:“我们副总编要找你。”那时,我既是新华社记者,也是《人民日报》记者。于是,我马上答应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  相似文献   

14.
《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说杜康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说文解字》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 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无论按照哪一种说法,杜康都是中国第一个杜姓人物,出自如今的河南。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新唐书·宰相世系》云:“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现象,其本原是什么?在我国古代文学论著中最具权威性的论断是《乐记·乐本》篇所说:“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精书·音乐志》载沈约就梁武帝萧衍《思弘古乐诏》所作《赛答》称:“《乐记》取公孙尼子。”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又《隋书·经籍志》有“《公孙尼子》一卷”,注云:“尼似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当是今存《乐记)}最早的作者。虽然该书后来经历苟况、刘德及其手下儒生、司马迁、戴圣、诸少孙、王禹、刘向乃至马融等人的整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6.
汪金友 《公民导刊》2007,(10):55-55
《刘墉传》中有个故事,有一天,乾隆皇帝跟刘墉说:“朕今年45岁,属马的。你呢?”刘墉垂手说:“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感到惊奇,又问:“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  相似文献   

17.
[事件】《新快报》报道的一场“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的对话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该文末尾一段说:2003年,长沙修路,公共设施遭到市民的破坏,市长给《长沙晚报》编辑部写了封信,说要“提高市民素质”。那个“摩的”司机便以“长沙刁民陈洪”为名,在网上写了篇给市长的信,说“要提高官员素质”,跟帖有几千封,点击率有30多万。不久,市长在一个会上说他第二天就看到这封信了,市长的评价是,“有点偏激,我看得很重,我会把它当作我执政路上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灶,家家户户都有,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设备。《新华字典》中说:“灶,用砖土等垒成的生火做饭的设备。”这种简单的家庭生活设备,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它,所以,人们尊敬它、敬畏它。随着图腾崇拜的不断发展,久而久之,民间便把它神化了,给了它“灶君”、“灶神”、“灶千爷”之类的称呼。《辞海》中说:“中国旧时供奉……于灶头,认为灶君掌管一家祸福。”  相似文献   

19.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20.
佐人 《现代领导》2009,(6):35-35
“学必得之” 《三国志·吕蒙传》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接着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意思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收获,就会见效。从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