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余玮 《党史纵览》2013,(5):4-10
从参加红军时给毛泽东站第一班岗,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光都是在毛泽东身边度过的。他曾长时间负责安排毛泽东的安全保卫,并有机会近距离见证一代伟人的喜怒哀乐。在他眼里,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常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个情感丰富、可亲可敬的长者。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尽管不是一位职业教师,但他青年时期曾想当一名教师。他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过,后来由于革命需要又多次走上讲台上政治课,或作形势报告,可以说具备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从毛泽东的革命阅历,以及他的政治视野,充分地认识到了政治课的重要地位,意识到了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因此,毛泽东不仅十分关注和重视政治课,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也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对政治课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路经张家坊被敌人抓获。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被捕,也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在被押解的途中,毛泽东急中生智,终于逃出虎口。  相似文献   

4.
伟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的一生要历经少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其世界观也有个发展演变过程。伟人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为救国救民而勤奋学习,为追求真理而不断奋进,从而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间长达五年半。他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与一般学生不同。归纳一下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科学态度,反对迷信 一师求学之初,在老师影响和帮助下,他认真阅读了谭嗣同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3,(32):64-64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一方面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7.
符定一是毛泽东的老师,年长他16岁,两人同是湖南湘潭人。符定一精通中国文字学,为新中国的文教事业也作出了贡献。他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 一、不要抓他,他将来的成就会在你我之上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符定一当时任该校校长。在这里,毛泽东直接受到了符定一关于古汉语、历史、写  相似文献   

8.
《先锋队》2007,(5)
薄一波与毛泽东在薄一波的革命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初,薄一波从太岳根据地来到延安,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央。第二天,毛泽东便找他谈话,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薄一波向毛泽东汇报了在  相似文献   

9.
正书荐作者:任志刚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为什么是毛泽东》摘录:毛泽东是神吗?有人说不是,有人说是。说他不是神的人,应当问自己该如何表述和理解那不可思议和空前绝后的成功呢?说他是神的人,也该问自己这样的表述是否包含着他不可学习的意味呢?毛泽东是  相似文献   

10.
正1949年12月,毛泽东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苏联之行,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国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毛泽东一直没有到过苏联。本文结合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披露毛泽东首次访苏为何姗姗来迟。赴俄留学计划没能实现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一度掀起出  相似文献   

11.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予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55年,在毛泽东亲自授衔授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只有徐向前是唯一的北方人,也是与毛泽东相识最晚的一位。其实,早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他就奉党组织之命,四处寻找过毛泽东,只是没有找到而已。  相似文献   

12.
吴正裕 《党的文献》2014,(2):113-117
美国斯图尔特·施拉姆教授和日本学者武田泰淳、竹内实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1946年,诗人佩恩在延安访问期间曾听说编印过一本收录有70首毛泽东诗词的诗词集。这一信息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追根求源之后,终于在《林伯渠同志诗选》中发现了《读〈风尘集〉有赠》诗二首,经过研读与分析,可以推断出诗中提到的《风尘集》就是毛泽东编印的第一本个人诗词集。据考证,佩恩关于这一诗词集的说法,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存在讹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诗词集的名称应为《风尘集》,而不是《风沙诗词》或《风沙集》;第二,诗词集应是毛泽东1935年12月至1936年1月之间在瓦窑堡编印的,而不是在延安;第三,收录的诗词篇数应为7首或17首,而不是70首;第四,印数极少这一说法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毛泽东主席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的交往充满了特殊的传奇色彩。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 许世友,就给他改了名 许世友同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是在l935年8月。那时他是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长、正率领部队踏上纵横数百里的茫茫草地,开始了红四方面军长征路上最艰苦的历程。一天,毛主席来到了第四军军部,所谓军部也就是正在行进中的草地上。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众多的挚友中,有一位非常普通却又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毛泽东的姨表哥,也曾是毛泽东的老师。建国前,他清苦地耕耘在教育园地上,芬芳桃李,遍布中华;建国后,他以年逾花甲的高龄荣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就是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九哥”的王季范先生。(一)“这批学子志向高远,抱负不凡,我得替他们说说话,撑撑腰”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生前在其著作、讲话、谈话或诗作中曾评点过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包括他的部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能够进入他的视野,获得他的直接评价并非易事。而一个人能得到他多次评价,并且主要是肯定性的评价,则更是难上加难。邓小平恰恰就是一位多次被毛泽东论及并给与高度评价的人。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至少七次直接评价邓小平。这些评价,比较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心目中邓小平的品格、才干。毛泽东第一次评价邓小平是在“八大”召开前夕。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先是主政西南,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奉调进…  相似文献   

16.
博览之窗     
毛泽东四次 点将要陈龙 第一次是1945年8月,蒋介石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确保毛泽东赴渝谈判的人身安全,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和副部长李克农提出几个人请毛泽东选择,毛泽东问:“你们那里不是有个陈龙吗?”“有,就是这个同志的脾气不好。” 康生答。“听说他带兵打过仗?” 毛泽东又问。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也是毛泽东从教100周年。毛泽东一生的波澜壮阔,始自他的读书时光和教书岁月。虽然湖南一师毕业后他曾在北京大学担任过几个月的图书馆助理员,但毛泽东一直把他在长沙修业学校一年半的小学教师经历作为他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职业,之后又被聘为一师附小校长、历史教员和一师师范部国文教员,直到1922年夏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接人待物都有他的原则与分寸,而这原则和分寸,是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等角度来着眼的,并非从他个人的好恶或一时心血来潮而对待和处理的像对待党内外人士、对待国际问题等等都有他坚持原则的典型做事方法一样,毛泽东对待请求他题词的事情亦不例外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政治家,毛泽东有自己的高度原则和理智他的题词虽然非常丰富,但绝不是随意之作,也不是有求必应,他有自己的规矩,有自己的原则,坚持了原则性与指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陈晋 《党史文汇》2009,(8):21-27
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 提出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历史定位,而是说,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确实非常罕见.对毛泽东来说,读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简单靠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送郎上前线”1937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派警卫员来到罗荣桓家,通知林月琴,到他的住处去一下。毛泽东让林月琴去他那儿,林月琴感觉很突然,也很紧张。她来延安已有些日子了,也曾多次见到过毛泽东,听他做过报告,但毛泽东单独找她谈话,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