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爱国 《湖湘论坛》2010,23(4):98-103
农民流动,是中国现代化之必然与必需。农民的流动化、非农化与市民化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乡镇企业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持续非农化流动,进而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农民的市民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乡镇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历经以下五个阶段:流动高潮(1984-1988)、流动趋缓(1989-1992)、流动异地化与饱和化(1993-1996)、流动减速(1997-2003)、流动多元化(2004-2008)。从流动态势与特点看,经历从大规模流动到稳定流动,从就地流动到异地流动,从农村流动到城镇流动,大体上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鲍曼停用了"后现代性"而代之"流动的现代性"。对鲍曼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术语的置换",更是一次"思想的转向",即由"后现代性"思想跃升到"流动的现代性"思想。"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提出,既是鲍曼对当代西方发达社会结构性转型深入反思的结果,也有后现代性概念局限性的原因,同时也是鲍曼思想发展的内在出路。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 放的进程,大量的农民在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后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劳动者。他们中的一部分进人乡镇企业,一部分进入附近的小城镇;还有一部分涌向大中城市务工经商,成为既不是务农人口,又不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农民”。生活的边缘 在城市中,虽然流动农民已经居住下来,但是由于传统的户籍制度、传统的城乡二元化格局以及历史悠久的城乡壁垒,与当地的社会生活仍是隔绝的;另外,由于流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所从事的活动带有拾遗补缺的特点,对当地社区的管理和社会生活影响并不突出。因…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中国农民流动的主要特征卢福营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现代化过程总是伴随着农民流动,而国情的差异又决定了农民流动在各个国家及其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45年来,农民流动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30...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农民的社会流动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应通过对农民社会流动过程中利弊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探求一条适合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美国从事农林渔业生产的家庭的流动性,伴生了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着手实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项目,在解决美国流动中小学生就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当前我国解决农村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努力促进其现代性的成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农民现代性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农民现代性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促进农民现代性的成长去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流动不等于异地转移,本地转化也是农民流动的重要途径。与农民流动的异地转移方式相比,本地转化有着几个方面的优势。在本地转化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模式,即整体转化模式和部分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民社会流动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续的不间断的农民社会流动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 ,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但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流动的农民在户籍制度改革面前驻足不前 ,这既反映了农民自身素质的缺陷 ,也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民进城吸纳能力的不足。我们认为 ,必须采取措施 ,引导农民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 ,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多元问题是现代性研究的难点.现代性自身的多元性,即现代性因流动性的特质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世俗现代性的分化等,因其囿于西方现代性,只能是多重的而非多元的.多元文化题旨下的多元现代性,其因西方文化特殊性而不具普遍意义,此论割裂现代性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本身就存在矛盾.多元现代性方案,建立在现代性之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基础上.它有别于"文明的冲突"抑或"承认的政治"的说法,以"和而不同"为典律.理应获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