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萦百草园     
一川 《天津人大》2006,(10):45-45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一课文,我能背得烂熟。从那时,就清楚地知道绍兴周家新台门后有一个百草园。作为鲁迅先生童年“乐园”的百草园,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块非常神圣的地方。百草园记载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甜美的回忆,衬托出先生一颗天真的童心;百草园也承载着先生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新知识的追求的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我从十几岁就想:能亲自到百草园看一看,玩一玩是莫大的幸福、自豪。  相似文献   

2.
风味儿绍兴     
鲁迅先生在书中描写过的很多人很多事,都仿佛活在我们的心里梦里……童年鲁迅游戏的乐园——百草园,少年鲁迅就读的学堂——三味书屋,还有鲁迅小说中的咸亨酒店、孔乙己、好吃的“茴香豆”,以及绍兴的社戏和乌篷船……  相似文献   

3.
从“三味书屋”走出来,便看见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游人可以从这里乘乌篷船到沈园。  相似文献   

4.
感知美好     
前些天偶尔读到一篇文章,说作者兴冲冲赶到绍兴鲁迅故居,却惊于“三味书屋”是如此的不堪,为了不泯灭对于“百草园”的种种美好遐想,于是过其门而不入。看了此文我无意于追究作者到底是对鲁迅文章存异还是对后人保护不利指责。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身边的人说某地不过如此,有负盛名云云。我倒是想,你也会说童年的一支棒冰或一块糕饼是如何香甜美味,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食  相似文献   

5.
绍兴老酒醇又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时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因为是名篇,老师要求人人熟读成诵,所以印象极深,只是对其中的“三味”一直未能领会得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教课书中是这样解释“书中三味”的,但我一直不以为然。后来有人将此“三味”解释为“酒中三味”,即黄酒味、书卷味、江南味,我倒觉得颇有道理。因为古越文明传承千年,绍兴人人崇尚老酒。酒就像一把打开绍兴古越堡的金钥匙,有了它,你就能踏着石板路,登上乌篷船,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就能领略到浓浓的江南水乡风情。"酒是一部千年史书"绍…  相似文献   

6.
在一股现代艺术潮流的冲击下,台湾当代散文的审美意趣发生了悄悄的变异。在反对滥情提倡知性的理论骚动中,昔日散文创作里常见的那种充满感情汁液的声音渐渐消失,从一泻无遗到有节制的抒写,从直接说明到注重间接效果,从意境到意象,从模拟现实到超现实——不回避从心里感受的真实出发,对现实予以变形……在这种种突进中,我们看到了象征艺术在散文创作中日渐成熟。本文着重探析的是,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艺术之光,象征在当代台湾散文中焕发出了怎  相似文献   

7.
寻访鲁迅     
在绍兴众多的胜迹中,鲁迅纪念地是我最向往的一处。那天我与市政协文史委视察组的同志来到这里,寻访鲁迅——中国文化巨人的足迹。鲁迅纪念地对外开放场所有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鲁迅光辉的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我踏进鲁迅纪念地,逐处观瞻,感受良多。鲁迅故居位于绍兴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现为都昌坊口19号,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是当年其家人出入的地方。我从此穿过长廊,走进一扇小门,即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得名。鲁迅曾在《狗·猫·鼠》一文中回忆道:"那  相似文献   

8.
访鲁迅故里     
终于有机会造访我向往了二十多年的绍兴了。对于造访绍兴,那份期待,那份虔诚,那份好奇,一切皆源于鲁迅。在鲁迅笔下,绍兴一次次呈现出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挥之不去的人文气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乌毡帽和乌篷船、故乡的社戏、咸丰酒店的茴香豆……这些事物,通过鲁迅的笔触,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人们走进绍兴,走进鲁迅当年生活过的土地,感受她特有的风情,解读她特有的文化。去的那天,天公并不作美,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隔着车窗玻璃和雨帘,街上的景色似真似幻。导游像背书似的,一会儿叫我们向左看,说这是鉴湖女侠的倩影,为…  相似文献   

9.
<正>3月26日,由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漓江出版社、广西散文学会联合主办的“严风华散文创作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与会的40多位领导和驻邕评论家、作家对严风华及其散文创作给予了一致好评。大家表示,20余年来,文学桂军异军突起,其中小说风生水起,诗歌热闹喧哗,散文静水深流。而本次研讨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广西散文达到了新高度。严风华现任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西散文学会会长,从大学期间就开始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三味     
以"三味"命名的书屋,全国各地恐怕要以千计。这似应归咎于鲁迅,一篇描写童年生活选入中学课本的《从百草院到三味书屋》,培养了几代人的读书梦。那个爱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和在梅花画下端坐着的先生,几乎家喻户晓。于是,开书店的书商老板,纷纷"拿来",一是因其知名度高而具有的广告价值,一是追  相似文献   

11.
毕淑敏非常崇敬鲁迅,她的创作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弃医从文,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以"生命"和"死亡"、"人性"与"心灵"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但毕淑敏的散文和鲁迅的散文风格明显不同:鲁迅的散文冷峻、毕淑敏的散文温暖;鲁迅的散文刚毅、毕淑敏的散文柔和。  相似文献   

12.
对2 0世纪90年代初为开端延续至今的学者散文写作热潮,批评界总的来看是一片叫好声,如有评论家认为:“学者随笔是90年代散文地平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促进了散文的本体回归,使五四一代文化巨人开创的散文传统得以薪火相传,引领中国散文创作从马鞍形凹槽中走了出来,90年代散文创作的繁荣,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是包括中青年学者为其主力军的学者散文随笔的繁荣。”①著名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先生甚至把学者散文视为“世纪末中国散文成就的代表”。②的确,世纪之交的学者散文创作队伍拥有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老生代”名宿,出现了余秋雨、…  相似文献   

13.
汪苏 《湖北社会科学》2007,(12):141-142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突现出三种主要情感取向,即从少年情怀到生态意识,从母性眷恋到乡土寻根,从远离污浊到禅思意向。一方面由诗意的情感创造进向深切的文化沉思,一方面又由情感转向禅思而引起艺术审美的淡化,有得也有失。林清玄的创作面临一个如何突破创作思维定势而寻求自我超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少芳 《青年论坛》2006,(3):138-14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散文风行一时。文章从历史的反思、现实的感悟、未来的忧思与追寻等方面,对余氏散文进行文化解读,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散文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古英语诗歌与散文研究、古英语文学译介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国际同行对国内学者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国内最早的古英语文学评介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著作,这种评介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针对具体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及关注较少;相比于前两个方面,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介是最活跃的,几乎所有的古英语诗歌和主要的古英语散文都有中译本。  相似文献   

16.
正我与党刊的不解之缘就从我的议政散文开始。自从识文断字以后,我就以舞文弄墨为乐事,写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学术论文等等,最喜欢的还是写散文。散文的疆域是最广阔的,既可以写记人、记事、记游的叙事散文,也可以写抒怀、遣性、发点牢骚的抒情散文,还可以写抨击时弊、笔锋犀利的杂文,如鲁迅先生刺向旧世界的匕首和投枪。还有一类是学者散文,如冯友兰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转型之一是它在散文创作上的突破与勃兴.余秋雨与山水风物历史精灵对话的"文化散文",凭借新的散文范式,展开对文化人格的探询,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汰选.不但填补了文化散文的空白,而且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产生了轰动效应.本文试图从文化散文形成的条件、艺术特质以及"余秋雨现象"等方面着手,作一个浅近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龙钢华 《求索》2005,(1):160-162
中国小说的含义大致经历了由琐屑之言到野史传说和“说话”艺术,再到虚构的有关人物故事的特殊文体这一演变过程;西方小说的含义则大致经历了由史诗到传奇故事,再到散文虚构故事的演变过程。中西方小说在其发展史上的地位都经历了从受歧视到重视,再到正视的曲折过程,只是时间和程度有点区别。  相似文献   

19.
尽管小说与散文都有各自的文体规定性,但在鲁迅小说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由小说文体向散文文体进行"越界"的现象,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散文精神。向散文越界于鲁迅来说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从西方小说那里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上深厚的中国古典散文积累。具体来说,鲁迅小说在"情真"、"意丰"、"言杂"三个方面表现出向散文回归与交融的趋势,它们带来了鲁迅小说突出的抒情性、复调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其结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新型短篇小说——散文化小说。  相似文献   

20.
引经据典是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新文化运动伊始,引经据典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被提出,成为当时散文写作者极力规避的修辞;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写作者以及读者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散文中的一些传统写作因素零星被写作者采用,引经据典在这种情形下被吸纳到现代散文中.新的历史时期的白话散文写作,势必使得引经据典在白话散文中的应用相应地作出一定的调整.随着白话教育的普及以及传统文学教育的退居幕后,接受白话教育的一代人对于引经据典更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不但体现在引经据典语言与形式的改变,同样也体现了写作者面对不同的读者而采取的不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