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影响马来西亚华人资本未来的因素很多,但关键的应是当地经济状况及政府对华人经济的政策。本文打算以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资本发展线索为依据,结合马来西亚近期的经济发展,及当局的华人经济政策动向,对9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资本的发展趋向,作初步探讨。一、马华资本将继续发展扩大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资本增幅很大,从战前的2亿美元上升到80  相似文献   

2.
一、马来西亚文官制度的历史背景 马来西亚的文官制度带有许多英国文官制度的烙印。当代马来西亚的文官制度是在殖民地时代英国人实行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了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以便有效地进行殖民统治,1910年,英国殖民当局在马来亚实行“任用马来官员方案”(the Scheme of Malay Officers),开始招收马来人中的  相似文献   

3.
战后英国对缅、马殖民政策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缅甸和马来西亚也于1948和1957年先后独立。其间,英国在这两国实行的各种殖民政策,经历了从出笼到彻底失败的全过程。 英国战前的殖民统治,由于二战期间日本对两国的入侵而中断。1945年随盟军反攻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确立的历程。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由英国殖民统治者引入 ,在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 ,由于殖民统治者与殖民地人民的互动关系而不断作出修正与调适 ,使之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维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马来亚独立前夕 ,双方斗争非常激烈 ,英国殖民者力图在撤退前尽可能保全英国利益 ,而马来亚人民则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进行坚决的斗争。经过多番协调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 ,但马来西亚人民并非被动地接受它 ,而是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修改 ,使之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一 华文教育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也传进了中国的文化,较早在居留地建立了用方言讲授的华校,这就是今仍存在的私塾,只是形式有所改变罢了。远在一八五四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就鼓励私人办学校。可是,马来亚从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到独立和马来西亚成立一直到今日,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6.
一、三国民商法轮廓描述 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尽管都属于东南亚国家,但民商法制度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各自的历史、传统、文化、经济、民族、宗教等。 19世纪20年代起,马来西亚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马来西亚。日本投降后,英国又恢复了殖民统治。尽管马来西亚早已在1957年8月宣布独立,但它的宪政制度已经英国化,不仅如此,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也基本英化,形成了英国法(普通法和衡平法)、土著法、中国习惯法、伊斯兰法、印度法、马来习惯法并存  相似文献   

7.
一 经济结构马来西亚成立以来,经济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它是一个“为宗主国生产原料”的殖民地。这种情况在一九五七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后,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出口商品主要是橡胶和锡,一九六一年占马来亚联合邦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五,当时工业品出口几乎微不足道。甚至在一九六三年马来西亚成立后仍然如此,仅增加石油和木材而已。在进口方面,大部分是消费品,小部分是机械。马来西亚经济结构的改变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在七十年代的第一年制订了旨  相似文献   

8.
张祖兴 《东南亚研究》2004,(6):25-28,33
战前,英国一直执行亲马来人路线,而受到英国特殊照顾的马来人在英国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背叛"了英国人,这使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难堪,也给英国军事征服东南亚增加了不确定因素.虽然从政治和军事上讲,英国人不能允许反马来人情绪广泛流行,但英国必须慎重考虑重建马来亚殖民统治的政治基础,尤其是在英国用军事手段重新占领马来亚时能争取非马来族群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认为,公民权计划的制订与"第五纵队"问题的困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日本同马来亚的贸易关系是最令人满意的,因此,没有理由认为马来西亚成立之后,这样的关系不应继续存在下去。 自从马来亚和日本在1960年签订贸易协定之后,两国间的贸易便稳步的增长起来。 同时日本对与当地商行或商人合作,显示强烈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重要的橡胶生产国与出口国.二战后,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业及相关工业较为成功地由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模式转变为较为先进的现代经济模式.在这成功的转型中,马来西亚政府的橡胶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这个世界第四大橡胶生产国与最大橡胶消费国关注.  相似文献   

11.
和巫统一样,马华公会纯粹是为了代表华人的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从马来西亚的历史来看,马华公会至少起着四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占领时期,特别是日本投降和英当局重新统治马来亚之后的头几年,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令人忧虑。在马来人反对马来亚联邦的过程中,首先是来自海外的华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今后所处的地位和命运。接着,华人领袖特别是陈禎禄爵士不断全力地为争取华人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1969年5月13日事件发生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1969年迄今,马来西亚人民在一些被  相似文献   

12.
农业政策马来西亚的农业政策是从马来亚联合邦的农业政策演变而来,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有必要简明扼要地回顾一下战后以来农业政策变化的情况。一九四五年九月,英国重新统治马来亚后,其农业政策是:(1)提高小橡胶园的橡胶生产;(2)提高稻谷产量;(3)鼓励种植蔬菜及菠萝;(4)改良牲畜品种及增进粮产;(5)扩大农业教育;(6)鼓励种植可可和苎麻。从一九五二年以来,吉兰丹州推行一项“肥料补助金计划”,一九五五年的补助金为百  相似文献   

13.
华人企业集团在马来西亚经济中的地位龚维一、华人企业集团的崛起马来西亚的华人企业早在殖民的时期就己出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随着英国垄断资本的侵入,以华人资本为主体的马来西亚民族资本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到二战前夕,一些拥有较大规模的华人家族企业,如南...  相似文献   

14.
去年五月间,在英国的策划下,马来亚联合邦總理拉赫曼提出了一个所謂“马来西亚联邦”計划。这个計划企图把马来亚、新加坡、北婆罗洲、沙捞越和文莱这五个地区拼凑为一个總面积有33万平方公里,總人口約有1千余万的“马来西亚联邦”。其主要目的是企图建立反共基地,压制民族独立運动和加强殖民統治。但应当看到,英马双方亦各有打算,英国想通过这个计划,利用拉赫曼反动政权来鎮压新马和北婆罗洲、沙捞越、文莱三邦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運动,继續保持英国的殖民利益,并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剥削,抵抗美国势力的渗入;而馬來亚統治集团则想通过这个计划来达到其扩张领土的野心,提高其在东南亚的地位,加紧对这些地区人民的統治和掠夺,并有排挤华人經济文化的企图。 由于近年来美国势力在这些地区作别有用心的扩展,拉赫曼也不时有投靠美国的表現,这又不免引起了英国的团团疑虑。因此,英马双方目前在筹组“马来西亚联邦”的时间、步驟和方法上还有分歧。但应着重指出,“马来西亚联邦”計划是个反动阴謀,所以,现在正遭到新马和北婆三邦人民及华人的反对。 本期特将有关材料特别是把“马来西亚团结咨询委员会”所发表的备忘錄彙编成“马来西亚联邦”問題专輯,以供讀者参(?)。  相似文献   

15.
华人社会由流动转为稳定、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华人政治觉悟的提高、以及国际环境的剧变,等等,使马来亚华人政治由战前的外向封闭型转为战后的内向开放型,从关心母国,局限本族到联合各族参与当地政治。华人参政加速了马来亚的独立进程,也改善了本身的政治地位,为华人在马来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前提。从此,华人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活跃在马来亚政坛上。  相似文献   

16.
一 由统制到开放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马来亚经济仍然处于动荡状态中,受战争破坏以及被日本侵略者所摧残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的马来亚联邦政府对日货的进口采取了统制的措施,以限制或者禁止日本商品对马来亚市场的大量倾销。到了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这种统制的情况才开始改变。马来亚联邦改为马来亚联合邦后,政府宣布准许马来  相似文献   

17.
论国际马来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地处努山打拉和马来半岛 ,因受荷兰和英国殖民统治而分离 ,二战后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西亚语都源自马来语 ,曾经按照各自的规则孤立发展。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 ,以印尼和马来西亚为首的马来语使用国 ,逐步朝着统一语言的道路前进。他们提出马来语将成为 2 1世纪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国际马来语理事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当前国际范围内的马来语教学与研究正处在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随着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前身)于1957年宣布独立,该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政府颁布一系列扶植马来人的政策,特别是197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从乡村涌向城市,投身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以伊斯兰教为生活指引的马来家庭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巨大冲击,发生了诸多改变。本研究通过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47家低收入马来家庭的采访和调研,解析了马来家庭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制度在一般的分类标准上可以归为君主立宪制,但其最高元首作为特定族群特权守护者和宗教领袖的特殊身份、选举轮任的产生方式则是一般君主立宪制下的国家元首所没有的。这一独具特色的国家元首制度和马来西亚在族群关系、政教关系、立法—行政关系与中央—地方关系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之间具有相当的互补性,从而使其在变迁的环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大的适应性。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马来亚地区的王权。这种王权历经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的伊斯兰化、1874年《邦咯条约》后苏丹的虚君化和1946年马来亚联盟计划失败后马来人特权的宪法化这三个关键节点,才演化为今天的"选举轮任的马来伊斯兰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英国殖民政策的角度,分析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建立及解散的原因。重点探讨:太平洋战争前英国殖民政策与马共的活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抗的建立与解散;英军政策与马抗解散的关系。笔者认为,英国对日宣战,为马共获得合法地位和组建马抗提供了条件,英国战时的马来亚政策和马共的被动应对,是战后初期马抗听命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