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素质教育”概念的规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素质含有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文化的成分,并且是三者的“合金”,它具有内在性、概括性及相对稳定性的特征。现行的“素质教育”概念虽然在所指代的教育事实上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但在内涵规定上存在泛化的问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它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而是肤浅的、表面的教育,后者止于知识的灌输、记忆和复现,而未将之内化为素质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现象,教育的差异反映了社会文化内涵的差异。各个国家的教育基于其各自的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教育差异。本文对中美高校的素质教育进行对比研究,重点论述了中美素质教育的立足点、中美素质教学方法的异同和中美素质教育的效益性差异,对我国的高校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玉琳 《法制与社会》2010,(31):240-240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目前,教育界已经针对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高校为视角,试分析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探求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任禾一 《法制与社会》2010,(5):232-232,235
二十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引入了“素质教育”的观念,高等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应对考试进行改革,在考试目的上,要实现育人为本的转变,确立正确的考试目的;在考试的过程上,要确立能力立意为主的思路;在考试方法上,要实现从一元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做到灵活多样、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5.
“干警基本素质教育针对性”的提出,是基于差异、差别的客观存在,社会的多样性,人的素质结构及层次的生活空间的适应性和素质的发展变化。要针对干警的薄弱环节、不同岗位特点,总体倾向、形势变化、不同个体发展趋势等进行素质教育,坚持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6.
语文素质教育有五个特征:一、统合性,要在语言训练中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二、过程性,人的语言素质形成于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之中;三、开放性,语言素质教育需要开放式的教学;四、训练性,语文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五、审美性。这些特性是语文教学目标决定的,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罪犯的素质教育应当在总体上予以肯定,但不能因此否定传统的“三课”教育。要实现提高罪犯综合素质这个目标,还必须要以三课教育为载体,坚持“3+X”的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罪犯思想教育依然是核心,应贯穿和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些新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它提出于80年代初,90年代初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真正实施是在90年代末期,现在已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语文素质教育要切实有效地实施,仍需思考和探索,首先是其本身要素的思考。笔者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要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以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要素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9.
李爽 《法制与社会》2010,(5):224-225
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我国的研究生素质教育,尤其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要在充分认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开展普法教育、搞好依法治校是一项开拓性、探索性工作,是学校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的重要改革,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山东省广大中小学校在各级教委和普法办公室的领导和指导下,认真开展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不断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增强了教职工和广大中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了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一)领导重视。随着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突出问题,各地把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  相似文献   

11.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以美引善"、"以美求真"、"以美塑美"的特殊作用.美育和德育存有密切的融合关系.美育以其特有的形象化教育、情感性教育、愉悦性教育等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2.
鲁洁先生对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德育理论有着重大的、特殊的贡献。道德教育哲学是她治教育学的核心和灵魂,以道德之眼看教育、思教育是她教育学术思想的明显标识。她建构的是有人的和为人的德育,是以人的生活为坚实基础的德育。她一直在关注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她不迷信过度物质化、占有式的西方现代化,同时却高度重视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新发展,敏感于它们区别于近代人本主义的新特征。她完全不满足于传统的道德概念,她试图冲破规范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知识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工具论的道德解释论以及现存论的道德解释论。她已相当完整地构筑起道德教育哲学的理论大厦,也相当深刻地回应了中国社会转型中道德教育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祝贺她寿辰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激发人们重温她的作品,走进她的学术生活,更深入一些地研究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其目标建构有着哲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有着人类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具体地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建构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有关个人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个性教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二是现代教育,特别是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三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结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总体上看影响个体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遗传、成熟、环境、教育和主体性,这五个因素在个体不同成长阶段扮演不同角色.从五因素交互作用论看德育的作用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德育是将自然人变成有德性的社会人的重要途径与手段;(2)在个体稳定人格形成前妥善开展德育的效果最佳;(3)紧紧抓住主体性这个重要中介变量的德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各个层面的道德认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对跨世纪的这一代大学生急需加强人文主义教育,而尤以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更加重要;大学生中,女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普遍高于男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明显的正相关;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并存,其消极影响有扩大和蔓延倾向;父母的职业对大学认知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并存,其消极影响有扩大和蔓延倾向;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城乡差异不显著,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农村大学生适应城市化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力提倡法治建设的今天,法学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突显。然而,在我国这样一片法学教育基础薄弱的大地上,法学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唯有消除这些鸿沟,我们的法学教育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本文将从法学德育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基础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与法学教育本土化、法学教育的质量与法学教育的规模等范畴的对比中来揭示当前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德育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法学教育质量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法学教育的重点需求,法学教育必须向这几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高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和不安的也许就是道德教育,而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无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诸如社会环境、教育导向等外在的原因,又有道德教育观念陈旧、方法不当等内因,而后者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前瞻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创新体系,以人为本,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必须贯彻“知行并重”,重在践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当代人的遭遇,也是道德教育的遭遇.城市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陌生的都市人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自由与理性,一副是冷漠与孤独.在一个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教育不能没有城市精神,又不能迁就城市伦理.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超越陌生人伦理,是道德教育的当代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与身体"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在于,通过梳理现代科技-人文景观中身体进入道德教育的路径,再由"道德教育与身体"的现代关系中反思道德教育的"身体观"选择;确立"身在论"作为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从而,使得现代情境下道德教育对"人自身的关切"的主题技艺保持.而不致异化为现代性的规制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