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入日常生活成为新教育社会学鲜明的研究主题,构成了区别于实证主义研究策略的“另类”研究。现象学中“生活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知识社会学进行了思考尝试。本文指出新教育社会学在探询一种视界,一方面能连接宏观社会结构与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又能重视其中个人的生活史。社会结构形成于人的主体认识不断诠释与协商的开放的动态过程中,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强调形成(becoming)而非形态。人种志研究为我们指明了如何走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综观苏联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笔者将其划分为“60年代酝酿、70年代形成、80年代发展”这样三个阶段。尽管目前苏联法社会学的研究主要还是在苏联科学院系统的国家与法研究所的“法的理论与法社会学研究室”和高校的学者中进行,但是应当看到:发展较快、成绩显著,是苏联法社会学近年来的两个基本特点。本文据有限资料对苏联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略作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司法社会学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布莱克是现今世界法律社会学领域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法律的运作行为》一书为他赢得了卓著声誉。本文译自他的另一部著作《司法社会学》。文中从微观法律社会学的视角,着重探究“案件的社会结构”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影响,指出在每起案件中,法律深受当事人、律师、法官以及警察社会特征和证人的讲话方式的影响,从而证明这样一个命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4.
李玲 《北方法学》2013,(6):110-116
《法国民法典》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为形成和维系大革命以来的法兰西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宪法法院通过合宪性审查不断使民法典受到宪法规范的约束、辐射和渗透,实现了路易·法沃赫教授所说的“宪法化”。30余年的宪法化进程使民法与宪法的关系进入了一种规范语境,民法典在规范上已经受到宪法的切实约束,同时,民法典作为“真正宪典”的社会作用也逐渐被人权宣言所取代。在探讨民法与宪法的关系时,“民法典是真正宪典”这一社会学命题不应错误地扩大到规范领域,更不能不顾时代变迁,忽视宪法化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5.
袁沛 《中国公证》2011,(4):12-13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引述根据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人类社会的财富可以划分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五者可以相互保障、促进和转换。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形成合力.带来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具体到一个国家.其国力亦是上述五种资本的综合体现.同时也会受到五者中“短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建 《特区法坛》2004,(3):9-13
“理想类型”是韦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理想类型是指对某种特定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加以集中的理性构造。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就是通过事物的可能性来认识事物的现实性,是为了更好地透视事物实在的因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主观建构。韦伯这种类型学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学术界。我国研究法制现代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公丕祥教授在北大的一次学术演讲  相似文献   

7.
<正> 法律社会学(又称法社会学)是一种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和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从方法论上说,它可以归属于社会学,但从它研究的对象来说,则属于法学,基于此,人们又说它是一门边缘科学。 在我国,长期以来,一提起法律社会学,就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货色,是为“垄断资  相似文献   

8.
《判例与研究》2004,(2):F002-F002
庞德的法学思想主要包括:1.提出社会学法理学的纲领,认为法学研究应该着重:(1)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的实际社会效果,而不是封闭的规范体系和概念;(2)结合社会学和法学研究,为立法作准备,立法研究不仅要考察相关  相似文献   

9.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4):116-116
王浩斌、王飞南在《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上撰文《市民社会:现代社会学的逻辑起点》提出,从哲学上来审视,作为一个逻辑起点,应该满足这样三个条件:(1)它必须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的东西,是“最简单的抽象”;(2)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以后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或者说,在这个最抽象的概念中,潜在着尚未展开的全部丰富性;(3)逻辑起点也应该是历史的起点。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包含着符合上述条件的逻辑起点。众所周知,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是一门学科形成的标志。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社会公共安全领域项目针对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的形势和特点,围绕“平安城市”建设。“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试点工程”建设,从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及应急处置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为我国社会治安动态防范体系的建设提供从基础理论、系统架构到关键应用技术与产品的全方位技术支撑。 年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技术组组长陈朝武同志代表一所技术组重点介绍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的相关情况。陈朝武同志的演讲引起与会者很大的兴趣。会后纷纷要求详细了解该项目的具体内容。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本刊与一所技术组取得联系,请他们就该项目的研究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以下是本刊记者根据专访整理的文章,敬请垂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犯罪是一种法律社会现象,因此,对之既可以进行规范分析即刑法学研究,也可以进行社会学分析即刑法社会学研究。立于既有的规范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刑法社会学的视角,具体论析了社会发展进步与犯罪构成要件的敛缩问题。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law and society movement in the 1960s, the sociology of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dominated by a power/inequality approach. Based on a sociolog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orms and substances of law,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powerless” approach to the sociology of law as a theoretical alternative to the mainstream power/inequality approach. Following Simmel and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this new approach analyzes the legal system not by its power relations and patterns of inequality, but by its social forms, or the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that constitute the legal system's spatial outlook and temporality. Taking a radical stance on power, this article is not only a retrospective call for social theory in law and society research, but also a progressive effort to move beyond US‐centric sociolegal scholarship and to develop new social science tools that explain a larger variety of legal phenomena across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
法社会学视角下,社会角色应是法律的定位。因为社会角色有着法的核心构造,是人的社会化的责任承担,是角色主体的法律人格,是构成法治社会有机运转的法治细胞;社会角色是法治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无限发展空间,角色主体的自我认知是法治社会有机运转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王锐 《行政与法》2014,(1):109-114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刑事犯罪呈动态化和复杂化态势,其中新生代农民犯罪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被列为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如何促使其市民化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点.本文拟就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新生代农民”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归因研究,结合犯罪心理学、社会学、治安管理学等理论,就防控青少年犯罪以及如何促使其顺利完成城市社会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中技术规制基础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铁光 《现代法学》2011,33(4):68-78
风险社会与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表明,当代社会技术规制显得异常紧迫。当下以技术工具理论为基础范式的技术规制,与风险社会所提供的理论指引相悖,导致民族国家的立法与政策对技术规制不力,社会实践要求技术规制必须进行范式转换。安德鲁·芬伯格所提出的技术批判理论与风险社会理论在理念上的契合,应成为风险社会中技术规制的基础范式,在技术规制的体制构建上,应坚持"技术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规制、清晰责任制度、技术民主以及技术规制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等原则。中国处于压缩现代性的风险社会,而且现实中技术问题要求中国必须以技术批判理论为基础范式,构建技术规制体制。  相似文献   

16.
肖世杰 《法学研究》2011,(4):136-147
刑法修正案(八)不但针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情势和国情民意予以了很大程度的回应,而且也体现了官方和主流民意对刑法的功能期待,承载了当下社会基本的集体道德情感,但被一些刑法改革者认为立法理性不够或过多地迁就了庸俗的民粹主义,以致没有较好地摆脱传统工具主义和重刑主义的思维与窠臼。诚然,转型时期高度复杂的社会情势和大众心理基质难免使得实定刑法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互有差别、充满悖反乃至相互抵牾。欲对这种吊诡的多重面向予以同情之理解与有效的解读,除了法学与逻辑的思维论证,更重要的可能还必须导入法律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法律经济学等多维度的复眼化视角。  相似文献   

17.
法律社会理论是在法律社会学所提供的经验素材的基础上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法律机理和法制系统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批判,对现代法律关系下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总体关系进行一种前瞻式的研究。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深入到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内部,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刻解析,是一种关于法律的社会批判理论,并从批判中得出了法律之抽象性、矛盾性和世俗性等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late Philip Selznick's final book, A Humanist Science, examines the role of values and idea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cluding the study of law and society. Throughout his academic career, Selznick was committed to what he called “legal naturalism,” a sociological version of the natural-law perspective, while his critics continue to adhere to various forms of positivism. But the age-old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al law and legal positivism today may be giving way to the quest for public sociology—a sociology that promotes public reflection on significant social issues and thus functions as a moral and political force. A Humanist Science ends with a strong plea for public philosophy. Public philosophy overlaps with public sociology but is a much stronger concept. Selznick's message of public philosophy may be another of his endu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law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法律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卫 《法律科学》2010,28(3):10-20
法律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可以从知识生产的视角予以考察,该文通过检索和评介过去三十年间相关著述的出版情况,初步探讨了法律社会学发展的契机与动因,并进一步分析了法律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体系中可能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彭宇案被演绎为转型社会的热点案件,客观诠释着其关涉司法法治生成结构要素的样本意义。彭宇案在事实真相认定的司法场域中具象化表征出参与主体的类型差异,一审和二审法院的场域资本在原被告之间呈现前后完全相反的态势变化。运用法社会学分析工具考量社会、职业和学术多维识别向度中热点案件的差异化区分特质,探寻关涉案件事实真相认定的司法法治生成社会动力学依赖发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