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伴随着20世纪历史的变动,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摄取侧重和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五四时代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吸纳,1930至50年代前期对苏联革命文学、日丹诺夫主义的移植,50年代中期对"解冻"文学的译介及其后对"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自80年代中期起对"回归文学"的引进,9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文学的补充接受,以及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当代文学的接纳.这一漫长的接受史程,既不断刷新着国人心目中俄罗斯文学的原有图像,也折射出接受者民族的历史传统、时代氛围、文化心理和现实需求,还透露出中外文学关系史的某些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2.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学论争,学讨论乃至学批评中,都能发现30年代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因此,本的探讨对加深理解30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学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章分别从学论争的起因,论争中各方所关注的重心、论争各方的心态,对话的基本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等方面,论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重要学论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显的特征,并进而分析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30年代特殊的政治化语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运动盛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实主义法学家普遍具有怀疑论色彩,他们倾向于把法律的规范性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并强调非逻辑因素的作用,以此攻击分析法学的自满。弗兰克是现实主义法学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4.
战争政治化影响和制约了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所有学论争。其特点是一次数频繁,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几乎从严没有间歇。二是对抗激烈,学论争往往寓含着不同的政治色彩,内在实质是不同政治思想、观念和势力的冲突和交锋,政治和战争取代学本身,构成这些论争的核心并决定着论争的进程和方向。此外,战争政治局势的严峻也直接影响了40年代学论争的方式,政治化和情绪化是其最突出的形式特点。这些学论争对40年代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的“解冻学”和中国的“百花学”都属于“社会批判学”。“解冻学”在社会批判中阐发“人的尊严”,这一社会批判理论直接影响着“百花学”的形成和发展。“百花学“仿效“解冻学”的创作路数,艺评论思想和组织形式,由于不同的国内形势,“解冻学”得以发展,而“百花学”却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农村绝大程度上仍是乡土社会,体现着乡土社会的特点,乡民们处理纠纷时更多的是考虑传统的民俗习惯,注重个案,要求实质正义。处于乡土社会背景中的基层人民法庭如何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兼顾乡土社会的特点,考虑乡民的特殊要求,做到纠纷的真正解决,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入手,探讨了人民法庭在依法办案的同时所遇到的现代司法理念与乡土社会特殊要求的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基层法庭司法行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唐代叙事诗繁荣之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叙事诗之所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包括社会生活的影响,化思潮的影响,学流派的相互影响,学样式的相互影响,唐前叙事学的影响等。本试图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清理出时代“事变”之于诗歌“叙事”,崇实尚俗学思潮之于唐叙事诗,唐代传奇、散、讲唱学之于叙事诗等几个问题,以探究叙事诗于唐代得以繁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30年代特殊的政治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学氛围,由此形成了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向。无论是学群体还是作家个人,不管其主观上打出怎样的超脱政治的旗员,提出学远离政治的主张,但在事实上这种旗员的主张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一种政治的表态,即使是向来被人们称之为“远离政治”的京派”等作家群体也未能成粉列外。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与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与文体特征朱晓进将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共同的文化命题,[1]而且可以找寻到它们在审美倾向和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共通之处。而后者对于整体把握三十年代文学特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三十年代的“文...  相似文献   

10.
当前,法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但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这样厚实的历史土壤上培育新的种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冲突或矛盾,清醒地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对全面理解“依法治国”理论不无稗益。 (一)应然社会与实然社会 费孝通先生于40年代撰著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以“乡土社会”为特色的中国社会秩序称之为“礼治秩序”,以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秩序”相区别。当代中国显然不同于传统中国社会,从制度层面上去分析,应该说基本上属于现代社会形态。“人民代表大会制”早已施…  相似文献   

11.
沪港台三地文学类畅销书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取向是指导人行动与判断的信念,它可以隐匿于个体或群体的社会行动,也可以呈现于社会公开的文本之中.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对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四个层面.从沪港台三地文学畅销书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上海侧重于人与人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香港着重于人与社会的渲染,而台湾则相对诉求对人自身品质的张扬,三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涉及甚少.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三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文学氛围,由此形成了文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向。无论是文学群体还是作家个人,不管其主观上打出怎样的超脱政治的旗号,提出文学远离政治的主张,但在事实上这种旗号和主张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政治的表态,即使是向来被人们称之为“远离政治”的“京派”等作家群体也未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13.
Since the early 1980s, 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e in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in many urban contexts, a number of movies have been made that have either examined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people who engage in this activity, or used graffiti and street art as a backdrop to tell a story.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scholarly literature that examines movies that portray criminals and criminal actions, and then analyzes seven American-produced fictional (drama) films using graffiti writers/artists as major characters and then draws generalizations about them. Although this is not a semiotic analysis of the films, to the extent possible, it delves into the settings, plots, characters, dialog, and how realistic the movies appear to be. In general, most of the films include unrealistic aspects and/or are of poor quality, and this contributes to misrepresentations of and stereotypes about graffiti writers/writing.  相似文献   

14.
文本研究与文学史写作的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各国犯罪学以及中国犯罪学的本土发展情况进行历史考察,犯罪学本土发展的所呈现的总体规律性为:犯罪学与各国或地区的犯罪态势、犯罪治理的社会需要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现实的需求直接推动着各国或地区的犯罪学的本土发展;与其社会思潮、亲缘关系学科的发达程度甚至其学术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与犯罪学的专业化程度、学科的独立价值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张芙蓉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33-138,160
清代女性的小说通俗文学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识的产物。与西方女性小说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观照其特征。清代女作家虽然已经具有了呈现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的冲动和愿望,但在与男权文化的抗争时却表现得软弱无力。这既与女作家身处的时代社会有关,又受制于她们自身对男权文学陈规的顺应和屈从。对韵文文体的社会文化含义的深刻认同、女性自我意识的遮蔽、人文精神的缺失、审美功能的淡化,构建了清代女性通俗文学写作的悲剧性情境。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articipation of São Paulo as guest of honor at the Buenos Aires International Book Fair (2014). We will examine why the event's curators opted to take writers from the saraus, poetry readings on the city's outskirts, to the Fair,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arrangements that mad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ose writers possible. We also discuss why participation in Buenos Aires was so different from that promot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or other events, like the Frankfurt Book Fair (2013), where curators prioritized authors with greater prestige or international exposure.  相似文献   

19.
张耕 《现代法学》2008,30(1):28-34
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获益最多的发达国家质疑。只有合乎理性和正当性的社会制度才能被广泛地接受,并易被人们遵从和执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民间文学艺术必须接受正义价值观的审视。正义具有流变性和恒定性,分配正义和社会正义观从不同的角度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With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owadays there ar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ocial conflicts, especially administrative dispute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ndividual citizens. However, many of the conflicts cannot be effectively solved through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which continuously leads to a high rate of appeals and complaints, making it ever more difficult to resolve administrative disputes. Often susceptible to interference from local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courts face difficulties to accept complaints, conduct trials, make decisions and enforce judgments, which make courts dysfunctional in supervising administrative organs. All the issues above are caused by problems in the court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control of the court’s personnel, expenses and property is decentralized, with courts divided by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come provided through local finance and personnel controlled by local party committees. However, administrative organs are defendants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s and courts are to review the legality of administrative acts. It is neither realistic nor logical to have courts in the de facto control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s. Therefore, it is of necessity to build a vertical administrative court system subordinated to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his vertical system shall free courts from the control of local governments, overcome localization of the judiciary, and would be able to effectively solve administrative conflicts and ensure that government decisions/orders are smoothly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