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阅读中的本意义连贯和认知意义连贯是相互作用的。超本语篇的结点内意义连贯、结点间意义连贯以及超结构意义连贯的分类,有助于厘清超本意义连贯性概念,并可能反映超本语篇征超本层次语言意义的显特征。同样,范代克的宏观结构与超结构的概念区分,也可用来解释轴向结构与网状结构的超本各自是如何实现不同本的意义连贯性的。  相似文献   

2.
超文本链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与超文本链接的案件越来越多了,并且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了.以往人们多只关注设置链接是否侵犯他人的版权,现在由于设置链接引发的不正当竞争纠纷逐渐多了起来.例如,在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诉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中,原告是股神软件的开发人,并获得了软件版权登记,及股神商标注册.被告在其网站主页上宣传、销售自己的同类软件股市经典,但以股神2000作为链接标识.  相似文献   

3.
超文本链接中的著作权侵权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缺少链接技术的网络世界可能会失去生命力。然而这项技术在被广为利用的同时.也引发了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领域的侵权之争。从侵犯的权利内容和方式入手.本文试对超文本链接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各种情况进行一个粗浅认定.希望能够对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超文本链接可能引发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剑峰 《法学》2006,(5):155-160
互联网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超文本链接作为互联网最伟大的属性,其引发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目前国际、国内均未对超文本链接的法律性质作出明确规定。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有关超文本链接的案例出现,涉及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建议在判断超文本链接是否构成对他人的不正当竞争时,应当综合考虑设链者设置链接的目的与性质、链接的类型及方式、被链材料本身的属性、链接对被链材料潜在市场的影响以及链接是否会造成用户误认或混淆等各种因素,进行审慎的判断,注意把握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并进一步从设链者与被链者角度提出如何进行自我规范和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
马剑峰 《知识产权》2006,16(3):73-77
互联网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超文本链接作为互联网的属性之一,由其引发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目前,国际、国内均未对超文本链接的法律性质作出明确规定。鉴于我国的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远没有发达国家的成熟、先进,笔者建议在判定链接是否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权利时,应当进行审慎的判断,注意把握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链接在给网络带来生机的同时,也“链”出了许多麻烦,因链接而引起的侵权纠纷日益增多,本文从设链者自身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及设链者是否要为被链者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两方面进行了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7.
超文本链接引起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超文本链接。随着互联网经济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超文本链接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日益繁多。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有关链接的案例出现,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信息网络传播权也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后,才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当超文本链接这一技术与信息网络传播权这种新权利发生碰撞时,是否会造成侵权的结果?本文将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肋骨骨折的B超检查及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 36例肋骨骨折的 B超检查与 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对临床症状体征明显而早期 X线检查漏诊或诊断不明确的肋骨骨折伤者 ,应用 B超检查可以弥补 X线检查的不足 ,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为法医临床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安 《中外法学》2012,(6):1247-1263
意义是通过认识和评价活动在观念层面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此时,意向与心理评价的引入,给意义注入了生命力,但也同时给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通过意义阐释机制的心理学描述、意义阐释模式的理论解读、意义阐释分歧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意义生成的同化机制、意义阐释分歧的原因与类型、意义阐释的沟通与交流,然后指出意义分歧不但应被消解,更应以客观性的方式予以消解,最后形成了客观性地消解意义分歧的现实路径,即在制度层面确立意义阐释规则。  相似文献   

10.
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 ,与法律哲学或法哲学含义相同 ,都是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的学科。与其他法学门类相比较 ,法理学的对象超越了实在法规范 ,甚至更多地以相关法律思想和学说为研究的直接对象 ,从中获得思考现实法律问题的精神养料 ,目的是建构和探索法律的理论问题。因此 ,法理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心智、启蒙思想 ,提高法律职业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侯学勇 《政法论丛》2008,44(2):90-95
麦考密克对规范性融贯和描述性融贯的区分,启示我们在司法裁判或证立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规范要素的融贯、而且要重视事实要素的融贯,规范性融贯与描述性融贯密不可分,法律方法领域不应忽视对证据融贯性要求的研究。努力在法律体系内确保价值融贯的原则论证方式,不仅是对司法证立的一种形式要求,而且含有正当性要求,它把司法行为限制在合法范围内,在约束法官判决主观因素的同时,增加了司法行为的机动性。  相似文献   

12.
蔡琳 《法律科学》2008,(3):63-73
法律领域一般有三种融贯论:法律论证中的融贯论、法律体系内的融贯论、法律融贯主义。结合此三种理论可以很好地分析法官审判实践中的论证标准。融贯论的运用必须区分叙述性融贯和规范性融贯。叙述性融贯保持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规范性融贯则是与法官的实践理性相关。叙述性融贯中基础融贯论为法官认定事实提供了形式标准;而在规范性融贯中,解释的融贯论揭示了法官的基本立场以及价值取向,它不是庸俗化的实用主义,而是一种有效地实现关于法律命题完整集合的方法。在这两个层面上,法官的论证可以趋向认识上的合理性以及价值判断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论法和道德的现实与未来的冲突及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是法的价值核心.法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的中国应完成的任务不能仅仅只是法律体系的完备与转型,即停留在道德的法律化阶段,更重要的在于实现法律的道德化,即法与道德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魏胜强 《法学论坛》2007,22(3):12-17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和谐的社会,司法裁判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司法裁判的和谐主要体现为,司法裁判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进步性.实现司法裁判的和谐,需要通过融贯性的法律论证进行推动.融贯性论证在程序方面的要求是通过平等方式开展法官与诉讼当事人及其他参与人之间的论辩和对话,在实体方面的要求是充分吸收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念.这样作出的司法裁判才具有可接受性,才能实现司法裁判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程序的“二元结构”及其非均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程序性规范的地位不断提升,现代经济法具有强烈的程序依赖性。经济法程序规范主要由调制程序与对策程序、诉讼程序与非诉程序、正式程序与非正式程序等一系列"二元结构"组成。各种"二元结构"内部的非均衡性异常明显,各类程序在经济法上的地位、功能有别。通过对经济法程序的结构分析,可以对各类程序作出适当定位,实现程序之间的有机组合,发挥程序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6.
论法律解释的融贯性——评德沃金的法律真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融贯性作为检验法律真理的标准,是一种超越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立场的尝试。德沃金的法律解释思想以融贯论作为法律真理观,以罗尔斯的"反思性均衡"作为法律解释的方法,以信念之间、信念和经验之间的融贯性作为法律解释的标准,从而为"法律唯一正解"提供了哲学上的正当化根据。但是,原则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并不存在理想意义上的融贯;法官的类推解释只能达致局部融贯而无法形成整体融贯;法律的无穷解释使德沃金的解释理论陷入无法自拔的"明希豪森困境",这些理论上的难题使德沃金的法律真理图景成为一种虚假的幻相。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plores linkages between policy coherence,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poverty reduction. It begins with a few thoughts on what these terms mean, and how they are linked. It then provides some perspectives on how the linkages might be improved over time. The paper takes the view that the most coheren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both poverty re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likely to be one that is relatively decentralised, and based on a modular (networking) structure.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this framework should rely mainly on domestic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rather than on global ones.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lso implies a judicious mix of strong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smooth-functioning markets, and well-targete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The business and labour communities are therefore crucial. Other elements of civil society, notably the NGOs, also have important roles to play.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ill have to overcome significant resistance insofar as the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concerned.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need to be convinced that it is in their best interest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The best way of making this case is to link (local) poverty reduction objectives explicitly to (both local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als. Bringing greater coherence to international trade,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policies could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se linkages. Invest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ere – in the future, investment governance will likely prove to be more importa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th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ocusing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ill not be enough.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真理理论导致不同的法律方法论。符合论实在主义的哲学会导致哲学的和自然主义的法律发现,而融贯论则是规范分析和法律解释的基础。不少哲学家认为没有脱离融贯论的符合论(如普特南)。但同时,从真理的客观性维度讲,融贯论只能保障认知的客观性,而不能获得形而上的客观性。融贯论的结果必然是相对主义。因此,法律哲学的认识论选择必然是折中的,这个折中的认识论可以由普特南的内在实在主义来承担,而内在实在主义将最终引向包容的法律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演变,从建国初期的“四大阶级”演变为只有工人与农民的“两大阶级结构”,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古老的“身份分层”悄然出现。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因素在中国的社会分层过程中的作用急剧增大,但传统的政治资源仍然左右着中国的社会分层格局。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的和必然的现象,适度的社会分层、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要形成适度的社会分层和合理的分层结构,必须使之建立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循社会分层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破产程序与执行程序的冲突问题,不仅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一大突出问题,也是破产案件审理中必须首先解决好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冲突问题,必须正确界定破产程序开始的时间、准确把握执行程序终结的判断标准以及在破产受理前采取保全措施。文章对此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破产程序中各具体债权的执行工作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