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健  蔡高强 《河北法学》2003,21(1):13-15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使各个国家和民族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使国际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1.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日益强化的趋势 ;2 .国际法日益内化为国内法和国内法日益外化为国际法的趋势 ;3.国际法更为关注人类共同利益的趋势 ;4 .国家主权让渡更加普遍和明显的趋势 ;5 .国际组织的立法和执法功能日益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和国家主权发生冲突 ,各主权国家为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不得不在经济管理、政治决策和国家管辖权等方面让渡部分主权权力。但是 ,让渡主权权力不是无原则的 ,主权权力的让渡必须符合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发展的今天,在给我们带来不可计数的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全球问题的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个的国家没有能力,也不可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使得确立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为了确保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利益的目的,进行整个国际社会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虽然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在全球治理上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国家也是在并非是被强迫地让渡出部分自己主权权利,但是,这一原则的行使却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国家保留的主权权利的挑战。本文将主要从水下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全球化日益渗透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我们随心所欲浏览外国网站,选购外国商品的时候,人们的价值理念及政治生活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对自身个人身份的看法和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热情。公民教育作为与民族国家相耦合的思想宣传工具和与民主制度密切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在全球化进程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空前提高,国家本位理念遇到严重挑战,传统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观念需要作出新的诠释。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社会本位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法律理念,逐渐为国际法学界所认同。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强调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它把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作出了最科学和最合乎正义的结合。利益与正义,是法所要促进的最重要的两大类价值。而提升国际社会本位理念,不但有助于国际法律制度更好地实现其利益的价值,亦有助于其正义价值的实现。因此,它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的国际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际和国内法律制度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这一全新的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6.
黄志慧 《现代法学》2023,(2):197-208
当前,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国际民商事秩序需求日盛,亟待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并以全球治理为视域考察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民商事争议的全球治理对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在利益权衡、司法互信和监管功能方面均提出了要求。在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上积极回应上述要求,不仅有助于融合民商事判决跨国流动中存在的特殊主义国际私法与普遍主义国际私法之立场对立,也能够指引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制度的规范革新。全球治理视域下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制度的规范革新,应构建平衡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规范体系,建立提升司法互信制度化的规范体系,确立蕴含监管功能的公共秩序规范,以此为我国在国际民商事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和中国正在崛起的背景下,推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显然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其一,在全球化的行为规则和法律机制的成型过程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和正在重新崛起的世界大国,中国必须进一步确立全球发展意识,关注全球性的共同利益.更加自主地参与全球性行动,塑造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剧,大学生思想上的危机不断加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在工作中坚持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渗透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季金华 《河北法学》2008,26(2):142-147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的世界性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不仅从多方面影响了主权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经济主权,而且通过法律全球化对国家的法律主权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到世界政治组织的构成及其活动方式和范围、对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散的主权政治架构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化全球化推动了全球体系中的文化整合与文化嬗变,影响了人们的主权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模式,改变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形式,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文化主权,对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治理及其宪政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推进全球法治进程,必须树立新的主权理念,实现主权要素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结社革命与社团立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春鹰  张烨 《法学研究》1998,(3):110-120
全球化结社革命与社团立法信春鹰,张烨冷战结束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一体化的后果首先是经济活动规则的一体化,而规则的运作又促进了政治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各个民族国家的内外事务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了。法律秩序不...  相似文献   

11.
由于商品经济的薄弱与自然经济的发达、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以及宪法的实际运行情况等经济、文化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宪政意识的缺位。为了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保障宪法实施,建立健全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从而构建宪政意识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司法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问题引导型法学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男 《时代法学》2010,8(1):109-113
法学知识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传授。所以,我国的法学教育必须实现从“知识灌输模式”向“问题引导模式”的转变。“问题引导模式”的内核在于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师自身具备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前提下,“问题引导模式”的实施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掌握提问技巧;消除权威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法的渊源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旺生 《现代法学》2005,27(4):27-34
迄今为止的法律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环绕着法的渊源展开的,法的形成和法的应用甚至以法的渊源为立命的前提性基础;然而法的渊源意识的基础和依托至今仍然殊为薄弱。奥斯汀固然奋力呼吁人们革除法和法的渊源研究方面的弊病,把法和法的渊源从散漫、驳杂和喧闹不已的“超市”中引领出来,却又失之于将其禁锢在一个狭隘的天地。奥斯汀身后的法律学人在探讨法的渊源方面亦有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达致较为成熟的程度。实际的情形表明,如欲转变长期以来未能深究法的渊源因而总是被动地同法的渊源发生关联的情境,俾使法的渊源、法律学说和法律实践三者的融合处于和谐状况,促动法的渊源这种宝贵的资源、进路和动因在良法美制的形成方面展现上佳作用,很显然需要法律人形成自觉且科学的法的渊源意识,需要有普遍的法的渊源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中国的法律教育正 酝酿着一次巨变。但要达到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本文通过对比国外几种法律教育模式,对我国 法律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强化教育法哲学的研究对于教育法学学科建设非常必要。新学科是在原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法哲学视阈集合了原有学科内容和方法,形成了新的学科内容和方法。教育法哲学中的哲学导向包括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抽象性和目的性;教育法哲学中的法学定位包括人的发展的规范性、有限性、交互性和利益性;教育法哲学中的教育学定位包括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阶段性、专门性。教育法哲学应包括哲学的、法学的、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相似文献   

16.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某某学习"是我们道德教育中惯常采用的教育方式.但榜样的确立、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影响的施加,并不总是能使受教育者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教育效果.人是既有"灵明"也有"堕落"的"双面性"和"居间性"的.榜样教育的确立及其理想教育效果的取得,既要确立真实的形象动之以情,更需要认识的奠定晓之以理和制度的约束导之以行,坚持正面引导和负面防堵相结合,并以制度平台的搭建为道德教育实施的要务,把对人的教育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振旗 《河北法学》2008,26(1):59-61
公民问题历来就是政治和教育的核心问题。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历来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关于什么是公民教育这一问题,中外学者见仁见智,看法各异。在对公民资格和公民阐释的基础上,对公民教育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8.
法官精英化与法学继续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夏锦文 《法学论坛》2002,17(1):92-97
法官不是一个大众化的职业 ,而是一个精英化的职业。法官的精英化意味着司法主体的现代化 ,它是评判一个国家的司法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法官精英化与否是决定我国司法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法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普通法学教育的不足和我国现职法官的素质状况必然要求我国在实现法官精英化目标时应加强法学继续教育 ,实现法学继续教育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大力发展,社会各主体的法律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中行政机关法律意识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在行政理念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行政法制”转变为“行政法治”;在官民地位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民告官”到“官告民”:在执法方式方面的变迁表现为从重实体、轻程序转变为实体与程序并重。  相似文献   

2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贯彻层层推进的认识思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体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一种认识思路,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本质的阶段性与科学性,一元性与多样性,不变性与变动性的关系,对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具体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