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主要存在多头管理、政令不一、缺乏监督、社会化程度低和立法滞后等问题。结合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模式探讨,给出了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完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以人为本社会的直接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着立法滞后、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司法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构造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素芬 《当代法学》2012,(3):95-101
福利社会化与福利多元化理论强调福利的提供应当由社会保障不同主体分担,由此使得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日渐彰显其重要地位。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可以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而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实现路径则具体包括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和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我国当下,为了实现非营利组织充分参与社会保障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立法明确赋予其参与的合法性基础、税收优惠与政策倾斜保证其参与的积极动因、厘清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规范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立法模式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卫明 《法学杂志》2003,24(5):37-38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近期宜采用分散立法模式,做到成熟一个制定一个,不应贪大求全;社会保障立法应尽量以正式法律的形式出现,以显示其规范性和权威性;社会保障立法应改变过去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其规范要尽可能详细,便于适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彰 《经济与法》2001,(4):4-5,19
新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已走过五十年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进程明显加快,大量的社会保障法规不断涌现。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践,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包括目标取向、立法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法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既定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能够大大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出台的政策、执行方法和相关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和执行力。本文将通过研究我国社会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状况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出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在立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完善对策,以期加快社会保障法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诚 《法学家》2007,1(2):18-22
一、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个原则之一,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六项措施之一,阐明了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法治不仅是工具、手段,而且是理念、目标.国外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说明,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存在密切联系,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如英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救济立法的国家、德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保险立法的国家、美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保障综合立法的国家,其立法无不源于社会矛盾的剧烈,其立法也都达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之浅析肖中华一、立法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我国原有的以独资、合伙等企业形式为主导的企业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组织应运而生,并在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9.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各国学者均认为1602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近代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1613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是较早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社会化大生产需求的情况下,股份制得以蓬勃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经济形式,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利用呢?这要看股份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否可以起促进作用。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间参股以及个人入股,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继续试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残缺不全、保障水平低下的现状与国家责任的缺位渊源甚深。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和客观上农民群体利益表达的缺失是导致国家责任缺位的主要成因。现代国家社会化职能的发展和现代社会保障的本质决定了承担农村社会保障构建责任是当代国家的当然之责,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况及国家对农村的历史负债更进一步表明负起农村社会保障之责我国政府责无旁赞。农村社会保障构建中国家责任的具体承担集中体现干完善制度设计,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资金等措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监督体系;完善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严励 《北方法学》2011,5(3):83-99
刑事政策的横向结构是指刑事政策体系内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刑事政策的分系统是指刑事惩罚政策和社会预防政策。刑事惩罚政策是指国家机关运用刑事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切手段、方法和措施,包括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和刑事执行政策。刑事立法政策是指在刑事立法中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是刑事立法的灵魂。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导刑事司法实践的具体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刑事执行政策是指导刑事执行实践的具体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当代刑事惩罚政策已经出现了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和轻刑化、非监禁化和行刑社会化以及两极化的发展趋势。社会预防政策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对犯罪的控制和预防产生影响的具体措施、策略和方法。社会预防政策可以分为宏观预防政策与微观预防政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预防政策也应进行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张永林 《行政与法》2020,(5):121-128,F0003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应完善包括地方公安立法在内的公安工作制度体系。目前,各地公安立法还存在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欠缺特色性规定、不能适应社会治安防范现实需要等问题。提高地方公安立法质量,有利于完善公安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建设法治公安,有利于促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利于规范警务运行机制。为有效提高地方公安立法质量,必须树立社会治安治理立法理念,准确评估地方公安立法需求与效果,完善和规范地方公安立法程序,推进地方公安立法精细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面临医疗保障互助共济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立法层级较低,应急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欠缺,大病保障制度的法律归属不明晰,医疗保障法律制度衔接存在障碍等问题。因此,应在坚持医疗保障立法的社会连带理念、明确法律体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加快提高立法层次,建立统一的应急医疗救助法律制度,明确重大疾病保险的法律属性,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place certain recent legislative reform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ecur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examine to what extent a certain trend is discernable: namely, whether eligibility for various welfare benefits is becoming so contingent on socially acceptable behaviour as to make the welfare system less a means for the relief of poverty, its ostensible sole purpose, and more akin to an instrument of education, even punishment, for those who have recourse to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减少社会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居者有其屋、保证劳动者普遍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功能。一个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因为社会保障资金的有序投入受到影响,而且会保持平稳持续发展,整个社会也会呈协调和谐状态。国际和我国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任大鹏 《河北法学》2005,23(8):46-48
农地具有农村社会保障和生产要素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农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两项功能的冲突,并继而转化成为公平和效率的立法价值冲突。从法律的价值选择出发,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农地承包经营权与其他相关权利的关系,并提出了完善农地权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解决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欧共体真正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的关键一环。欧共体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很大。欧共体在尊重成员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原则性规定、制定冲突规范和采取开放式协调等立法方式,使各成员国的相关立法趋于一致,有效地解决了流动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显勇 《现代法学》2011,33(1):70-77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社会风险只能经由社会化途径解决,国家经由立法、行政与司法体系对社会进行干预使现代国家逐渐成为社会保障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产生了社会保障权等社会基本权,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经历从宪法到法律的途径,社会保障等给付行政应当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将社会保障国家逐渐地纳入到法治国家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9.
The right of priority, or preemption, is the security interest of priority claim enjoyed by the creditor to the ordinary or particular properties of the debtor provided directly by law.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clearly from similar rights and can be stipulated in the Law on Property Rights. The right of priority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security interests. Though it differs from the guaranteed security interest or lien, the right of priority, taking the property as its object, the guarantee of the performance of particular creditor’s right as its aims, posses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urity interests. Thus, such a rule shall be stipulated in the Law of Property Right. The right of priority is instituted directly by the law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legislative policies. Such considerations are necessary t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interests and social welf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ve polices and techniques,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institute the right of priority in the Law of Property Right than resort to other replacing rules in order to secure particular creditor’s right. Instituting the right of priority in legislation will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deals; on the contrary, it will help the parties concerned foresee risks. Therefore, it helps safeguard the safety of the deal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Welfare Reform Act 2012 on the United Kingdom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on claimants. This legislation illustrates new modes of thought and ideology underlying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iversal Credit’ has the potential to solve the ‘poverty trap’, where claimants are better off in receipt of welfare benefits rather than engaging with employment, and may assist low‐paid individuals into ‘positive’ citizenship. However, the practicalities of implementing Universal Credit might undermine legislators’ ambitions. It may be that the Act attempts too much reform 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rying to impose legislative uniformity on a highly complex set of 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s which may be impervious to such rationalisation. This could result in the scheme requiring further reform, or even aboli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underpinnings of Universal Credit are also examined to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its nature an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