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由于政府的运作完全是靠纳税人的钱来维持的,所以,政府究竟应该怎样来花纳税人的钱?如何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尤其是如何建立一种高效、科学的机制来保证纳税人的钱能真正用到实处?这是每一个纳税人或者说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前...  相似文献   

2.
财政信息是政府活动的一面镜子,政府在履职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财政信息反映出来。公开透明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纳税人的钱有多少?花到哪里去了?纳税人理所当然应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此,财政信息公开,既具有法定意义上的制度规范,是"仆人"将要做的事情和做事的结果向"主人"汇报;同时也是财政民主的要求。财政信息公开的目的就是要让公众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3.
网络上关于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的议论颇多,几乎清一色都是批评和谴责。网民对于豪华政府办公楼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政府盖楼,百姓出钱,这样的大项目,纳税人是否事先知情?是否经过严格审批?在信息不公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民众的议论和批评自然是少不了的。  相似文献   

4.
章海珠 《前沿》2012,(4):71-72
纳税人诉讼,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为监督和纠正政府违法的财政行为,允许纳税人向法院起诉的公益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法》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纳税人诉讼的起诉对象是行政机关违法的财政行为,如何合理设定原被告之间的举证责任以达到最佳诉讼效果?鉴于公益诉讼的性质,有必要设置一种有别于传统行政诉讼举证规则的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5.
政府财政来自社会,来自纳税人的口袋。政府如何管钱,如何用钱,财政收支的各个环节理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者和意志的表达者,如何落实对政府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正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正>要昂扬纳税人的尊严,除了减税,还应及时向公众普及纳税常识,更应该把纳税人究竟享有那些权利、税收的具体流向,向公众说个清楚。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力控制财政支出已成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灵丹妙药何在?借鉴国外经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青睐。政府采购:一石数鸟,势在必行政府采购也称政府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在财政监督...  相似文献   

8.
一、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政府管理的类型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统治型或管制型政府,是一个按照科层管理的理论来建立的行政机构,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关系是一种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第二种类型是管理型政府,主要特点就是把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的一些模式,引入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中,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第三种类型是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特征、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的政府行政模式,这种类型的政府,是以全新的服务理念为支撑,以创新和改革行政模式为动力,不断地把政府建设成为高效廉价、民主法治、勤政廉洁的政府。这样的政府类型集中体现了以下新的管理理念:一是坚持“公众本位权力”的管理理念。服务型政府强调:公众是一个社会的主体,公众权是一切权力的基础,政府权力是公众权力的派生。在政府、社会、公众的关系上,不是政府拥有社会和公众,而是公众拥有政府和社会;政府的行政管理如同企业管理,二者可以运用同样的管理原理(管理者就是经理,被管理者就是顾客),在整个政府行政过程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0,(9):55-55
曹文宏在《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广义的政府信任是指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双向互动耦合关系,因此,改善政府信任须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考虑。问题是,在改善政府信任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是聚焦于政府本身,而忽略了公众,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公众对政府的理性怀疑在政府信任改善中的重要性。改善政府信任还离不开公众的理性怀疑,这是一种研究路径的转变,一种思维定势的转向,需要在学理层面上给以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般把税收俗称为“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易” ,意思是说 ,纳税人通过缴纳税款 ,向政府购买各种服务 ,而政府收了税 ,就必须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政府与纳税人双方 ,必应存在这样一种权责对等的契约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 ,纳税人 (广义范畴 )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 ,税收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但是 ,我国对纳税人权益的维护 ,较之其在经济活动中应税义务的履行 ,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 ,过于强调了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而忽略了纳税人应享有的权利。又如纳税人交完税之后 ,对政府如何花销这些税款却没…  相似文献   

11.
李福鸿  周辉 《中国人大》2009,(17):42-42
怎样有效监督政府管好、用好纳税人的钱?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的难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九江市人大以加强部门预算审查监督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新路子,推进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由简单的程序性审查向程序性和实质性并重的审查监督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后真相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面临来自信息本身、传播过程、公众信息解码三个方面的挑战。即信息噪音带来的政府信息干扰,信息传播规律影响下的政府信息弱势传播,公众特性导致的政府信息解码偏差。技术发展带来信息噪音放大,社会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公众信任异化,政府与公众互动过程中的不足带来的政治不信任扩大是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的原因所在。基于此,后真相时代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核心议题就是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构建政府与公众长期稳定的良性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关系重点在于塑造人民政府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关是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的传媒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的公众就是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政府公关,即把有关信息,如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突发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等,通过一定的传媒传达给公众,再把公众的意见、反映、要求反馈给政府,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取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这种民主的政府公关与政府的行政手段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公共关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形象塑造、协调。传播与管理等等,其各有独特…  相似文献   

14.
上初中的儿子问我纳税人跟公民有什么区别,我心里暗自高兴,问:要考试吗,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随便问一下。这我就放心了,既不担心因误导使他扣分我就没了压力: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者是公民注重政治性而纳税人更多的是个经济概念吧,譬如外国公民在我国生活不能称之为中国公民,但他们似乎马马虎虎可以叫做中国纳税人。  相似文献   

15.
第一现场     
<正>观点看法有人以为外交就是吃饭喝酒,这是误解。——李肇星纠正公众对外交存在的误解。从发现第一例人禽流感病例以来,中国每一个病例都已对外公布,无一隐瞒。——针对外界质疑,中国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驳斥道。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称,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相似文献   

16.
用纳税人的钱养活的一些腐败官员,在市场经济中暴富的有钱人,这两类人是最被非议的既得利益者。鄙官、仇富的公众情绪是有因的,以下十大不端行为激化了矛盾:一、寻租。政府的公权力在市场上换取到不应得的租金,甚至主动设租令市场经营者为其上贡。  相似文献   

17.
朱海滔 《创造》2009,(1):46-46
对公众失信不仅损害官员自身形象,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导致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誉和公信力的流失,势必使政府和民众之间产生无形的隔阂,执政能力也会因广泛的质疑而削弱。若连政府都不值得信任了,民众还能相信谁?  相似文献   

18.
胡志军 《群众》2008,(1):50-51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与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标是缩短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实现对公众的便捷服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成“二横一纵”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有了方便的渠道;政府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基本建成,公众能较全面地了解政府信息;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政府网站具备了一定的互动功能,电子政务已从政务公开为主向公共服务、公众参与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9.
公共财政与税收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原则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决定。不过,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还远远没有建成。一个公共财政体制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一是纳税人权利本位原则。根据宪政经济学,纳税人权利是政府权力的来源,维护纳税人权利是公共财政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纳税人诉讼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其纳税人诉讼就是赋予纳税人诉权以起诉地方政府违法支出的一种公益诉讼制度,在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法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这样一种独特的公益诉讼制度,对构建我国纳税人诉讼制度有重要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