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编辑按: 近日,<中国公证>杂志在辽宁省抚顺市组织、参与了"公证托管"工作经验交流会.此会议源于公开发行的2001年总第二期<中国公证>杂志上,我们编发的重庆市黔江区公证处冉景学的<贫困地区,咋跟"事业"往前走>和辽宁省抚顺市公证处吉世国、孙艳华的<公证托管:一个崭新的领域>所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化保守主义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它从某个层面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取舍.因此,正确研究与评价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中,"新儒学派"成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对"新儒学派"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流变中浅析"新儒学派".  相似文献   

4.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论".重提"生民",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的多重内涵以及"人民"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人民"再度回到今天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是在革命与文明的关系格局中对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生民论的接续.  相似文献   

5.
曾宪义  马小红 《法学家》2004,(1):134-144
中国传统法自秦玉朝后,与高度统一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相辅相成,呈现出"一统"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律"的制定、执行和礼的价值观(法的精神)方面.在"一统"的前提下,传统法按其效力范围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表现为古代社会中礼与法的多种形式.如礼所包含的朝廷的纲纪、社会等级、家法族规等;法所包含的朝廷各部门的规章、地方政府的宪规章程以至政府认可的乡规民约.鉴于中国传统法的产生背景及特征,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法的研究中使用"民间法"一词,即扭曲了西方社会学法学派有关"民间法"的定义,又不符合中国传统法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习惯法权"与中国民法典之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廷泰  眭鸿明 《法学家》2007,1(1):116-121
"习惯法权"相对于国家法律具有"先在性".我国传统习惯饱含着深刻的"法律伦理主义"精神;如果我们抛弃其历史惰性,汲取其注重道德规则法律渗透、伸张个人信念伦理、强调个人社会责任、重视风俗礼仪等精华,并将其贯彻于中国民法典之中,必然有助于民法现代化所需求的"民族性"品格的树立.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国内外学界和舆论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持续升温.然而,大多数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模式时往往会回避对中国的政治模式研究,事实上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无疑也是存在的."中国模式"的成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某种联系,中国政治也必然带有传统的特色,中国文明的一些基本因素决定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而去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因此建立在传统文明基础之上的政治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  相似文献   

9.
"暴力教育"是不是咱们中国所特有,似乎难下定论.不过,"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似乎是咱们中国特有的,而且至今依然成为许多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信条,倒是事实.那原本是封建家长制的产物,怎么至今还在流行?……  相似文献   

10.
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进学 《法律科学》2003,3(4):38-46
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在当时是必然的,这是由共产党人的法律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六法全书"的废除,对新中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其最大危害就是中断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强化了中国社会蔑视法律的民族传统心理,为新中国政策治国、以党代政、以党治国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1.
"不道"罪是"十恶"之一,在中国传统法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道"罪的流变过程分为发展期(时间段处于隋朝之前)和成熟期(时间段在隋朝之后)两个阶段.在发展期之中,以汉代作为分界线,首先通过对比汉律和唐律的"不道"罪之内容,说明"不道"罪从汉代至隋唐代是沿着由繁到简的路线发展的;其次通过考察"不道"与"道"之关系,说明"不道"罪的起源与宗教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说明汉代之前的"不道"罪涵盖着广泛的内容,其发展规律也是从整体向局部过渡的.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理念下的无讼与和解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音莉 《政治与法律》2008,1(6):111-114
立足于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认识论,无讼与和解制度是其最高境界与理想追求.从现代诉讼制度的发畏来看,无讼与和解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在加快推动法治进程的中国,保留并完善传统诉讼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仁"和"中庸"思想的支撑和体现,是治理国家,成就个人事业的基准,孔子集成了西周以来把理做为治国经纬的思想,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也正是这样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本文就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金敏 《中外法学》2013,(3):571-582
根据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后所制定的《新界条例》第13条第一款之规定,香港法院在处理新界土地诉讼时得适用中国传统法,即清律及习惯.2002年,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的"邓光裕堂案",历时数年、无数次的法庭辩论,于2007年作出终审判决,支持了张伟仁先生的专家意见-族产不可分割和让与的"通则".这一通则是经由上千年的社会生活逐渐形成的"活法"(livinglaw),涉及伯尔曼所说的"代际关系的法律",且为制定法即"国法"所认可.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理"人情"与"国法"之间的互动与"并行不悖",而非贺卫方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社会官员在对纠纷作出裁判时"经常地将所谓天理人情置于国法之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成文法与判例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混合法,自汉代定型之后历代沿袭相随.武树臣教授发现并提出了中国"混合法"的概念,断言"混合法"是中国数千年法律实践的最大特征,也是祖先奉献给全人类的伟大宝藏,还是西方两大法系未来发展的共同趋向.  相似文献   

16.
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可以肯定地说,"左"和"右"在我国古代只是方位词和姓氏,不具有政治含义.而在西方国家,"左"和"右"作为政治派别的称谓有两个来源.  相似文献   

17.
"我是你领导"的骗局被中国警方称为"画皮诈骗"("画皮"一词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聊斋故事),顾名思义,就是诈骗者利用电话、E-mail等即时通讯工具假冒公司上司或他人,骗取被冒充人亲朋、下属或企业的钱财.奥地利联邦刑事犯罪调查局将此骗局称之为"CEO欺诈",法国警方称之为"总裁诈骗",美国官方则使用"假冒总裁诈骗"(Fake PresidentFraud)的缩写FPF代表此类骗局.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09年全国"两会"拉开序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人因难,"保增长"自然成为代表委员们关心最多、讨论最多的问题.有很多提案围绕着"住房就业促消费"等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值得肯定;也有一些提案完全脱离实际,一相情愿,譬如推行"一周工作四天半"、设立"农民退休制度"、"恢复使用繁体字"等等.不客气地说,这些提案都是噱头,可操作性低之又低.  相似文献   

19.
"灋"字的形成代表了先人对文字形成时期有关法现象的朴素认识,探究"灋"字的起源与古老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法文化有意义的一个切入点.古文字在战国至西汉中期在形体上发生演变,而古"灋"字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演变成"法",在目前出土可见到的实物材料中所见法字,可以为我们大致展示出这个演变的过程.从"灋"到"法"的变化,一方面是古文字演变大趋势使然;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同时期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基础情况与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法字所表示的字义相应变化,从而成为推动在日常使用范围中今"法"到逐渐取代古"灋"的强大内因.所以,古"灋"到今"法"之变化,是继考察"灋"字字源后,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秦汉之际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人类学的最大争论就是"大传统"与"小传统"之争:究竟是"小传统"孕育产生了"大传统",还是"大传统"的民间流变产生了"小传统"?本文试图从昆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问题。作为"小传统"的昆曲经过由俗到雅的发展历程,影响着作为"大传统"的京剧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断互动并融合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单向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