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杨 《犯罪研究》2001,(1):20-24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犯罪成为一种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的新的犯罪形态.由于网络犯罪发生和存在的空间的虚拟性,伴随着网络犯罪而形成的证据也具有了新的变化,对网络犯罪中的证据概念也需要新的诠释.正确认识网络犯罪中的证据之概念不仅为其合理的法律地位的确立奠定基础,对于查证和遏制网络犯罪,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即时通讯记录证据属于电子数据,除主体匿名、原件复合、语境随意等属性外,还具有静态、动态双重独立性.民事诉讼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首度明确即时通讯记录的证据地位,但通讯方式瞬时性、通讯信道无形性、通讯内容非稳定性等因素却合力引致其当前混同于其他证据的共通性,司法认定无法涵盖该类证据的全部独特性.主体层面的真实性认定困境、原件层面的合法性认定困境、语义层面的关联性认定困境以及证明力优先规则未得细化,均要求在其证据地位已获独立性认可后实施更具实质意味的围绕其司法认定过程的独立化研究,基于此,构建与完善即时通讯记录鉴真规则、辨识规则、最佳证据规则、证明力优先规则成为破解其司法认定可采性与可信性瓶颈的理性进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带来技术和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多且无法回避的网络纠纷,甚至网络犯罪。与其他形式的案件不同,因网络行为产生的各类案件,其用于证明待证事实的诉讼证据往往直接来源于网络。故哪些现场中会留存有取证人员需要的网络信息?这些通过网络从不同终端获取的网络证据中的信息如何被发现?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证据法学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证据法学理、法律规范以及司法实践的考察可知,完整性要求并非是公证网络电子证据的司法认定标准.完整性要求影响的不是公证网络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而是其证明力;公证网络电子证据的完整性要求强调的不是其表现形式,而是其所要证明的内容本身.在尊重公证网络电子证据权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操作方式和公证书表述方式的改进,是可以实现公证网络电子证据完整性要求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证据附属信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证据的审查判断对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证据附属信息是审查判断网络证据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网络证据的附属信息是指在对网络证据进行审查判断时,网络证据本身所包含的证据信息之外的,能够影响网络证据本身可采性的信息.网络证据的附属信息具有合法性、关联性和综合性三个基本特征.加强对网络证据附属信息的研究对于认定网络证据的真实性、可采性以及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证据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法律中与证据有关的规定和规则的总和.由于证据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所以其内容和特征必然要受国家法律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影响.比较研究是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证据法学研究中,比较研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它既可以满足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证据立法和司法的证据的需要,也可以满足我们探索证据制度发展之普遍规律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专利无效宣告案件中,请求人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证据来证明涉案专利权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或者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之前已通过网络公开,因此不符合授权条件,应予宣告无效.由于网络证据具有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其真实性和证明力的认定也就成为此类程序中的焦点和难点.经过公证的网络证据的形式真实性(即证据资格)应当被认可,而网络证据的"实质真实性"则属于证明力问题,需要根据其"被修改的可能性"来评判.根据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明力认定的规则并结合双方当事人从相关技术方面的举证情况,可以对"网络证据是否被修改"的辅助事实做出认定,从而确定网络证据对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程度.在该辅助事实真伪不明时,不能根据证明责任对其做出认定,但无效宣告请求人对主要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应承担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8.
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与转化,主要通过证据转化规则和侦查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来实现.《刑事诉讼法》(2012年)第52条第2款规定了行政执法证据的刑事证据资格问题,但“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并未免除侦查机关的取证义务,而是将行政机关作为取证对象.行政执法证据进入刑事诉讼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如行政证据的范围、移交主体、证据审查规则等.  相似文献   

9.
论电子证据的收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而电子证据作为网络犯罪的"软肋",为我们侦查网络犯罪提供了依据。电子证据不同于数字证据和计算机证据,其具有传输上的快捷性和内容上的易篡改性等特点,对于如何完善电子证据的收集,我们应从法律规制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0.
网络和计算机已经无孔不入地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商务交往模式在冲击人们日常的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冲击着我们本已趋后的民事诉讼法体系,给立法和司法带来了许多问题.从最早的恒升公司诉王洪网上名誉侵权纠纷到最近的新浪诉搜狐侵犯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其中计算机数据都在诉讼中成为至关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熊志海 《河北法学》2008,26(6):35-40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一类独特的存在形式。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不同空间在网上获取。因此,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都有着特殊性。明确界定网络证据的概念、特征,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刑诉法的修改有不少亮点,其中在证据制度方面就首次规定了不同司法范畴之间的证据使用问题,但是新规定作为一个“新事物”、“模糊的规则”,如何规范证据的使用,是值得探讨的,而且行政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分别属于法律运行的不同阶段,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实行行政证据向刑事诉讼证据转换,如何保证刑事司法的精确性、严肃性与权威性,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本文将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行政证据直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进行法律分析,找出促进二者顺利转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5,(6):75-83
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是审查判断证据能力的三个基本点,由于网络证据是在网络条件下存在的证据,对于网络证据关联性的审查判断标准,应当通过证据法学理论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网络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判断应遵循拟制真实性规则、推定真实性规则、鉴定真实性规则;网络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判断则应主要关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证据鉴定保全中,法定鉴定机构采用特定方法保全网络证据的待证事实信息和审计信息,保存信息载体,并对网络证据的法律效力予以确认。这一理论架构能够较好地适应网络证据的特征,丰富并深化网络证据鉴定保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电子证据的风靡盛行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2012年新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更是从法律上来确定了电子证据合法的证据地位。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在刑事侦查以及审判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与传统的图像证据截然不同的图像电子证据,其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规制的呢?是如何来体现其证据价值的呢?当然,我们必须要从其证明规则、证明过程以及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认定来进行覆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证据科学的要素。本文认为,证据科学必须是多学科的,或者整合性的。如果我们分享彼此基于证据的推理方面的思想和经验,我们都会受益于稳固确立的证据科学。  相似文献   

17.
细察证据科学的国际发展状况,统计数字和统计理念似有大幅度席卷证据领域之势.然而,当前的众多法律工作者似乎尚未做好应对大数据时代洪流之势的准备.且不说形式多样的证据类型让其应接不暇,单是接受带有统计理念的的新型证据已让其望而却步.我们并不奢望每一个法律工作者都如同专业技术人员一样,横扫多门类自然科学知识,深入掌握科学证据的理论细节;但是,贯穿于多种科学证据形式之间的通用证据理念与证据适用方法着实值得司法实践者去深入了解,统计学方法便是其中之一.潜藏于证据信息凝练过程中的多元统计分析,适用于证据评价过程中的似然率,以及根植于证据解释过程中的贝叶斯原理……这些看似遥远的统计学问题都已悄然降临至与法律实务相关科学证据报告之中,成为法律工作者必须跨越的阅读门槛.  相似文献   

18.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类型案件中的证据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盗窃"网上"虚拟财产"类型案件是最近出现的较为特殊的案例,它是网络与人们生活进一步紧密结合所出现的负面产物.从发展的眼光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司法机关将严重侵犯合法"虚拟财产"的案件纳入司法程序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证据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案件中要解决的是电子证据在运用上的相关问题.在此,需要首先从实体上界定此类案件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然后在分析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归结出此类案件中电子证据的特点,最后对于此类案件中证据的取得既要遵循一些电子证据取证上的基本规则,又要确立规范取证主体、取证途径以及提取、保全和鉴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随着程序正义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成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问题。对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反映了民事诉讼对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问题的关注正日益上升。本文阐述了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涵义,并且就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反思了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目前的法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完全形成了"此案"与"彼岸"的两个世界.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存在缺乏资料的问题,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研究证据法学问题的方法.对于证据立法运动、法律移植运动和思辨法学,我们要反思和辨证看待.证据法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关注中国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必须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三是必须从经验和教训的角度出发,发现中国存在的深层问题和制度问题,总结出深层的结构,上升到概念化,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