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广三 《中国法学》2004,(4):151-157
就国家启动刑事诉讼而言,打击犯罪是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而人权保障是保证刑事诉讼不偏离既定方向的有力手段,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必须统一在犯罪控制的"力度"范围之内。换句话说,犯罪控制既是刑事诉讼中打击犯罪的"度",也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度"。本文从犯罪控制的角度出发,选择刑事诉讼总论中的目的、效率和模式等重要问题展开全新的诠释,既反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过分注重打击犯罪,也反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片面追求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2.
刑事强制措施与刑事诉讼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强制措施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采取的报制或者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诉讼目的,是以观念形式表达的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期望达到的目标,是统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基于对刑事诉讼及其对象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刑事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①,其直接目的是控制犯罪(或日实现刑罚权)和保障人权,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本目的决定着直接目的的确立,根本目的的实现有赖于直接目的的实现。本文就刑事强制措施与刑事诉讼目的关系作一探讨。一、刑事诉讼目的决定刑事强制措…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目的在刑事诉讼程序领域居于核心地位 ,它既是刑事诉讼立法、司法的内在要素和基本前提 ,又是与刑事诉讼的主体、职能、构造等紧密相关的刑事诉讼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我国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根本目的是维护宪法所确立的制度与秩序。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目的在刑事诉讼程序领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刑事诉讼立法、司法的内在要素和基本前提,又是与刑事诉讼的主体、职能、构造等紧密相关的刑事诉讼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根本目的是维护宪法所确立的制度与秩序。  相似文献   

5.
以人权保障为视角看犯罪构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远  葛进 《法学》2005,(4):16-17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呈现出动态性 ,真正反映定罪的司法逻辑。在定罪过程中 ,应当坚持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定型判断先于非定型判断和事实判断先于法律判断三个原则。犯罪客体对于刑事诉讼是多余的因素。作为阻却事由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对于刑事诉讼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犯罪成立的排列顺序是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排除犯罪性行为。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须加以区别。不论犯罪形态如何 ,同一种犯罪只能有一个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模式。现行的犯罪构成模式与人权保障的现代刑法价值存在某种背离  相似文献   

6.
论犯罪构成要件的位阶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兴良 《法学》2005,(4):3-7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呈现出动态性 ,真正反映定罪的司法逻辑。在定罪过程中 ,应当坚持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定型判断先于非定型判断和事实判断先于法律判断三个原则。犯罪客体对于刑事诉讼是多余的因素。作为阻却事由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对于刑事诉讼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犯罪成立的排列顺序是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排除犯罪性行为。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须加以区别。不论犯罪形态如何 ,同一种犯罪只能有一个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模式。现行的犯罪构成模式与人权保障的现代刑法价值存在某种背离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对犯罪构成的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勇 《法学》2005,(4):8-12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呈现出动态性 ,真正反映定罪的司法逻辑。在定罪过程中 ,应当坚持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定型判断先于非定型判断和事实判断先于法律判断三个原则。犯罪客体对于刑事诉讼是多余的因素。作为阻却事由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对于刑事诉讼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犯罪成立的排列顺序是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排除犯罪性行为。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须加以区别。不论犯罪形态如何 ,同一种犯罪只能有一个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模式。现行的犯罪构成模式与人权保障的现代刑法价值存在某种背离  相似文献   

8.
犯罪构成中的要件要素及犯罪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中华 《法学》2005,(4):12-15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呈现出动态性 ,真正反映定罪的司法逻辑。在定罪过程中 ,应当坚持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定型判断先于非定型判断和事实判断先于法律判断三个原则。犯罪客体对于刑事诉讼是多余的因素。作为阻却事由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对于刑事诉讼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犯罪成立的排列顺序是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排除犯罪性行为。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须加以区别。不论犯罪形态如何 ,同一种犯罪只能有一个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模式。现行的犯罪构成模式与人权保障的现代刑法价值存在某种背离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目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国内外法学人士对刑事诉讼目的进行研究并形成许多理论。本文在评析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刑事诉讼历史的了解,形成的是揉入国学思想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论。  相似文献   

10.
理清原则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识别刑事诉讼“双重目的论“的逻辑悖反。原则与目的并不同属一个范畴。以原则为目的,混淆了原则与目的的区别,理解上的混乱必将造成实践中的茫然。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惩罚犯罪或控制犯罪,保障人权不是刑事诉讼的目的,而只是达致这一目的、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整个程序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王迎龙 《政法论坛》2023,(6):145-155
程序是犯罪纠纷多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程序不仅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工具,其本身也具有犯罪控制的功能。社会环境的结构变迁决定了程序现代化过程中犯罪控制功能的衍化。在权力运行的微观层面,程序的犯罪控制功能体现为对程序亲历者与社会公众的规训作用与“惩罚”效应,程序既是手段也成为目的本身;在制度层面,程序性“出罪”体系通过程序适用目的性影响实体结果,缓解过度犯罪化与刑罚化的问题,提升犯罪控制的合理性;在理论层面,程序的刑事政策化表明刑事诉讼规范具备不断回应社会需求的演进能力,也揭示了程序的犯罪控制功能不断强化的根本原因。程序的犯罪控制理论是在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反思与发展,但应存在一定限度:一是程序的犯罪控制功能发挥应当始终遵循法治原则,不能超越刑事诉讼的规范教义;二是功能主义进路的犯罪控制不能以牺牲基本的诉讼权利保障为代价。如此,方能充分发挥诉讼程序的刑事政策机能,有效完善程序法与实体法融贯的一体化犯罪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2.
自60年代美国著名刑事法学家赫伯特·帕卡(H·L·Packer)创立了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的学说以后,“模式”一词被经常地使用在刑事诉讼及其相关学术活动中。更普遍地,模式被用来指称作为整体的刑事诉讼,因此有“刑事诉讼模式”之说,又被称之为“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构造”,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尽管有学者对“结构”、“模式”、“构造”等用语进行比较、推敲,认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基本含义已经被学者们达成共识:即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由于刑事审判程序居于刑事诉讼的核  相似文献   

13.
张东升 《法制与社会》2012,(31):263-264
目前,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观点纷呈,主要是惩罚犯罪与保证人权,但是各自都有不同的缺陷,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既能保障人权又能与我国司法状况的现实结合的刑事诉讼目的观,而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的理念就能在维护社会治安与人权保障之间找到平衡,是我国刑事诉讼目的必须坚持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已成为国际刑事诉讼法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不仅关系到被害人的权利保障,还关系到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以及司法体制的建构等重大方面的问题,本文为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目的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惩罚犯罪”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两大目的之一,存在六大缺陷。刑事诉讼的目的应当是“发现真实、保障人权”。“发现真实”的“真实”是一种法律真实。“发现真实”作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有助于实现我国诉讼认识论和刑事诉讼构造的转变,在证明标准等问题上促进我国证据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价值与刑事诉讼目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正确、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以及各自内部的逻辑关系对立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存的刑事诉讼程序在控制犯罪、保障人权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要求也不断增强。因此,我国刑事诉讼价值与目的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新型的刑事诉讼模式,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工作中都要紧密围绕对犯罪的有效追诉这一共同目的。因此,重新界定并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检、警关系在新的刑事诉讼制度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适应新的刑事诉讼制度要求的检、警关系应当是:加强配合、引导侦查、互相制约;其中,检察引导侦查必须成为这一新型关系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刑事缺席审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诉讼法学界一直主张应从理论上将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概括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作为刑事诉讼主要矛盾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刑事诉讼必须追求两者的统一①。然而实务与学理往往不相一致。以下两个众所周  相似文献   

19.
杨翔 《法制与经济》2008,(16):30-32
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已成为国际刑事诉讼法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不仅关系到被害人的权利保障,还关系到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以及司法体制的建构等重大方面的问题,本文为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在理论界普遍认同以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为刑事诉讼目的的"双重目的理论".但"惩罚犯罪"的目的,存在着很多与现代刑事诉讼法治的价值目标相违背的地方,在分析这种理论缺陷的基础上,重构一种以维护宪法秩序为根本;正当程序为核心;真实发现为直接目的的体系,不仅可以繁荣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而且对促进中国刑事诉讼法治化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