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不仅著述众多,而且思想善于变化。梁启超的法律思想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样呈现出了多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满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了一纸《马关条约》,其中的一款,将台湾永远割让给日本。自后,宝岛与祖国分离,在中国版图上“失踪”了整整半个世纪!1945年8月15日,日本自认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马关之耻洗雪,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收回台湾立场得到国际支持,紧锣密鼓部署接收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后,清廷也好,历届民国政府也好,均因国敝民穷兵弱而莫敢言收回台湾。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战军兴,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的国民政府,让国人看到了收复台湾的希望之光。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  相似文献   

3.
李敏 《中国审判》2013,(7):69-69
<正>本刊讯2013年6月14日,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新会区人民法院联合承办的全国梁启超法治思想学术研讨会,在维新先驱梁启超先生的故乡—新会隆重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法学家之一,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元勋。他是法治主义的最早宣传者和  相似文献   

4.
沈家本,字子惇,浙江归安人,我国近代著名法学家和改革家.他一生致力于司法实践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晚年参加清末新政改革,主持制定了一批新律.  相似文献   

5.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晚号劬堂,又号(犮皿)山髯;江苏省镇江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图书馆事业家。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年是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因撰此文概述先生生平业迹,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6.
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少有人认识法学家梁启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首屈一指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大思想家。他对中国近代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这一切人们都已认识到了。但是,作为一代法学家的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法...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与台湾艺人大S(徐熙媛)举行轰动性婚礼的京城富商汪小菲,最近一提起“慈善”二字就有点烦,原因是他和新婚妻子在2011年3月22日举行的婚礼上曾承诺说,将把婚礼上收到的礼金作为善款捐献给日本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8.
《反分裂国家法》作为一部普通法律的制定,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这在中国的立法历史上是罕见的。笔者本着抛砖引玉的精神,对制定该部法律的必要性、制定的依据和意义谈一点个人的想法。一、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必要性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中日战争后,软弱的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了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代表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日本投降文件》、《日华和约》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日本将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归还给中国政府。1946—1949年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  相似文献   

9.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3,(11):56-57
从本期开始,由林海博士为读者梳理我国百年法制的奠基人物。——编者注1913年6月9日,近代法学大家沈家本于家中逝世。在他辞世百年的日子里,重新寻访他一生的踪迹,梳理他对于当今法制的贡献,或许再合适不过了。法学世家的法律熏陶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年,沈家本出生在一  相似文献   

10.
刘磊 《北方法学》2015,9(1):120-131
我国早于日本发现钓鱼岛列屿对之命名并进行了主权性宣告,因此在1895年日本兼并之前拥有主权。从已有的历史证据考证,由于证明钓鱼岛列屿晚清纳入台湾省行政管辖的证据尚不充分,因此《马关条约》割让领土的范围是否包括钓鱼岛列屿不无疑问。如果钓鱼岛列屿不在《马关条约》的割让领土范围之内,我国要求日本二战后归还主权的诉求需寻找其他依据。日本1895年的兼并行为因晚清、民国政府长期怠于维权,从国际法理上分析,因时效与禁止反言原因我国在钓鱼岛列屿主权问题上可能会失分,但日本因非法行为亦可能产生否定性时效。钓鱼岛主权与中日海洋划界问题无直接关联,由于钓鱼岛自身海洋地理特征,将钓鱼岛归属作为中日海洋划界依据不符合国际法院判例,中国主张钓鱼岛主权并非基于海洋油气资源利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归还一战前窃占岛屿仍然具有法定效力,日本应当根据《波茨坦公告》归还一战前所窃占的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11.
饶传平 《现代法学》2011,33(5):24-36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12.
文刀 《法庭内外》2012,(4):59-60
2011年11月23日,84岁的台湾著名法医杨日松辞世了,这位常被人与同样出身于台湾的著名旅美法医李昌钰相提并论的法医学专家,除了一生协助侦破奇案无数、办案过程充满悬疑情节而广为人们津津乐道外,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毕生对法医工作岗位的坚守,以及对追查真相的坚持。杨日松经手过的许多重大案件大多充满传奇色彩,他也因此被誉为"台湾的福尔摩斯""法医神探""人间判官"。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由于“左”倾思潮的干扰,对梁启超的评价是偏低的,甚至认为他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列宁曾经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梁启超在他的一生活动中,和他们的前辈相比所提供的新东西确是不少的,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应低估的。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政治法律思想是和变法维  相似文献   

14.
1895年4月,37岁的康有为第三次到京师会试,决心最后一次在科举考场上赌一把自己的前途。正当文人们在油灯昏暗的客栈里抱着书本临阵“磨枪”的时候,国家不幸的消息如乌云般一阵一阵地滚过来。海战失败,清政府全权大臣与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之重,举国骇然,群情激愤。康有为目睹清政府如此无能,大声疾呼:“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众民,而可有此约哉!”。22日,他和梁启超为首的81名在京应试的广东举人上了街,要向清政府递交一封请愿书——实际上是写给光绪皇帝的一封信——这就是“公车上书”的开始。按清…  相似文献   

15.
徐悲鸿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里程碑,他在艺术上变革与探索的历程几乎与近代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同步,我们可以在他的艺术中看到他那个时代的缩影.徐悲鸿在美术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足可以用"伟大"两个字来形容,而构成其伟大一生的根本原因,是他把西方文明中的科学精神作为一生行动的指南.也正是他致力于推行这一精神,才使中国画艺术摆脱了在清末已是无聊文人把玩的角色,走出了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画日趋衰败的阴影.  相似文献   

16.
法学家王宠惠:生平·著述·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经过血雨腥风的百日变革,戊戌维新如一叶挣扎于惊涛骇浪中的扁舟,悲剧性地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维新主将梁启超于仓皇间乔装易容出走日本,继而赴美洲游历,写下了《新大陆游记》一书。书中记述了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一段记述了他游览耶鲁大学时的观感。他称赞耶鲁大学是美国的著名学府,并记述有三名中国学生在此求学,在当年夏季的毕业典礼上,"王君代表全校四千人致答词,实祖国第一名誉也"。王君即是王宠惠,其余二人是陈锦华和张煜全。王宠惠一生横跨政学两界,是中华民国时期重要的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梁启超是一位高产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他的宪政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西方的进化论、民约论和分权学说,其宪政思想之核心在于废专制、兴民权、立宪法、分三权而立宪政。  相似文献   

18.
"附属物永随主物"早己确立为国际法的一项原则。基于领土条约中涉及的"附属岛屿"条款的解释与岛礁主权归属存在密切关系,不当的解释会严重损害当事国的领土主权,在国际司法、仲裁和国家实践中,确立了地理、政治、历史和有效控制等判断基准,但是,在适用中过于专注条约文本表达的精确性及相关嗣后实践和实际控制,而忽视了条约解释采取的基本方法及法律效果。中日钓鱼岛争端也涉及《马关条约》第2条规定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条款,以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的解释问题。无论从历史还是行政管辖的标准来看,钓鱼岛都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且为日本于1895年先行秘密窃占,然后利用《马关条约》涵盖条款,采取隐含的方式从中国割让所得。为使在今后的政治谈判中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或防范司法诉讼,我国应加强对相关条约的解释规则的研究,并进一步收集相关历史文献、地图和管辖依据,同时强化对钓鱼岛主权的宣示行为。  相似文献   

19.
李云贵 《政府法制》2012,(15):21-2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贤妻鼓励其纳妾,他却三拒红颜,他的婚姻和爱情充满着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法治思想与宪政主张是中国近代法制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宪政的设计和推动促进了晚清政治和法制改革,他改革司法制度、倡导司法独立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和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